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0 02:07:52

杨修春等:影响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因素评述 影响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因素评述 杨修春,刘会欣,李玲玲,黄 敏,赵建富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要: 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可调的共振吸收谱,被 光学吸收系数可以用Mie理论的偶极近似(准静态近 似)来描述: 广泛用于光能传送器、近场扫描光学显微学、表面增强 谱学、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系统地评述了颗粒尺寸、 颗粒分布、颗粒形状、颗粒体积分数、颗粒组成和颗粒 K一 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 + )  +£ ㈩ 结构等因素对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性能的 式(1)中, 为光波长。_厂为金属颗粒在基体中的 体积分数,e 为基质的介电常数,e 、e 为金属颗粒介 我们知道,金属系统的光学性能依赖于传导电子 和束缚电子的响应。对于金属体材料,传导电子可以 被看作准自由电子,可以按照Drude模型来计算其介 电常数e (∞)D 3: e (∞)一 0 9 1-Z/r 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物理实质 和实现对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的调控。 关键词: 贵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影响 因素 中图分类号:TB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31(2010)02—0341—05  引 言 早在罗马时代,罗马人就利用金属纳米颗粒作为 颜料掺杂于玻璃中,制备出闻名的莱克格斯(Lycur— gus)杯。该杯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在反射光 叫,, 一ef+趋;(2) 其中: {一 一( )e5= ㈤ 下,该玻璃奖杯为绿色,在透视光下,该玻璃奖杯为红 色_1]。1857年,Michal Faraday_ 系统地研究了金胶 式中,∞为光子频率,cu。一( e /£。m) / 为自由电 子等离子体频率, 和m分别为导带电子密度和有效 质量,Zo为电子在体材料中的散射时间,它由两部分构 成:电子一声子散射时间r 和电子一电子散射时间 r…。它的表达式为口 :  体的制备及其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自此以后,金属纳 米颗粒的制备和光学性能成为研究热点l_ 。贵金属 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体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ur{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性质,可应用于表 + Z' ̄ph re e。 (4) 面增强谱学、化学和生物敏感器、光能传送器、近场扫 描光学显微学等领域_】卜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金 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随颗粒尺寸、颗粒尺寸分布、颗 粒体积分数、颗粒微结构、颗粒形状和界面结构而变 化,影响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 上,系统地评述了这些影响因素对金属纳米颗粒等离 子体共振吸收性能的影响,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等离 子体共振吸收的物理实质和实现对等离子体共振频率 的调控。 Co 对于金属纳米颗粒,随着颗粒尺寸减小,电子表面 散射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电子的散射时间r按下式 计算  y一 r  1+A R rn L +A A (5) 式(5)中,y是电子振动阻尼常数, 为电子费米 速度,L为电子在体材料中的平均自由程,R为金属颗 粒直径,A为常数(在1附近)。 由于贵金属存在束缚电子,它的介电常数则表示 球形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光照作用下,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的自由电子 发生极化,在纳米颗粒内产生偶极子,这些偶极子随着 电磁场的变化而集体振荡,在特定的波长产生强烈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如图1所示l 。 为 。 : £一e +e (6) 式(6)中的£ 为带问电子对介电常数的贡献,主 要起源于费米能级以下完全被填充的d带到未完全填 充的s—P导带之间的带间跃迁。 对于含纳米颗粒的分散体系,当纳米颗粒的体积 分数较低时,即颗粒问的相互作用可忽略时,该体系的 因此,当颗粒尺寸小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时,须对 Drude模型进行修正,其介电常数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2069);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资助项目(08JC1419O0O) 收到初稿日期:2009—09—21 收到修改稿日期:2009—11-27 通讯作者:杨修春 作者简介:杨修春(1965-),男,湖北黄梅人,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特征及光学性能 的研究。 
