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一生受益的文章

发布时间:

励志文章一生受益的文章

在原始社会,当原始人面对一只忽然跳出的大狗熊,就会瞳孔放大,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肾上腺素上涌,拔腿就跑。这是面对危险时人的本能反应,这种情绪叫恐惧。 当代社会,天下无熊,但很多人仍然觉得“熊”在身边,仍然惶惶不可终日。不论啥时候,总觉得心理发慌,24小时里,总是莫名其妙会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肾上腺素上涌等反应。这种情绪,叫做焦虑。这“熊”,可能是领导含威带怒的一撇,可能是股票明日可能的涨跌,可能是原油期货的波动。。。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是你想多了!反正,危险似乎总是无处不在。
焦虑,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时代病!
在欢度国庆的时候,内参君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滴滴快车的总裁、柳传志的爱女柳青,患上乳腺癌。
柳青系“中国IT教父”柳传志之女,原为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是高盛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董事总经理之一。20217月正式进入滴滴任COO,今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后,柳青正式出任滴滴公司总裁。
柳青曾在3周内帮滴滴拉到20亿美元的融资。2021年柳青入选《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的50位榜单,位于2021年值得关注的亚洲女性高管。就在最近,滴滴刚进行一系列的投资,使得滴滴几乎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
这位年轻、美丽、能干的姑娘,在事业上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的时刻,得了乳腺癌。
这一切让人无比难过万分也感慨! 柳青是一个工作狂。
从高盛到滴滴,一路走来,是柳青近乎变态的勤奋!
柳青毕业的2002年,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高盛录取新员工名额从30名缩减到6名,名校生间竞争惨烈。在经历了十八轮面试,才正式入职,成为了高盛亚洲区最底层的分析师。
24岁时,柳青每天回家照镜子,觉得自己像42岁。那是她硕士毕业后刚刚加入高盛的日子。她在香港的长江中心上班,每天大概清早5点下班,紧跟着9点又回来继续上班。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总会迷迷糊糊地撞进出租车,跟司机说“我要去长江中心”,对方回答“你就在长江中心”;或者说“我要去旧山顶道”,那是她的住处,司机回答“你就在旧山顶道”。

2021年,36岁的柳青,完成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跳槽——从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跳槽到滴滴。
柳青加入滴滴后,一如既往地是变态的勤奋。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加入滴滴后,因为周末经常开会,见不到孩子,柳青把小孩从寄宿学校转学到公立学校。然而滴滴每天开会仍到很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滴滴团队想出了一个变态的方案:每天晚上柳青九点下班,回家哄小孩睡觉,十一点再在她家楼下开会。
柳青是成功的。可以说,没有滴滴就没有今天的柳青,是滴滴给了她舞台。反过来,没有柳青的"舞姿",别人也欣赏不到滴滴奇迹般的腾飞。
外人只会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却不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外人只会看到柳青一路的成功,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是柳青精神的焦虑,以及心灵的撕扯。
世上本无工作狂。只是当内心焦虑一鞭一鞭抽打你的时候,她无计可施,会像一条挣扎的狗,在最疲惫最劳碌时候,仍然拉着沉重的雪橇前行。
这种焦虑,可能来自父母的期望,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自我的期许。当焦虑到来时,其实很多的加班加点,只是骗自己:我已经努力控制住了一切的不确定性,天下无熊! 这只灰熊,就是不可接受的失败! 焦虑什么?怕什么?
怕输,怕成为别人眼里的loser!
工作狂,之所以没日没夜加班,其实,往往只是一种逃避,对失败可能性的逃避! 柳青说了:“这个阶段的我,其实是为了忙而忙。”
同时,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中国的女人,她又无法逃避传统的家庭伦理。在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的平衡中,柳青呈现出一种撕裂的状态。因为陪伴家人时间过少,柳青自己常常而被负罪感包围,甚至得出结论安慰自己:“罪恶感是影响人类生产力进步最大的阻力之一”。
拉下女强人的面纱,柳青其实是一个很疲惫很无奈很焦虑的女人。
柳青的焦虑,几乎是宿命的。因为她的人生,刚好是一个三重转型叠加的人生。 从社会的环境看,中国转型期的社会,这个生机勃勃但草莽初创的社会,给予了人无穷的机遇,同时也因为其尚未定型,给予了人们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挑战。
从家庭的环境看,是富二代的转型。柳青的父亲是柳传志,这个神一般的人物,给了柳青激励的同时,很可能也给了柳青投射巨大的阴影。有出息的富二代的选择,要不就是
另辟蹊径得到成就感,比如从事艺术、政治、科学等其他领域。要不,就是赚更多的钱,作出比第一代更大的企业。
超越柳传志,是父亲对自己的期许,是一个家族的厚望,也是柳青内心里时刻鞭打自己的一把鞭子。
从个人的环境看,这时一个乖乖女压迫自己向女强人方向的转型。柳青其实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她能感知到周围人心里的一举一动,看到你的喜怒哀乐、你的顾虑、你的恐惧。她真心知道你的需要。”
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往往是最善良的人,她们不是食肉动物,其实是食草动物。她们奔跑的动力,不是来自猎取猎物,相反,是为了避免失败成了被吞噬的猎物。柳青从外资到本土企业,从高盛到互联网公司,这些转型的压力,压在这么一个内心细腻的女孩身上,压力往往得到了放大。 柳青绝对不是一个人在焦虑。
整个中国,似乎都处在焦虑之中,心神不宁,彷徨不定,忧心忡忡。太多的中国人,被焦虑的鞭子抽打着,疯狂的奔跑,最后跑得忘掉奔跑的目的,忘掉了出发的初心。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确定性太多了。这是一个风险社会,有着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紧张心理状态在社会不同阶层弥漫。
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学,也让无数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趣味,被不自觉地套上了枷锁,诱惑着,享受着,却又焦虑着,失落着。
在这么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焦虑的社会,成功可能并不是最匮乏的,幸福才是!最著名的失眠者崔永元这样描述:“失眠的人表现出双重人格,当着人春风扑面,独自时形影单吊。睡不着的时候就是一脑子事。问题的症结在于,事不算大,因为睡不着,把事想大了。”
今天最纠结和最后悔的人,可能是柳传志了。他也许后悔,当初不该让自己女儿接触那么多商界的人;他也许后悔,不该将成功的价值标准灌输给孩子。“悔教夫婿觅封侯”,今天,在这位老人老泪纵横的时刻,他也许“悔教儿女创大业”。
多年后,当转型的狂风暴雨停歇,当成功学的价值迷雾渐渐消散,人们回过味儿来,可能会更加领悟,一个人,当他被掷入这个世界,他应当怎样更好地度过这一生。 最后,祝福柳青早日康复,实现她的梦想! 辛苦努力打拼的人们啊,请千万别忘了爱自己! |尚军

