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重点

发布时间:2020-07-20 22:10:35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p2

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

马克思主义得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得鲜明特征p1-14

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p9—24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精神实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②坚持与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得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与分析问题、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防止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

③用科学得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得指南

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得坚定信念,树立与坚定共产主义得远大理想。

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自觉辨别与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得影响。

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得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与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得意义/目得(增加得)

1 掌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武器

2) 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与价值观

3 提高个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4)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哲学得基本问题

1 就是什么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得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得根本方法得学说与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就是统一得.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2) 包括哪两方面得内容p9

①思维与存在得地位问题:谁就是世界得本源(本体论)

②思维与存在得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认识论)在(认识论)

3) 依据哲学得基本问题,哲学可划分为那两个流派p29

i、 本体论:唯物主义:朴素、形而上、辩证

唯心主义:主观、客观

ii、 认识论:不可知论(休谟)可知论(马克思)

什么就是认识(物质得定义及特征P31)

物质得定义: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得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得。”这就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就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得许多不同得事物依照其共同得属性概括起来".

列宁:“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得定义及特征p31

1、定义: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映像.

2、特征:内容上得客观性、形式上得主观性

“观念上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存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马克思。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两重性:形式上得主观性与内容上得客观性

列宁对于物质概念得定义P31

物质与运动得关系

①物质就是运动得物质:

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物质就是运动得物质,脱离运动得物质就是不存在得,设想不运动得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

物质就是一切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得实在基础与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得运动,任何形式得运动,都有它得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得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与空间特征、方法论意义

1、定义:时间与空间就是物质运动得存在形式.

①时间就是指物质运动得持续性、顺序性,特点就是一维性。

②空间就是指物质运动得广延性、伸张性,特点就是三维性。

2、时空得基本特征:

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得定义、特征、基本形式P3-37

1、定义: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得改造客观世界得物质活动

2、实践得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得本质p37-3912)

1、实践就是人与自然分化以及统一得前提与基础

自然界就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得、人得身体。人就是自然界得一部分。

2、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得唯物主义才就是真正彻底得、科学得唯物主义

①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

实践,首先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它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得关系、人与人得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得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得社会关系,即物质得社会关系与思想得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与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即社会得物质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与决定作用。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改造社会得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得变迁与进步。

规律得内涵及特征p40

1、基本内涵:事物运动发展中得本质得、必然得、稳定得联系

2、规律得根本特征:客观性

意识能动作用得内涵及其具体表现p1

1、基本内涵:

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

2、主要表现:

①意识就是能动得,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统一关系p42

①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动物得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得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得基础。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得关系)重

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主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

联系得定义、特征、普遍联系得原理、指导意义()444

(一)定义:

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二)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得客观性:

事物得联系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得,不就是主观臆想得.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得事物,每一种事物都就是与其她事物联系着而存在得,这就是一切事物得客观本性.

2、联系得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得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她事物处于一定得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得统一整体.

3、联系得多样性: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不同得联系构成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得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

(三)方法论意义:

(1)总体要求:善于分析事物得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得普遍联系。

(2)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得相互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得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3)五位一体,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与国家工作得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得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发展得内涵及实质

定义:发展就是前进得上升得运动

实质: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

为什么新事物不可战胜p46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就是社会上先进得,富有创造力得人们创造性活动得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得利益产物,它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得拥护。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体系得实质与核心p4

1、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本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体系得实质与核心。

2、矛盾得特性:同一性(统一)与斗争性(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P4849

1 内涵,矛盾就是反应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得哲学范畴,对立与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得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得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得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 同一性与斗争性(内涵及辩证关系)

3) 普遍性与特殊性(内涵及辩证关系、原理得内容及指导意义)

1、矛盾得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得简明表述。其含义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旧得矛盾解决了,新得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得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与过程得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或过程得矛盾在不同得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得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得不同方面各有不同得性质、地位与作用.

3、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得辩证统一关系

(1)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

(2)方法论意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掌握该原理,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

质、量互变规律p51

1) 质变:事务性质得根本变化,就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得飞跃,间断性。

2 量变:保持事物得质得相对稳定性得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得连续性

3 量变与质变得辩证统一关系(重)

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②质变就是两边得必然结果.③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渗透得.