助 s  财 抖 010年第2期(41卷   £ ,可以求得∞ 。: 大值,此时的频率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频率 。代人 由方程(1)知,当E +2e 一0时,吸收系数出现最 一  一\ + )   一1+£鲁  + e一(  。L+  d\ (8) 图1 球形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plasmon osciation for a spherical nanopartcle 2.1 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 似为自由电子。一般来讲,粒径的减小,量子尺寸效应 会导致蓝移,如图4所示  Manikandan等L 认为,当金属纳米颗粒尺寸较 大时,在光场作用下,颗粒的高阶多极子振动模式(四 极子和八极子)不能被忽略,导致吸收光谱发生蓝移。 图2给出了金纳米颗粒尺寸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光谱的影响。由图2可知,随着颗粒尺寸的降低,表面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光谱发生蓝移  Wavelength/nm 图3 银纳米颗粒掺杂的硅酸盐玻璃的吸收光谱 Fig 3 Absorption spectra for the silver silica nano composites E‘‘ Wavelengthlnm 图2 颗粒尺寸对球形金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吸收的影响 Fig 2 Size effects on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t ab— sorption of spherical gold nanoparticles 主4 C 41 / 等41 未41 41 在颗粒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偶极子是消光的主要 %41 图4 Ag纳米颗粒尺寸对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波长的 影响 Fig 4 Influence of Ag nanoparticle size on the SPR wavelength 影响因素。图3为Ag纳米颗粒掺杂SiO 玻璃的吸收 光谱,0.02、0.04和0.06分别为Ag/Si摩尔比¨ 。透 射电镜结果显示,Ag/Si摩尔比例越大,颗粒尺寸越 大。0.02和0.04对应的Ag颗粒尺寸分别为5和 10nm。可以看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的减小,等离子 体共振吸收峰发生红移和宽化。Smithard_ ]认为,当 纳米颗粒非常小时,纳米颗粒表面的电子能够逸出表 面并传导到基质的亲和能级,导致纳米颗粒的电子密 度的降低,即自由电子等离子体频率降低。由公式(8) 当纳米颗粒尺寸非常小时,随着颗粒尺寸的降低,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既出现蓝移也出现红移现象, 尽管研究人员作了大量的工作,仍然不能给出满意的 解释。 可知,SPR频率 与自由电子等离子体频率 成正 比关系,从而导致等离子体共振吸收谱出现红移现象。 对于纳米金属颗粒,我们必须考虑所谓的量子尺 寸效应,即随着颗粒尺寸减小,导带分裂成不同的能 级,能级的存在使电子不能自由运动,即电子不再被近 2.2 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影响 根据Mie理论,贵金属颗粒的体积分数对其等离 子体共振频率没有影响,但其等离子体共振强度与体 积分数成正比。 随着金属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间的距离逐 
杨修春等:影响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因素评述 渐减小,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不能忽略,此时Mie 理论已不再适用,必须用Maxwel-Garnet,M—G)理论 数的增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蓝移,这与公式 (12)的结果一致。在氧化物基体中,Ag纳米颗粒的表 来解释 。此时,含球形金属颗粒的复合材料的有效 介电常数表示如下: 、 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峰位相对于Mie理论计算值发 生红移,而在氟化物基体中,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 子体共振吸收峰峰位相对于Mie理论计算值发生蓝 移。 e+2£ )+2f(e一£ ) ,n、  一£m .干 二 式中e 为基质的介电常数,e为金属纳米颗粒的 复介电常数,-为纳米颗粒的填充因子或体积分数。 图5为根据有效介电常数理论(M—G理论)计算 得到的不同体积分数Ag纳米颗粒复合玻璃的吸收光 谱 。可以看出,随着填充因子的增加,颗粒间相互 强度没有变化。这个结果明显不同于Mie理论,在对  > Il一 作用引起了吸收光谱的宽化和红移,但等离子体共振 豢 Dielectric function of host medium£m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谱进行分析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1.2 1.0 j 0. C 图7 Ag团簇(2R一2nm)掺杂各种基质的表面等离 子体共振吸收峰位置 Fig 7 SPR peak position of silver clusters(2R一2nm) embedded in different host matrices 暑0. 