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01 10:23:58

课题

《雨霖铃》

主备人

使用人

语文组

时间

教学

目标

1、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重难点

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背诵

课时

1

教学过程

备注

1、导入:

1、播放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回想学过的有关离别的诗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离别,是伤感的,是无奈的,但人生却处处有离别,有些离别,只是短暂的分开;有些离别,转身即是天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首书写离情别绪的感人之作。

(板书:雨霖铃 柳永)

2、学习目标 1)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2、作者及背景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

象征:离愁别恨

3、初读,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过渡):下面先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这首词。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请一位学生读,正音。(让学生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

3、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

4、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4、研读、鉴赏手法

(过渡:《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词中写景的句子。

1、 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

(1)2、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写景句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分析时抓住“寒蝉”、“长亭”“骤雨”

“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这几句交代了节气、时间、地点,渲染了凄凉的环境。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分析:“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阙别后的心情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运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3)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1 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向东南枝”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晓凤: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

3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凤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凤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2、 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离别的环境是现实之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之景,虚实结合)

何为虚?何为实?

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

回想学过的虚实结合的诗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结:通过鉴赏,词中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于景的特点,词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品读,体味情感。(词人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离愁别绪,还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表情达意,从词中找出最能体现离愁别绪的句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赏析)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自古”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但紧接着用“更那堪”翻进一层,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词中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凝噎(嗓子被气憋住,哭不出声,说不出话)。

一般情况下要分别了,该是千叮咛万嘱咐,为什么词人现在却是“无语”呢?

赏析:面对离别人,内心肯定有千言万语,因为感情浓厚,离别时太不舍,太伤感,所以千言万语想说却说不出一句话,两个人只是手拉手泪眼相对。这里的“无语凝噎”要比互道珍重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小结:词人抓住“执手”的动作,“泪眼、无语、凝噎”的神态,直接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白描的手法)

小结:词人直接抒情,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

六、课堂总结: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七、作业 :背诵《雨霖铃》

板书 雨霖铃

柳永

融情于景

情感

虚实结合

《雨霖铃》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对诗词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赏析词中的意象、体味词人的情感,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教学效果分析

从教学效果看,课堂基本流畅,对于词的鉴赏,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写景的艺术手法,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然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对于一些内容领悟不深刻。

《雨霖铃》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是他离开京城所作。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抒发了对自己的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雨霖铃》评测练习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谢尚,东晋人,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袁宏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请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6分)

①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

② 首联“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秋月明朗”的牛渚夜色是实写(1分);

③ 颔联诗人在空阔渺远的境界中联想到谢尚识拔贫寒袁宏的故事是虚写(1

④ 首联颔联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难觅知音和怀才不遇的感情(1分)

⑤ 末联“明朝片帆高挂,扬帆远行,枫叶纷纷飘落”为想象中明朝离开时的景色,是虚写(1分)

⑥  进一步烘托出乐诗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凄凉寂寞之情。(1分)

《雨霖铃》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古典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典诗词由优美文字构成,饱含优美的意象组合,意境幽深,汇聚了很多语文要素。不讳言的说,诗词鉴赏课是一种让人陶醉的演绎。

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失。由于本课容量大,涉及到的鉴赏点较多,所以上课时间较紧张。学生独立思考较少。

《雨霖铃》课标分析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词在我国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和光辉灿烂的作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悠远,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 -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