我一个朋友,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不管多忙,每个月一定要跟两个最好的朋友吃顿饭。菜品怎么简单都好,哪怕只是一碗杂酱面。
其实,要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约着见一面,吃顿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跟几个朋友约吃饭,每次微信上都说,什么时候约着一起去啊。对方回,好啊好啊。可“什么时候”真的就成了一个未知数。有那么一天,订好了桌子,信誓旦旦地要去赴约了,碰巧领导临时让你加班,说好的聚餐就又耽搁了下来。
我问那个朋友,你是怎么坚持那个习惯的?或者,时间久了,这种习惯会不会就变成了一个形式?
朋友说,“我一直觉得,朋友圈再多点赞,也不及和朋友吃碗面条。现代科技是很发达,可是,毕竟不如面对面来得温暖。热气氤氲中,朋友见面聊天,相谈甚欢,还一眼就能看出你胖了,他有黑眼圈了,看你不太开心啊……这些真不是在冷冰冰的电脑或者微信背后能够感知到的。”
那么,你有多久没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顿热气腾腾、推心置腹的饭?
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觉得跟家人朋友吃饭原来是件如此正式、需要慎重作答的事,是在去年。
那次,我代表公司去外地出差,跟另一家公司商讨合作协议的细节。那天的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五点,依然有许多细节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决定回房间休息三个小时,然后再议。对方项目团队里一个30出头的小伙子,立马收拾东西,急匆匆地要往家赶。
“就在旁边的酒店凑合一晚上吧。”他的同事说,“你这路上往返就得两个小时呢。” 他笑着摇摇头,打个出租车走了。
他赶在老婆起床前到了家,轻手轻脚做好了早餐——她最爱吃的三鲜面,外加一片烤面包、一个荷包蛋。两个人迎面对坐,笑意嫣然,边吃边聊些工作、生活上的琐事。等她吃完,他麻利地收拾完碗筷,在八点钟前又回到了会议室。
中午开完会,正好跟他一起下楼去自助餐厅,于是就聊起来。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这几天老婆身体不太舒服,请假在家休养,而他工作这么忙,晚上回到家,老婆都睡了,所以,陪老婆吃顿早餐,是他们一天惟一能说会儿话的时间。他不想错过。 我问:“你们是刚结婚不久吗?还处在新婚甜腻的阶段。” “不是,我们认识十多年了,结婚五年,孩子两岁。”
我有些诧异了。这样的状态,按理说,不太会这么在意一顿饭要不要在一起吃的啊。