2 0- 《0  Au—Ag合金纳米颗粒 除了改变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分布,通过控制纳米 颗粒的组成也可以对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 Wavelength/nm 0. 图5 Ag纳米颗粒复合玻璃的吸收光谱 Fig 5 Absorption spectra of composite glass contai ning Ag nanoparticles calculated 进行调整,如图8所示为Au—Ag合金纳米颗粒的吸收 光谱 ]。 2.3尺寸分布的影响 图6为通过离子交换方法及后续热处理得到的 Ag纳米颗粒复合玻璃的吸收光谱。 图8 Au—Ag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Fig 8 Effect of gold—silver alloy formation on the sur— face plasmon resonance absorption 由图8可知,Ag纳米颗粒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位 Wavelengthlnm 图6 Ag纳米颗粒复合玻璃的吸收光谱及Lorentzian 拟合结果 Fig 6 Lorentzian fits(symbol—line)for the experi— 于410nm左右,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位于 520nm左右,随着金含量的降低,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 出现蓝移。 mental absorption spectrum(sold lne)of Ag nanoparticles in silicate glass 对于合金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频率 ((Au Ag  )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Au Ag1 ) )一z( (Au )+(1一z) (Ag ) (】0) 研究表明Ag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双分布决定了 双吸收谱  2.4基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图7比较了Ag团簇(2R一2nm)掺杂各种氟化物 和氧化物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位,虚线为Mi 理论计算结果 ]。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基体介电常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 当核壳结构纳米颗粒被包裹在基质中时,该复合 材料的吸收系数为 ]: K一4×  {乏 害 篆 兰 手 米颗粒的半径,e。 e -和e 分别为纳米颗粒核、壳和 其中,9一(r /R)。,r 为核半径,R为核壳结构纳 
 基质的介电常数。 助 锨 财 斟 2010年第2期(41)卷 它们分别为: 图9为离子注入法得到的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吸 收光谱[引。3Ag/9Cu代表离子注入剂量比。图9中 实线为实验吸收谱,其它为理论吸收谱。图中Simula—  一  ・ )一 ] P 一P 一 (13) tion 9Cu/3Ag表示Cu核Ag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理论 吸收光谱,只有一个吸收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Simu— aton 3Ag/9Cu表示Ag核Cu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理 论吸收光谱,与实验结果一致,表明纳米颗粒以Ag核 Cu壳结构存在。 1 其中: √ 一( ) 式中,口为纳米棒轴方向的长度,b为纳米棒的直 径。 基于以上方程,E1Sayed等 。。 给出了纵向等离子 1 1 罢0 0 甚0 O 0 0 Wavelengthlnm 图9 Ag—Cu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 Fig 9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a of Ag—C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非球形颗粒 当颗粒为棒形时,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谱不 同于球状纳米颗粒,如图10所示 。 。 Wavelength.L/nm 图10棒形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谱 Fig 1 0 Effect of the shape of gold nanopartcles on the surface plasmon absorption 由图10可知,同球状金纳米颗粒相比,棒状金纳 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分裂成两个峰,分别对 应于自由电子沿棒状金纳米颗粒长轴方向的振动 (transverse mode,横向模式)和垂直于长轴方向的振 动(1ongitudinal mode,纵向模式)。横向等离子体吸 收峰位于520nm处,与球状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 振吸收峰一致,然而,纵向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出现红 移,且红移大小由纵横比决定。 理论研究表明,该体系的吸收系数为[引: K一   十 ■ J  式(12)中, 代表颗粒的体积,』,为颗粒的个数, Pi代表不同方向的极化因子。