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期中考试 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3-10-29 21:57:16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希腊迎来了城邦时代,这个时代的理性和自觉意识促进了希腊史学的诞生,而希罗多德的《历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了希波战争的背景、原委、经过。希罗多德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历史》的特色:1、视野广阔,创社会文化史编撰风范;2、证据意识明确,认真交代了史料的来源,致力于较理性地探究历史的原因;3、叙事生动,情节安排富于创造性;4、内容庞杂,间或失信,对天命观不置可否。

修昔底德(前460—396),曾从政于雅典。在踏查伯罗奔尼撒半岛,广泛搜集多方面的史料之后,创作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尽而又脉络清晰的叙述了内战爆发的经过,其写作原则标志着西方史学编撰范式的定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色:1、主题专一,创造了政治军事史的编撰模式;2、凸显当代史意识,厚古薄今;3、推理严谨,证据确凿;4、文笔激昂又富于理性;5、以求真为目的提出史料批判原则,但作品中依然可见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

波里比阿,生于罗马统治的希腊,是希腊罗马文化的沟通者,其《通史》目的在于准确地讲清楚在罗马征服全世界后,几个国家在罗马统治下的情况。《通史》的史学思想有:1、历史作品应具有宽宏的“通史”视野,认识到罗马帝国广阔疆域中所发生的事情彼此联系为紧密整体,个别性的事件均趋于同一个结局;2、史学家应该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相信事无巨细,均有源可查,用偶然原因来解释历史是不负责任的,“唯有探究原因,才能赋予历史价值”,他认为历史是探究原因的科学;3、强调历史具有实用性,关于过去的知识能够指导现在的行动;4、主张历史应如实叙述,无论事实如何平淡无奇;5、认为最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的混合。

李维生于罗马共和向帝国转折时期,其撰史旨在针砭时弊,光复传统道德。《建城以来史》是一部按年代顺序写成的罗马通史,从传统中的埃涅阿斯写到元首制的初创。该书的特色有:1、为保存对一个民族伟大功业的记忆,而叙述和追溯的民族的历史;2、力争以充沛的感情和富于戏剧性的叙述来感化读者;3、作品中夹杂着传闻成分,但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比较可靠的史料,反映了罗马早期社会面貌。

塔西佗,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出身贵族,向往共和主义。他的《编年史》《历史》揭开了罗马帝国早期全盛貌相背后的权谋与乱政。作品感情丰富,文字激昂,耐人寻味。其史著特色是:1、采用史料丰富,治史态度端正,史实基本准确。但作品并非完全超然,激愤之情时有显露;2、怀念共和政体下贵族的崇高地位,揭露帝国的弊政和统治者的残暴,其作品被誉为“惩罚暴君的鞭子”;3、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评论言简意赅,有如警句般发人深省。

奥古斯丁,北非希波城主教,生活于罗马帝国基督教广泛传播之后期古典时代,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异教徒指责此劫源于罗马人改宗基督教。为反驳异教徒,奥古斯丁创作《上帝之城》,认为上帝创造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世界历史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有上帝之城实现全面胜利的历史。永恒之城的陷落,人类在某个时间被创造,人的岁月微不足道,与那无限的永恒相比,一切有限的时间都极为短暂。这反映了基督的历史时间观念、历史发展观念和史学价值观念,在中世纪西方知识界影响深远。

5世纪之后,西欧蛮族国家先后继承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遗产,基督教成为中世纪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家开始以神学立场理解人类的命运,力争将世俗大事的变迁,合理的纳入到从创世纪到上帝之城实现的历程中,人类历史第一次被看做是普世史。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梦见一座大像:金头银胸铜腰铁腿,但以理解梦:像身蕴意更替演进的四大王国,始自巴比伦,终于世俗王国的灭亡和永恒天城的到来。《圣经 但以理书》中的四王国分期法是典型的线性基督历史观,在中世纪影响深远。

