公共艺术与社区空间微更新

发布时间:2018-09-08 03:06:43

公共艺术与社区空间微更新
作者:
来源:《美化生活·T+城市》2016年第04

        与城市建设类似,公共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街区艺术社区艺术的空间转移,并在社区空间改造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进社区参与更新活动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并已有许多优秀的案例。在美国,叶蕾蕾(Lily Yeh)在宾州费城贫民区开展公共艺术活动,用了18年时间,通过艺术、教育和环境改造等方式,改变了20多个街区,将一个肮脏、混乱以及被人遗忘的地方,变成了举世闻名的怡乐村(The Village of Artsand Humanities)。在台湾,吴玛俐在担任“2006年嘉怡县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策展人时,邀请17位艺术家进驻10个社区,在两个半月时间里协助社区居民建设理想家园。她提出艺术作为一种环境的策展理念,并提出艺术家变为居民,居民变为艺术家的行动口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公共艺术介入与社区建设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其核心目的是内化民众的欣赏品味,营造优雅的环境品质。同时,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运动都很重视公众参与意识认同,可通过整合公共艺术与社区建设资源,共同营造出最优质的社区生活环境。适宜的公共艺术可以成为空间的润滑剂,扮演着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沟通的桥梁。

        应该看到,在社区更新领域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配合,而对于特定专业领域来讲存在跨界合作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工作方式需要改变,公共艺术介入社区更新的部分内容需要适时进行调整,才能发挥正确的效用。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更新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而非与物打交道。艺术进入社区不等于艺术家进村,开展社区公共艺术须防止格兰·凯斯特(Grant H. Kester)所批判的专业巡游者Professional itinerancy)情形的出现。应该抛弃长久狭义的以来以艺术风格和专业技巧论高低的美学观,动员居民成为创作的主导力量,强调艺术家、居民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看重创作的过程而非结果,拒绝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和殖民化。应该避免公共艺术成为消费性质的艺术节,或是速成的社区改造工程,避免借公共艺术之名行使权力干预之实,否则不但难于融入日常生活,还很容易引起社区居民的质疑和反感。

公共艺术与社区空间微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