小伙子说,之前其实也不这样。在那半年前,他得到老板赏识,升了职,从此似乎每天都有写不完的项目计划,见不完的客户,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邮件。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披星戴月回家,早就成了常态,往往连周末都会搭进去。
连轴转了几个月,有一天,突然觉得心慌乏力,站不起来,眼前一黑,就那么倒在了电脑旁。同事赶紧扶他躺下,又打了急救电话,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心脏累出了毛病,这下不得不休息了。
养病期间,父母过来照顾他,每天换着花样儿做他爱吃的。老婆给他送到病房来,就坐在床边,看着他慢慢吃完。
“我那会儿就在想,假如当时有个好歹,醒不过来了,我最遗憾的是什么。有一个项目没有争取下来?最想要的那辆车终于还是没有攒够钱买?说好的换个三居室,结果还是只能挤在50平的蜗居里?都不是!”他说,“我竟然觉得好久没有跟家人吃一顿像样的饭,怎么那么让人难受呢?”
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如此匆忙的意义。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可对于成功的衡量标准怎么还是那么单一?考上名校,有份高收入的工作,开着好车,住着豪宅,的确是人生赢家。但能陪伴在家人身边,能常常跟他们踏踏实实地吃顿饭,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被单位派驻国外两年。任期结束前,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是否愿意再延一个任期。他开始纠结,驻外的好处是,收入比在国内高不少;劣势是,特别忙,并且由于时差的关系,经常会出现他还在睡梦中,国内的电话又打来的情况。但他想着,不如趁自己还年轻,多赚些钱吧。情感的天平就这样倾向于再在国外呆两年。
他回国休假那天,一进家门,就看到饭桌上摆着一大碗山药炖羊肉。爸妈一个劲儿地让他多吃,说有养胃的功效。他这才想起来,有一天,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说因为加班,生活不规律,胃不好了。父母的电话、老婆的电话,很快就打了过来。他应付了两句,赶紧又投入到工作中。没想到,家人一直惦记着,知道他一个人吃不好饭,就希望他回家时,能帮他好好调理调理身体。
这种久违的温暖,让他回忆起过去——上学那会儿,每天早上出门之前,妈妈都问他今天想吃点什么;刚结婚那会儿,一有空闲就跟老婆手牵着手去菜市场;离开家了,每年春节前,妈妈老早就开始张罗他爱吃的东西,盼着他回来。可是,什么时候,我们忙得忘记了那些温暖,忘记了那些期盼,忘记了那些陪伴。
家人那么爱你,如果你忙得连吃口热饭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会心疼的。如果他们准备好一大桌子你喜欢的饭菜,你却忙得没时间回家,他们会失望的。如果你爱的家人一直生活在心疼和失望中,你再努力奔忙,又有多大意义呢?
就因为那碗羊肉,他决定不再延期。他说,年轻人要拼搏要奋斗,这没有错。但我们是不是常常以此为借口,过度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等忙完这
个项目再说,等熬到下个月再说,等赚到这笔钱再说……等来等去,你发现,有很多事情,如果今天不去做,可能就再也来不及了。
之前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费力地用筷子夹菜,夹不起来,急得大哭,终于吃到嘴里,就破啼为笑;大人还没坐齐,一个孩子就拿着筷子想去夹菜,被爸爸阻止,直到长辈先开动,孩子才能伸筷子;一个年轻人过年回家,跑到厨房看老妈做饭,老妈夹起一块肉就塞到儿子嘴里;一个老汉独自在家过年,邻居叫他一起吃团圆饭,他有些不好意思,邻居热情地说,“就是多双筷子嘛”……
为什么一双筷子能寄托中国人那么多的情愫?这其中,有文化的渊源,有家风的传承,更满含对阖家团圆、彼此陪伴的祈愿。
而现在呢,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交通是越来越方便了,可回家的路,却怎么越走越长了?通信也越来越便捷了,可是,我们见面的时间怎么反而越来越少了?我们一起吃顿饭,怎么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我知道,你很忙,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未来。 只是,不要让忙,成为不好好回家吃饭的理由。 不要让电子产品,冲淡了我们渴望彼此陪伴的温情。 我知道,你真的很忙,你有那么多事需要去处理。
但是,有一件小事,叫陪家人朋友吃顿饭,那么温暖,你一定不要错过。 作者:玮夫雯斯基
“时间很久了,久到我都厌倦了自己。可是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的心里堵得难受,觉得过不去了。”
一个失恋的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下面评论,记得当时我并没有回答,因为关于失恋的许多,在文章里已经回答了,而现在,我想说的是意外。
譬如,我那么爱你,而你却不爱我。或者,我们如此相爱,而你突然就不爱了。又或者,说好了在一起到永远,然后有一个人要先走。
最后你搞懂了在爱情里大家都容易昏头转向,情话动听,却不能够字字句句全部当真。 或许,誓言终究食言。
但是,明明工作如此努力,情况却越搞越糟,如此执着于梦想,它却越来越远。或者,明明付出了所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后却一无所得。又或者,明明每天锻炼,注重养生,却与绝症结缘。