比德是中世纪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被誉为“英国史学之父”,著有《英吉利教会史》。他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完善并确立了基督纪年法,以基督降生之年为基准,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很快被基督教学者接受并沿用至今,为中世纪史学注入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观念,对中世纪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其史学思想有民族主义、功利主义、现世主义。马基雅维利最关心的是祖国的命运,而不是与他无关的世界。他仔细冷静地考察意大利特有的国情,借助历史反思解决现实问题。他钟爱政治,为了实现国家强大的功利目标,他有条件的肯定了人性之恶。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提到“为了强权,可以不择手段”,绝对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政治无道德”的思想,以平实的语言,惊世骇俗的观点,论述了为君之道,成为欧洲历代君主、思想家的最高指南,也成为后世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

比昂多,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历史学家。其著作有《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胜利的罗马》,被认为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之作由此,比昂多被誉为“近代考古学奠基人”。他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中创造性地提出“中世纪”的概念,注意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瓦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修辞学家、历史学家。他认为历史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于1440年创作的《〈君士坦丁赠礼〉之辨伪》以语言比较的方法,证伪了教会的权威文献。“一定时期的文献必须与那个时代的语言文化特点相吻合”,这一校勘学原则成为史料批判的利器。

波丹是近代早期杰出的史学思想家。他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其史学思想有:1、史学价值:预测未来,道德教化,愉悦身心;2、史学主题:人类史、自然史、圣史;3、史学本质:对过去事物的真真实记述;4、进步史观:否定今不知昔,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5、环境史观: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形成和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维科,启蒙运动时代意大利思想家,被誉为“近代历史哲学奠基人”。在《新科学》中,他提出具有哲学意味的世界史观念。人类历史具有普遍性,都要经历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的往复,这三个阶段不是循环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在《世界公民的普遍历史观》一文中,他将经验世界的历史事实,纳入到一个富有辩证色彩的思辨体系当中,表达了18世纪的哲学观念。康德的“普遍历史观”中提到历史的法则:人类的历史是按照自然法则而展开的有规律的进程,尽管在个别现象上表现出随意和无序,但人类在总体上却是朝着完全实现自身禀赋的至善目标在迈进,决无倒退。历史的动力:人同时存有联合他人和保持独立的趋向,这种“非社会的社会性”是社会活动之源,源自于人性之恶的“对抗性”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法国启蒙时代激进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其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等。他尖锐的批判旧制度、旧观念,歌颂理性、自由、民主,他认为科学的发明、经济的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决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他还以宽广的研究视野开创了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方向。伏尔泰论理性:必须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入无知中,挣扎和谬误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和帝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我们正处于人类精神革命的前夜。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理性主义史学家。在《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两部著作中,他分别从史学实证和哲学思辨两个层面探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他还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地理环境与民族历史进程的关系。

孔多塞,启蒙时代欧洲进步史观的典型代表者,法国理性主义历史哲学家。他意识到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循序渐进性。在《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中提出了科学 推动历史进步的卓越观点,并以欧洲历史为原型,以知识进步为标准,划定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十个阶段,展现了对未来的乐观憧憬。

吉本,18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有感于罗马帝国的沧桑巨变,遂穷尽毕生之力完成《罗马帝国衰亡史》,追问历史兴亡之道。作者视野宽宏,贯通古今,史料详实丰富,文笔优雅流畅,叙事从容而缜密。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异常冷静和深邃的历史理性即依照史实和逻辑,尽其所能合理地作出解释。

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也是“兰克的世纪”。由这位伟大的德国历史学家所提出的如实直书原则,被后世史学家奉为核心职业操守;他的研讨班培养了大批精英史学家,主宰了一个时代的史学潮流,形成德国史学中的兰克学派,即通常认为的客观主义史学派。她们标榜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强调对史料的批判与鉴别,反对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的指导,要求历史学家保持“中立”“客观”。这一学派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在西方史学史上是罕见的。

兰克的史学思想有:1、历史学的理想目的在于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2、提出了客观主义史学“如实直书”的史学原则,历史学家应力求冷静叙述,不偏不倚,持论公正。“历史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就怎么书写”;3、总结了史料运用和批判史料的科学方法,区别了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采用“内证法”和“外证法”来考证史料;4、依据官方档案进行史学编撰实践,决定性的改变了近代历史研究的取材范围。

西方史学史 期中考试 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