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7-31 02:15:43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

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

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

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

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

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

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

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

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

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 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

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 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 。因为

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 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

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

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 ,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



化的发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绍的周朝前期官、师不分的制度解体后

,各门学术原

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

这样各种文化和艺术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此类例证在文章后面还有很多。

三、此书全面介绍

了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

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史的人很有帮助。

以笔者大胆地认为此书的名字还可以换成

《中国文化史》

以下是笔者在读此书过程

中的几点感悟:

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是智者。他们固然有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对

超乎现世的追求。但是他们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

去追求哲学层面上超道德价值。

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

我同时想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总是提到的中国人最大的

特点之一:含蓄。中国人在说话时讲究含蓄,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

,他宁愿饿着肚子

也会回答吃了;中国人在做事时讲究含蓄,当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时,他宁愿天天

饱受相思之苦,也不会对人家姑娘表白,

最后当这个小伙子追到这个姑娘后,

才知道原来这

个姑娘也喜欢他,也暗恋了他很久;

同样,中国人在进行艺术创作和写作时也讲究含蓄,我

们在欣赏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时,

总是觉得一览无余的东西不值得驻足,

但是赋予含蓄意味,

耐人寻味的东西总想停下来细细体会一番。

这里面有一丝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奥妙。

从学中国近现代史一开始,

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过中国的国家,

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样承

认侵略带给我们的进步,

甚至感谢他们的侵略,

早一点的侵略就早一点的进步。

若是侵略再

晚几十年,中国现在会成为另一个非洲么?中国在现代化中迈出的第一步是在外国侵略者的

鞭策中进行的,我们若想逃离鞭策就要跑的快些,

再快些,,中国已然在跑,

而且越跑越快,

我们现在跑在世界的前列,进行着自主的现代化。

老子所说的知命和马克思主

义哲学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辙的。

我们有的命运不能改变,例如:出身、相貌、

生存的文化环境,,但是很多命运我们是可以改变的,在电视剧《奋斗》

当中,那群年轻人

的起跑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应该知命和学会

知命

儒家和道家关于圣王到底该不该为的争论,

笔者斗胆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为

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社会混乱,出现偷盗,是因为人的私欲。战乱,大多数是人有占有欲。但社会的主流还是宣扬人性善的

方面,社会道德的约束让人的善压制了人的恶。 所以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才有人数百

万千万的捐款,让人们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善。这些人已经从自我上升到了大我的境界。文中在提到农业这个话题是,我再一次的感到气愤,请细想一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今天,

中国的农民真的有翻身吗?古代提出的 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只是

利用,利用农民的体力创造财富和战斗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今天国家实行各种改革,提

三农政策,只是在改善、改善 ,,有多少农民住着洋房,开着轿车?有多少农民不会

为了看病发愁?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农民, 而不是做商人?我觉得中国的农民数千年来一直在

默默地哀怨,但是害怕失去更多,他们只好默默劳作。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

染尘埃。 在读到神秀对禅宗教义的偈时,我们这些凡人只能暂且的心领神会,若让我

们把其中含义描述出来, 确实是困难。但是我们为人处世就应该善用这个道理。 在大学期间,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 不要总是抱怨,一切事情皆有因果, 你考试不及格,一定是你学习分外

的事;你同学丢了某样东西总是喋喋不休, 以至于你会产生一种愧疚感, 反正我经常会如此,

但是那是他(她)的原因,不要与自己牵连在一起;当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白白浪费时,不要

怨天尤人,如果不是自己不努力,何至如此。 读完全书,虽然已令人筋疲力尽,无力

亦无胆去研读下一本有关哲学的著作,但一本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文化史足以让人大开眼

界。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假期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

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

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

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

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

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

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

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

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它们通常都具有功

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 而只是为了

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

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 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

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

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

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 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

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

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

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

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

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通过阅读我还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了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



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

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性的教育。

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教育

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

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无时不在出事促使着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只有结合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人类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快。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却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



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眼中的学生也就不会存在好生差生的之分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这也许就是我开始所说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

悉又陌生的感觉的原因吧?

最后,为了让我们每个人能够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够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都来关心哲学研究哲学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学校号召下,有幸拜读了《中国哲学简史》 ,感触颇深,受益非浅。这之前,总

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 令人仰视它。 哲学是,明白学?

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 ,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

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 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中国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用英文撰写并由其弟子赵复三先生翻译的

《中国哲学

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哲学殿堂厚重的大门,

让我们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领略到中国

哲学那浩瀚而深邃的智慧思想。李慎之先生有言,

如果说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

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

这或许能够说明该书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和重

要地位。

对我们教师来说,学点哲学的意义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中,

每天都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处理各种关系。所以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

总在

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

平凡

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

的天地中去。我们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学生打交道,

有很多问题和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用

哲学的观点来对待,其实就会容易很多。我感觉

,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

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

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

重建人

们的精神家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



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 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

进。而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

道家重无为。这里想重点谈谈与我们教师息息相关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不仅被历代的读书人称为 圣人

而且在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但孔子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

我们一直想了解:孔子本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中国文化、 世界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人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 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