这回,希望变成失望。
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可是为何有时苦求而不得,有时天道不酬勤。既然佛家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为何有时坏人趾高气昂,好人却心灰意冷。 你开始怀疑,开始怨恨,开始百思不得其解。
你可以安慰他人,这不过是个意外。可是,当意外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却说,老天怎么如此不公,为何我会如此倒霉。 其实,意外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
我们都曾历经失望。所以,我们才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还有许多。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并不能接受,比如接受“世事不如人愿”,接受“付出没有回报”,接受“好人不得好报”,接受“一切瞬息万变”。
又或者,遭受各种意外侵袭之后,我们开始陷入焦虑与绝望,然后开始不得不去接受,认为既然如此,那就如此,世事如此糟心,努力毫无作用,一切无从更改,失望变成绝望。 通常人们愿意相信有其行事规律,有其自然法则的一切,事实上,人们更加倾向于去相信“世事如我所愿”,甚至“世事必须如我所愿”,于是,一旦意外来临,立马兵荒马乱,烦躁不堪。
因为我们都是潜在的完美主义者。
我们想要绝对公平,我们要求完美。所以难以接受意外的出现,也不愿让自己在未知世界冒险。即便我们清楚世事难料,然而就是想不通,做不到。 譬如文章开头所说:他为何如此对我?
我们对一个人好,但是不能要求他一定也会对你好。 我们付出全部努力,但是不能要求结果一定如你所愿。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去对一个人好,如果你希望他也会对你好的话。也不代表,我们要放弃努力,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的话。因为,就概率上而言,只有当你对一个人好,他才会给予你同样的反馈,只有当你付出了努力,才有更大的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我说的不是“一定”,而是“更大的可能”。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理论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所有的不良情绪并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对于事件不合理的评价。

比如,“一定”,“必须”,“非好即坏”的二分法容易让我们陷入“绝对化”的困境之中,从而关闭了对于世间广为存在的其他可能性的宽容和接纳,让自己成为一个非此即彼的封闭的人。
我曾给我的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男人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想要快点赶回家中,不料意外来临,摩托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无故熄火,实在糟糕透顶,他得推着沉重的摩托车夜行赶路。
他内心各种情绪翻滚,对前两天为他检查车况的小伙火冒三丈,对自己目前的处境郁闷不已,想到不能及时赶回家中与妻儿团聚而焦急万分,他一路抱怨,骂骂咧咧,万分疲惫地回到家后,和妻子吵,与孩子闹,真是让人烦躁的一天。 其实一切可以不这样。
另一个他走着走着发现,周遭景色竟然如此迷人,白天疲于奔命的他从未有时间如此静静欣赏这段回家的路,月明星稀,树影重叠,鸟语虫鸣,曲径通幽,野花野草随风飘动,此刻万物静谧无语,真美啊,他感慨。他一路推着车,哼着小调,回到家后,贴心的妻子端来一碗热汤,可爱的孩子拿着他买的小玩意儿开心地蹦蹦跳跳。 一切重归美好,那些糟糕的情绪早已一扫而光。
还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他曾因肾炎在童年时期九次住院,19岁并发肾性高血压,40岁时患糖尿病,但是,疾病并未使他陷入绝望与悲伤,“理性情绪理论”是他一生自救救人的法宝,他合理的诠释生活中的种种意外和不幸,积极乐观,博学幽默,精力充沛,助人无数,成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为丰富的作者之一。 然而有多少拥有健康的躯体的人却身陷迷茫不安而悲观绝望呢?
面对无处可躲的意外,失望一定会有,然而如何诠释失望,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失望可以变成绝望,也可以变成希望。如果我们可以学会更为合理的去解释和接受意外的发生的话。
事实上,佛家并未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过是世人的美好夙愿而已。 佛陀在四谛之中所说的是,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缘起缘灭,因果轮回,变幻不定。只有当你放弃我执,接纳世事的因缘变幻,才能让自己得以解脱。
这种对于无常的接纳,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努力和改变,而是让我们通过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接受生命本身的多样与无限的可能。
罗素先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方是幸福本源。世间没有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健康的身体,心动的爱人,丰富的物质,美好的生活自然值得追求,但是,这一切绝非理所应当必然而然,所以,我们也要能够坦然面对得不到与失去,
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可能得不到和失去,在拥有的时候,我们才会懂得倍加珍惜,也会愈发努力去追求与争取。
只有我们可以接受意外,理性地处理失望,我们才能无所畏惧、锐意进取,同时也能从容淡定,去留无意。
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尽人事,尽人事,再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既然命中注定,意外来临,所以让我们坦然面对希望的破灭,正是因为希望的破灭,它便永远地留在了过去,而在破灭的希望里,新的希望总能涅槃重生,倔强生长,除非你自己放弃。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励志文章一生受益的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