P 代表纳米棒轴向极 化因子,JP 和P 为垂直于纳米棒轴方向的极化因子, 体振动最大波长与纵横比之间的经验公式,表达式为: 33.34£ _a一4631e +472.31 (14) 由式(14)可知,随着纵横比增大,纵向等离子体振 动出现红移现象,如图11所示I引。 j m ‘' C 直 皤 Qco—o—m cO;oc x山 o ∞ 五 《 Wavelength Inm 图11 不同纵横比Au纳米棒的理论吸收光谱图 ’Fig 1 1 Simulation of the surface plasmon absorption or gold nanorods with diferent aspect ratio R 图12给出了根据离散偶极近似方法计算所得三 角形纳米颗粒的消光曲线L引。 Wavelengthlnm 图12 三角形纳米颗粒去掉一定尺寸的棱角的消光 曲线 Fig 1 2 Orientation—averaged extinction efficiency for trigonal prisms 由图12(a)可知,如果三角形纳米颗粒去掉棱角 部分,仍会出现3个吸收带,且最强吸收峰随去除尺度 增加发生蓝移。图12(b)为三角形颗粒去掉10nm棱 
刘士荣等:磷钨酸修饰的纳米TiOz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角后的理论消光曲线与实验消光曲线对比,可以看到 峰位和形状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当金属纳米晶 的形状从球到棒、三角形和更复杂多边的形状时,表面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带的数量会从一个增加到两个、3 个和更多。  结 论 以上讨论表明,贵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性 能受颗粒尺寸、颗粒分布、颗粒形状、颗粒体积分数、颗 粒组成和颗粒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金属纳米颗粒尺 寸较大时,在光场作用下,颗粒的高阶多极子振动模式 (四极子和八极子)不能被忽略,导致吸收光谱发生蓝 移。在颗粒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偶极子是消光的主要 影响因素。当纳米颗粒尺寸非常小时,随着颗粒尺寸 的降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既出现蓝移也出现红 移现象。因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频率不适合用于 计算纳米颗粒的尺寸。Mie理论表明,贵金属颗粒的 体积分数对其等离子体共振频率没有影响,但其等离 子体共振强度与体积分数成正比;而M-G理论表明, 随着填充因子的增加,颗粒间相互作用引起了吸收光 谱的宽化和红移,而对等离子体共振强度没有影响。 纳米颗粒尺寸在玻璃中的双分布可导致双吸收谱的出 现。随着基体介电常数的增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 收峰蓝移。对于合金纳米颗粒,其表面等离子共振频 率介于构成合金的两个单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 共振频率之间,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组成可以对纳米 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频率进行调整。对于核壳结构纳 米颗粒,其等离子体共振谱可出现单峰吸收和双峰吸 收,分析时需十分仔细。棒状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 共振吸收峰分裂成两个峰,分别对应于自由电子沿棒 状金纳米颗粒长轴方向的振动和垂直于长轴方向的振 动。随着纵横比增大,纵向等离子体振动出现红移现 象,而横向等离子体吸收峰与对应球状纳米颗粒的等 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一致。当金属纳米晶的形状从球到 棒、三角形和更复杂多边的形状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吸收带的数量会从一个增加到两个、3个和更多。该 评述有利于深入理解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物理实质和 实现对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的调控。 参考文献: [11周全法,刘维桥,尚通明.贵金属纳米材料[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8. [2] Faraday M.Experimental Relatons of Gold(and Other Metals)to Light[M].London:Phios Trans Royal Soc, 1857.145—181. [3]Kreibig U,Volmer M.Optcal Propertes of Metal Clus ers[M].Berln:Sprnger,1995.300. [4] 杨修春,杜天伦,Hofmeier H,等.[J].硅酸盐学报, 2005,33(11):1371-1375. [5]杨修春,杜天伦,李志会,等.[J].硅酸盐学报,2006,34 (12):1481-1484. 345 [6]杨修春,许静仙,李志会,等.[J].硅酸盐学报,2008,36 (7):1012—1016. [7]许静仙,杨修春,刘会欣,等.[J].硅酸盐学报,2009,37 (6):1371—1375. [8]Yang X C,Li W J,Li z H,et a1.[J].Key Engineerng Ma— terials,2008,368—372:1442—1445. [9]Yang X C,Li Z H,Li W J,et a1.[J].Chin Sci But,2008, 53(5):695—699. [101 Yang X C,Dong Z W,Liu H X,et a1.[J].Chemial Physics Letters,2009,475:256—259. [11]Doering W E,Nie S.