近历史上本来的孔子, 但同时,我们的认识又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

永远值得人们重新研究的缘由所在。

孔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我年少时地位卑贱,

所以学会了很多卑下的事情。孔子曾经在鲁国当过管理粮草和牛羊的官吏。这是很小的事,

但他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当他管理仓库的时候,会计当而已矣,很认真很仔细;他在做牛羊官的时候,牛羊很肥壮。这就说明孔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认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这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行事。

孔子一生非常勤奋地学习, 从未间断,自十有五而志于学 就没有间断过。他的学习态

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不同于现在的一些人以学习作为实现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学习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讲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对知识产生一种乐趣。孔子一生就是这样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

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以说是对其一生的一种 总结。孔子一生无所不学,但学无常

师。在他一生的经历中, 他曾向当时一个很小的诸侯国的人学习请教过历史文化问题, 还曾

专门跑到东周(今洛阳)问礼,据说还向老子问过礼。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

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 遇到艰辛劳作, 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 看到

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 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

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

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性的教育。 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 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

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 仁义潜移默化地影

响学生,将自己 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纵观孔子的一生 ,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 ,一部分是通过言传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 ,传授各种

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

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 ,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



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注入些新的



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



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于我



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



传道、授业、解惑的层



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

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一、我们要随时保持学习的心态,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21世纪是一个学习、改变、创业的世纪,21世纪要征服别人,必须用知识。学习是储备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给自己补充能量,先有输入,才能输出。成功是学习的过程。

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过时的知识等于废料,只有不断的学习,

才能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生存下来,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

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学习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二、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现实工作生活中, 矛盾可以理解

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它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那我们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看

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

同样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也会出现一些矛盾,

我们也不

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

盾可能会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正所谓

不打不相识。实际上矛

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

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

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

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

而是不卑不亢的去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

关系。

《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努力向上。

最后,让我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

人生便有意义,

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

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

因此,人生的境

界,便有分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已读过一遍, 已是两年前,只是通读,第一次读这本书立刻感觉中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

非常人所能领悟,尤其是儒家与道家思想。所以当年读完即决定这本书必须多读几遍。这段时间再拿起这

本书,没有了当年发自内心的敬仰与崇拜,反而多了一些问题。

比如关于思想家的生活问题, 根据书上所说,当时的早期思想家很多原是名门贵族人士, 后衰败成为

庶民,以传道教人为生。早期时有的思想家周游列国,到处传播个人思想,甚至还有很多弟子跟随,经济

问题或者物质需求不知是如何解决的,特别是集体行动时。后期思想家几乎全是达官贵人或出身名门,处在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已经能够解决,说明人若要有思想须先解决物质问题。

还有思想家的立场问题, 毕竟大多思想家为上层人士, 没有感受过平民百姓的生活, 更不晓得劳动人

民的辛苦。尽管这些思想家从个人的修为一直谈到国家甚至宇宙并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与现实多数相差甚

远,尤其是儒家思想,读起来感觉有理想国还是乌托邦的味道。有时感觉这些思想家似乎是在告诉大家其



个人的精神幻想,或他脑中构建的生活模式。呼吁大家按他说的做,以实现他的愿望,但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普通百姓大多整日都在为生存奔波,吃饭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哪有闲功夫听这些高级思想,物质问题不解决直接跨越到精神领域,谈何容易?天方夜谭!

第三问题是关于思想的影响,在当时所谓的封建环境中,思想家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去做,国家也推崇这些思想。读过书中这些思想后,感觉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就告诉人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听话守规矩,

要学会去接受和忍受。再加上这些思想有自圆其说的成分,那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自己骗自己,物质上得不到就从精神上满足,小孩子都懂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不对的,成人却被告知应当如此?!难道一个国家的上层社会必须要完全统一甚至限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如果这样做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从中国思想的影响不得不回顾它的发展,个人感觉萌芽和高峰阶段似乎都在比较靠近前期如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思想领域较为开放,百家争鸣,各秀其才,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后期思想的发展高潮就相对较

少,好像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越来越长。好比从印度到中国,一下先上了喜马拉雅山,再往东走,就没原来的气势了,山峰越来越少了,路也越来越平坦了。中国的思想后来逐渐失去了当时的辉煌,只有偶尔微弱的一点光芒,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今天引以为豪人人皆知的就是当年的四大发明,后来的研究发明就少的可怜,没有了积极活跃的思想与科学研究环境,人们也就缺少了动力,整个社会也就毫无生气,落后也成为必然。

以上仅是我读后的一些个人感觉,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思想能被人们继承并发展到今天还是尤其优点的,但又感觉年轻人好像不是很适合读这些,年轻人正处在积极拼搏,不断奋斗的时期,很多中国思想却

好像在告知一些消极的想法,在打消年轻人奋斗的念头,好比一个年轻人愿意为他的理想奋斗终身,而一个长辈这时却告诉他奋斗终身也就是那么回事。一个小孩子很多东西都没见过没学过没用过,而你却从小不告诉他这些,不让他学这些,不让他碰这些。一个井底之蛙能有什么见识,没有见识能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如何能有所发展?所以还是先放下某些想法与观念,年轻时还是需要不断的奋斗与磨炼,待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到了不惑知天命的时候再来学习,我想用人生经历结合思想应该更有所感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



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

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



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

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

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



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

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

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