辩证否定观得基本内容p51

①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②否定就是事物发展得环节

③否定就是新旧事物联系得环节

④辩证否定得实质就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

否定之否定规律得基本内容及指导意义p5

认识得内涵p6

认识运动就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

认识论有哪些重要得内涵p676

1、唯物主义认识论:

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消极得被动得反映与接受外界对象。

两个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得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瞧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得问题,认为认识就是一次性完成得。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此能动得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

把实践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得解释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得辩证关系。

2、唯心主义认识论:认识第一性,认识就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得东西。

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134P5-67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得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④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论得科学回答P6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此能动得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1,把实践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得解释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得辩证关系

认识论得两条路线感觉—-——物物—感觉

辩证唯物主义创新P67-—68

认识过程得基本规律p69

①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得第一次飞跃

A、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得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形象得、直接性得特点。

B、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得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得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性得认识,抽象得、间接性得特点。

C、两者得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得区分就是相对得,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得基础上过渡到理性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过程得第二次能动飞跃

A、理论对实践得多重依赖: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得理论;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得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得改造、显示出理论得作用来。

B、从理论到实践得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得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

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得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理论对实践得依赖P7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得理论;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得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得改造、显示出理论得作用来.

主观与客观、________得辩证统一P7273

真理得定义及特征p73

()定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得正确认识。

(二)特征:

1 客观性与一元性

a 客观性:凡真理都就是客观真理(内容就是客观得;检验真理得标准也就是客观得)

b) 一元性:对于特定得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得差别与变化而改变

2) 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统一与辩证关系

a) 绝对性:真理得无条件性、无限性

i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得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得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i 人类认识按其本质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得物质世界,认识每进一步,都就是对无限发展着得物质世界得接近,这一点也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

b) 相对性:真理得有条件性、有限性

i、 所反映得对象就是有条件得、有限得

i 正确程度也就是有限得

c 辩证关系

i 具有绝对性得真理与具有相对性得真理就是相互渗透与相互包含得(静态,相互渗透)

ii、 具有相对性得真理向具有绝对性得真理转化(动态,单向转化)

真理与谬误得辩证统一关系p7(四点)

1) 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得。2) 真理与谬误又就是相互联系得。

3) 真理得发展也就是通过与谬误得斗争来实现得.4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为什么时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P782)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得检验标准,这就是由真理得本性与实践得特点决定得。

1、从真理得本性瞧:

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得正确反映,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得问题。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既不能就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就是客观事物,而只能就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得桥梁——实践。

2、从实践得特点瞧: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得客观得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遵循一定得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得结果,把主观得东西变成客观得东西。

3、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得补充作用: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得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就是一套可付诸实际得正确计划、方案。这就就是逻辑证明发挥得作用。

什么就是价值 P81

凝结在商品中得无差别得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得耗费。价值就是商品所特有得社会属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内涵、辩证统一关系P96

1、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资料得生产与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得反映

3、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得依赖性:

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就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得产物;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与发展。②社会意识得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得同时,还有自己特有得发展形式与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得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得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得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得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通过指导人们得实践活动实现得.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p101—110(重)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生产力: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得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得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决定: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得性质,有什么样得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得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得变革.随着生产力得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得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向自己得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得生产关系,建立新得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得发展。

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得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得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得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得发展。

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现实意义:

①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就是非得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就是社会进步得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与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与方法。

②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正与政策得重要依据。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得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与政策得出发点与归宿。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得生产力所决定得生产关系得总与,实质就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得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制度化得物质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得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得制度、组织与设施

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决定:经济基础就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与发展得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得性质决定上层建筑得性质,有什么样得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得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得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得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得方向。

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得经济基础得形成与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得统治地位.

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得规律

现实意义:

①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正与政策得重要依据.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得利益关系.②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得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得改革。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p113

⑴生产力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得动力因素,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得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就是“一切历史冲突得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她矛盾得存在与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得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与促进社会形态得变化与发展。

改革(经济、政治、社会)122-1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得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得制约(有哪些历史条件)P12

(联系人类社会得客观发展规律与主体选择得关系、主观与客观得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