[J].J Phys Chem B,2002,106:311— 317. [12]Camden J P,Diernger  A,Zhao J,et a1.[J].Acc Chem Res,2008,41(12):1653-1661. [13]Haes A J,Duyne R P V.[J].J Am Chem Soc,2002,124: 10596—10604. [14]Raschke G,Kowark S,Franzl T,et a1.[J].Nano Lett, 2003,3:935—938. [15]Jain P K,Huang X H,E1一Sayed I H,et a1.[J].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2008,41(12):1578-1586. [16] Kely K L,Coronado E,Zhao I L,et a1.[J].J Phys Chem B,2003,107:668—677. [171 Johnson P B,Chrusty R W.[J].Phys Rev B,1972,6: 437O一4379. [18]Smih  B,Ehrenreich H.[J].Phys Rev B,1982,25:923 93O. [19]Perenboom J A A,Wyder P,Meier F.[J].Phys Rep, 1981,78:173-292. [2O]Ehrenereich H,Phipp H R.[J1.Phys Rev,1962,128: 1622—1629. [21] Manikandan D,Mohan S,Magudapathy P,et a1.[J]. Physica B,2003,325:86—91. [22]Link S,E1一Sayed M A.[J].J Phys Chem B,1999,103: 4212—4217. [231 Thomas S,Nai S K,Jamal M E A,et a1.[J].Nanotechn— ology,2008,19:075710. [24]Smihard M A.[j].Sold State Commun,1973,13:153— 156. [25]杨修春,李志会,李伟捷,等.[J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7,13(6):554-559. [26] MaxwelGarnet J C.Colors in Metal Glasses and in Metal Fims[M].London:Phios Trans R Soc,1904. 385—420. [27]Podlpensky A,Abdolvand A,Seiert G,et a1.[J].Appl Phys A,2005,80:1647—1652. [28]Yang X C,Li W J,Li z H,et a1.[J].Appl Phys A,2008, 90:465—467. [29]Higer A,Cupper N,Tenfelde M,et a1.[J].Eur Phys J D,2000,lO:115-118. [3O]Link S,E1-Sayed M A.[J].J Phys Chem B,1999,103: 8410—8426. [31] Manikandan D,Mohan S,Nai K G M.[J].Physica B, 2003,337:64-68. [323 Anderson T S,Magruder R H,Wittg  E,e a1.[J].Nucl Insr and Meth in Phys Res B,2000,171:401—405. [333 Link S,Mohamed B,E1sayed M A.[J].J Phys Chem B, 1999,103:3073-3077. (下转第349页) 
刘士荣等:磷钨酸修饰的纳米TiO 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349 性,Pw 具有很强的接受电子的能力,在Pw 。/Ti0。 光催化剂中,TiO。粒子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被PW 阴离子捕获。由于光生电子的有效导出,促进了电子一 空穴对的分离,降低了电子一空穴对重新复合的机会, 提高了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以乙醇为溶剂制备了Pw /TiO 薄膜,在同样条 TiO。和与Pw 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Fujishima A,Rao T N,Tryk D A.EJr.Photochem Photo— biology C,2001,1:1-21. E23 Sang C K,Min C H.EJ].Materal Leter,2005,59(16): 2059-2063. 件下进行4-CP的光降解实验中发现口 ,要达到光催 化活性相当,Pw /TiO:薄膜的烧结温度应在600℃。 由此证明,以乙酸为溶剂,PW /TiO 薄膜在低温下即 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这一结果,将对该薄膜在实 际光催化降解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E3] Jorge M V,Claudio F R,Sergio C,et a1.[J].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2007,58:233—242. [4]Watson S,Beydoun D,Scot J,et a1.[J].Journal of Nanop— article Research,2004,6:193—207. [5] Rao A R,Duta V.EJ].Solar Energy Material and Solar Cells,2007,12:1075—1080.  结 论 (1) 用溶胶一凝胶法,以乙酸为溶剂,制备了 [6]Lio D I ,Liao B Q.[J].Journal of Photochemi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2007,187:363—369. [7]蔡邦宏,叶兴南,乐英红,等.[J].