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治国

发布时间:2018-06-30 00:42:32

浅谈“儒家治国观”

当今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之一,是要齐心协力重振国学,复兴儒学,光大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本属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一个学派,自汉武帝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后,长期居于封建统治思想地位。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都奉儒学著作为经典,从中汲取安邦治国的指导准则。在封建社会里,儒家竭力宣扬爱国思想,维护国家统一;鼓励农桑,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力;严肃礼法以安定社会秩序;倡导忠孝仁义以提高思想道德;首倡私学以普及文化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财富。
、顺天应人,革故鼎新

从历史上看,任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都不可能长期合理,永不改变。儒家治国方略,强调革故鼎新,因时变法。社会制度同样会发生变革,商汤王领导人民推翻夏桀的统治,周武王领导人民推翻商纣的统治,这是社会“革命”,即革除旧统治所奉行的“天命”。《周易》是一部主张变革的书。写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当及时变革,变革乃能亨通,亨通的事物才能久长。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儒家所说的变革,并非对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只不过是对旧制度作某些局部改变,无非是着眼于抑制豪强兼并势力,上以强化中央集权,防止社会分裂;下以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防止社会动乱。为了能及时革故鼎新,儒家十分注重居安思危,强调树立忧患意识。

、制民恒产,鼓励农桑,足食足兵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广大,二是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地广则资源充足;人众则劳力富足;耕地足则可望粮食充裕。然而具备以上条件,国家仍未必富强,关键还要看政治状况。故《论语》写道:“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要有足够的粮食,能养活人民;要有足够的兵力,能保卫社稷,还要政府在民众中享有深厚的信誉,有强固的凝聚力。孔子说,可以“去食”,可以“去兵”,却不可失去“信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国家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如何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君主要守住王位,须行仁政,爱护人民,要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凝聚力,须有充足财物足以养活人民,使人民生活无忧。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安定社会
儒家治国方略,首重为政以德。《论语》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以德治国,让人民心悦诚服。君主象北斗星,稳居中央,臣民若众星宿环绕它旋转。孔子曾将“齐之以刑”与“齐之以礼”加以比较,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光凭行政手段主导政治,靠刑罚惩治人民,则人民会苟免犯罪,却不认识犯罪可耻;凭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教化他们,人民不但知道廉耻,并能自觉纠正错误。儒家治国靠道德教化,启发人民自觉遵守礼法,是其重大特征,同法家一味强调法制的威力大有区别。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同刑罚惩治相互补充,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如不施行礼乐以教化人民,引导他们从善,全凭刑罚去矫治社会难以恰当;刑罚执行不当,百姓会善恶不分,无所措手足,社会怎能安定和谐?儒家所说的德和礼,都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一套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其核心内容是讲究孝道,即从“齐家”做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故《论语》指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本属家庭伦理,儒家主张道德教育应从家庭做起。家庭道德教育好,就不会犯上;在家不会犯上,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儒家治国安邦理念,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深入人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经世良才,促成祖国不断繁荣昌盛,虽屡遭天灾人祸,依然重整乾坤,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儒家制定的治国方略,经世理念,哺育了中华民族无数有志之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屡经苦难而百折不挠。当今的中国,尽管非常古老,却又充满活力,正进行复兴中华的伟大实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正如著名国际友人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所赞叹的:“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先前的儒家学说,这种实验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如果没有这个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中国现在的经济繁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儒家学说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首肯:“反本开新”的新儒学大受青睐,绝非偶然。儒家治国理念值得深入研究,承继这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足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借鉴。

浅谈儒家治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