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院创新案例 - 王姐和她的老人之家

发布时间:2013-10-16 11:52:30

王姐和她的“老人之家”

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 赵旭

引子:

四川绵竹市剑南镇三星社区作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灾后重建项目的试点之一,机构希望通过倡导当地基层政府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影响政府加大对于社区组织的支持力度,将投入更多的资源支持满足社区需求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对于“老人之家”这样既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又能够有经济收益的项目,推动社区服务的创新。

为什么有了“老人之家”

“老人之家”目前处在四川绵竹地震灾区的三星板房社区的一角,现在有30多个老人,5名为老人服务的服务员,其中包括“老人之家”的创办人王姐和她的丈夫。老人之家占地不大,目前规模只有10多间板房。

王姐,漂亮、善良,问她是怎么萌生了创办“老人之家”的想法,她讲到之前自己的父亲因为突发脑淤血没人发现在家拖延了两天,被发现送到医院后由于医治太晚没等几天就去世了。自己的母亲独自居住,后来因为生病需要家里的兄弟姐妹几个轮流照顾,王姐当时还在工厂上班每天奔波在单位、母亲家和自己的家非常辛苦。后来,由于工厂效益不好王姐和丈夫下岗,就申请了2万元的小额贷款并向亲戚借款1万元开办了“老人之家”。

“老人之家”成立于2003年,成立之初,把地址选在了租金相对便宜的乡镇里,虽然房屋条件不错,院子内还有给老人活动的小花园,但是院子两面都紧邻公路,老人出行非常不便,所以愿意去居住的老人并不多。王姐也觉得这样的环境实在不适合老年人,公路的灰尘大、车辆噪声也大,很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于是王姐决定重新选址。这次王姐把“老人之家”选址在了一个原来本打算作为“农家乐”的地方,周围环境很好,离市中心也相对比较近,老人出门也比较方便。正在“老人之家”步入正轨,王姐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地震,又让王姐陷入了新的困境。

老人之家在灾区重建的作用

以前的房子经过地震肯定是不能在用了,这么多的老人如何安置?当时住在帐篷里面的老人最困难的时候5个人挤在一张双人床上,帐篷的闷热潮湿眼看着老人们一个个的都在生病。当王姐听说要分配安置板房的时候,她第一时间找到了当地政府,答复是“老人之家”并没有被列入安置分配范围,只能是如果有多余的板房剩下,再留给“老人之家”。王姐就抱着这样的一线希望等待着板房分配。王姐家将自己分到的两间板房贡献给“老人之家”,在加上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帮忙,一共凑到了5间,她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商量将老人之家选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考虑到老人出行、生病需要就医,就将“老人之家”放在了能够让车辆顺利出入、出门交通也相对方便的地方。选好了地方之后,王姐就在板房的附近等着搬来的住户,来了一户,她就上前去说明情况,当时居民们都非常理解,就这样,“老人之家”从5间板房再次出发了。

就是当时的条件,王姐仍然请了三个阿姨和她与丈夫一起照顾这些老人。做饭的阿姨忙不过来她就去做饭,保洁的阿姨抽不出空来她就打扫卫生,王姐还承担着为这些老人们洗衣服的责任,因为王姐熟悉他们每个人的东西,老人们信任她。王姐告诉我们,她现在需要洗的衣服越来越少,老人们非常体谅她,跟她说,“你太辛苦了,不用你洗,我们叫自己的子女来洗。”说到这里王姐有些激动。王姐亲力亲为的上街为老人买菜,尽量满足老人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为老人准备适合他们吃的比较软的、口味清淡的一日三餐。在饭前还动员老人一起择菜、剥豆子,通过这样简单的劳动,让老人们保持手脑的灵活,也是为自己生活的“老人之家”贡献力量。板房“老人之家”还在周围搭起帐篷作为活动室,让他们下棋、打牌、看电视。有特长的老人还会时不时的表演节目给其他的老人,虽然没有豪华的居住场所,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却都享受着如家人般的亲切照顾。

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还向我们介绍说,三星社区有40%都是老人,困难的孤寡老人又特别多,地震之后多亏了王姐帮我们很大的忙,对这些老人收取很低的费用很多都是需要王姐贴钱照顾的。有的老人特别固执,不接纳到老人院去,特别是那些有儿女的老人,但是当时地震之后属于特殊时期为了保证老人们的安全,无论如何都要说服老人住进“老人之家”,直到地震发生了一年多之后,这些老人还是居住在“老人之家”里,很愿意在那里生活都不愿意搬走了。

老人之家可持续发展的忧虑

王姐的“老人之家”规模一直不大,我们也问她为什么不接收更多的老人增加收入呢?王姐说,“人太多了我照顾不过来,这样我可以时常的跟每个老人聊天,有时候还给他们做做思想工作。哪个老人最近心情不好,哪个老人最近身体欠佳,我都清楚,可以特别的关照他们,我希望我把每个人都照顾好。”王姐的人性化的模式,得到了老人们和他们子女的认可。有的老人已经搬走,还会时不时的要求回来看看王姐,有的子女来看老人的时候一定会给王姐打电话要求见见她……

目前,王姐最忧虑的事情就是“老人之家”的以后。板房马上就要大面积拆除了,没了这些板房,“老人之家”要去哪里?王姐现在也在到处打听有没有能够容纳30个老人,又有一些活动空间的地方。但是现在整个绵竹都处于地震之后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大量的房屋维修加固、重建,房源本身就很是紧张,很难找到能够容纳这么多老人又舒适的地方。王姐也考虑过要到周围的乡镇去租个地方自己盖房子,但是老人们喜欢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活动不愿意搬离,他们希望到自己熟悉的市场买东西,喜欢结伴到自己熟悉的公园散步。

王姐还是很乐观的告诉我们,我现在不担心了,我借的钱都还完了,我没压力了。老人之家从2003年开办一直到现在,没有得到任何的外来资金支持,都努力挺过去了。王姐说有时候也会因为困难打退堂鼓,但是看到老人们这么体谅她,她也非常舍不得这些老人,她说还是要坚持着干下去,让老人们愉快、安康的享受他们的老年生活。

现在,“老人之家”也得到了绵竹当地一些志愿者团体的支持,有些人会不定期的看望“老人之家”的老人,还有些理发店的理发师会到“老人之家”给老人们理发。无论是去拜访的还是去做志愿者的,无不为王姐的工作感动。王姐说,我最怕的就是麻烦别人,能自己处理的我就自己处理了,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们,我真的很满足了。

后记:

向王姐这样自己本身就是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并没有只是等待政府的救济,自己创业,自力更生兴办社区经济型的社会组织。“老人之家”不仅仅解决了王姐一家的生计,还给当地社区带来了就业机会。更是解决了社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王姐所倡导的对老人提供人性化的照顾、让老人们有尊严的变老以及让老人们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这样的理念,都是传统的养老院所不能具备的。而且现在各地方政府都在探索如何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像“老人之家”这样能够带来经济收益,不完全依靠捐赠社区公益组织应该得到更多相关部门的关注,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和组织发展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现在的社区重建阶段,有着大量的社区居民为了维修加固、重建自己的永久性住房而不能外出就业,需要更多的是在本地就业。在市场就业基本饱和以及社区居民的能力有限也难进入市场的就业竞争的情况下,发展社区经济型公益组织就成为了推动非正规就业的重要渠道。“老人之家”已经实现了一个社区组织的初创,现在急需考虑的是如何发展,这个时候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也可以激发更多的社区居民创业,成立社区组织创新社区服务,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

社区养老院创新案例 - 王姐和她的老人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