分子催化,2004,18(20): 136—139. Pw z修饰的PW z/TiO 薄膜。在该薄膜中,Pw 仍 然具有完整的Keggin结构。在较低温度下烧结,TiO。 具有完整的锐钛矿型,且具有较小晶粒尺寸和较大的 比表面积。PW 抑制了因烧结而导致晶粒团聚长大的 现象。 [8]Li Danfeng,Guo Yihang,Hu Changwen,et a1.[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4,207:181—191. [9]Yoon M,Chang J A,Kim Y,et a1.[J].J Phys Chem B, 2001,105(13):2539—2545. (2) 在较低温度下,PW /TiO。薄膜具有光催化 ElO][11]旭,井立强,薛连鹏,等.[J].无机化学学报,2008,24 雪,余足玲,刘士荣,等.[J].环境工程学报,2008,2 (7):1108~1112. 活性。Pw /TiO 薄膜光催化降解低浓度4-CP溶液, 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反应动力学方程,为拟一 级反应。光催化剂的活性来自于微晶尺寸的锐钛矿型 (8):1026~】030. Preparation of nano Ti O2 film modified with ph0sphat0tungstic acid and ph0t0catalytic performance LIU Shi—rong,MAO Ming—fu,NI Zhong—bin,CHEN Ming—qing (School of Chemical Material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y,Wuxi 214036,China) Abstract:The nano TiO2 fim modified with phosphatotungstic acid(PWl2/TiO2)was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using tetrabutyl titanate(TBOT)as a precursor and acetic acid as solvent,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UV— Vis,XRD,BET and SEM.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iO2 nanoparticles has the anatase structure and high specific surface.Phosphatotungstic acid still keeps Keggin structure in TiO2 and inhibites the growth of crystal grain.The photocatalysi degradation of p—chlorophnol with PWl2/TiO2 fim was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cata— lytic activities of the film.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photocatalysis reaction accorded to L—H mechanism with PWl2/TiO2 fm(the ratio of phosphatotungstic acid and titania was 0.02:1,calcinated at 240℃),First—order reaction rate constant was 0.016min_。.There produced obvious synergy between PW】2 and TiO2 in photocataly— sis reaction. Key words:sol—gel;photocatalysis;TiO2 film;ph0sphatOtungstic acid  仝 含 0 、:,: /: ,:\:,: /: /: /; ,: 0 \:,: /:\:/;\:/;、:/; /: ,: /: /: /:\: (上接第345页) Review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for nobel metal nan0particles YANG Xiu—chun,LIU Hui—xin,L1 Ling-ling,HUANG Min,ZHAO Jian—fu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could be used to optical energy transport,near 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 copy,surface enhanced spectroscopy,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ensors because of its tuneable plasmon resonant frequency.This article reviews systematically the influences of particle size,distribution,shape,volume fraction, constitute and structure on the plasmon resonant absorption,which are helpful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origin of the plasmon resonant absorption and to tune plasmon resonant frequency. Key words:noble metal;nanoparticles;plasmon resonant absorption;influence factor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