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发布时间:2017-01-21 10:21:58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背景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大陆政策”的提出炮制者

丰田秀吉

“大陆政策”的完成者

田中义一广田弘毅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逐步得逞的原因

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它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国民党政府却将其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态度。

华北事变过程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卢沟桥事变背景

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1936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展开论述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烛台的日本军队。建立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掌握台湾人民的生杀予夺之权。日本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略对,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稻米的供应地。殖民当局还接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2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展开论述扶持“满洲国”,它在“日满共同防卫”的借口下,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中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3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

41940年策动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满洲国”政权性质

日本的殖民地

“满洲国”的影响

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人民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论述193712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并且还实行细菌战、化学战,对中国军民实行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实验。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财富和劳动力

论述农业方面: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独占东北重工业和铁路交通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将沦陷区作为日本原料基地

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和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论述日本侵略者按照“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的行动

1、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219324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政府对日战争。

3、中国共产党还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抗日就往运动在全国的兴起

1、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抗日示威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

2、冀东农民开展打游击等斗争

3、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各地学生到南京还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

4、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与民更始”,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

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分歧抗击进攻上海的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

21933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事变,是为福建事变。

31934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领衔,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一二·九运动

1935.12.9,北平学生在中共领导下举行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

1935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的工作

11936.5.5,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口号,1936 .1.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21936531日,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哭谏”无效后,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

3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

国民党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对日本如让步“超过忍耐之限度”,则“处于抗战”。

这是国民党政策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

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团结御侮”的讲话,实际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出师以来第一场大捷、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1)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

2)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略的实施

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抗战初期战略防御失利的原因

客观:敌强我弱。日本是强国,又作了长时期的侵华准备,中国是弱国,再加上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备战,所以敌我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主观: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2)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3)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协同作战甚至互相倾轧,常常因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而贻误战机。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敌如虎,毫无斗志,闻敌即溃,弃职而逃。

战略相持阶段

1、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

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以后,随着战线拉长,财力、物力、兵力不足的弱点逐步暴露,被迫停止对华的战略性进攻,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建立傀儡政权和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2、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主要内容

1939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标志: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

对外:在全局上对抗战趋向消极,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

对内:打击共产党及领导的军队,制造反共“磨擦”事件(皖南事变)

影响对抗战不利;中国国际地位受到影响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

军事上:国民政府有190多万军队,其中79万用于监视中共力量。

政治上:坚持独裁统治.特点: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经济上:实行统制经济.

表现

工业:垄断.农业:粮食“征购”、“征借”.商业:专卖.金融:独占

影响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萎缩;

人民生活困苦。

一方面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经济,一方面又在实际上扩张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实行“民主”,一方面又在实际上压迫人们的民主运动。豫湘桂大溃败则成为大后方人心变动的主要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失去了信任。国民党统治区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民变蜂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937.8,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实行全国军事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国统区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内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斗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意义

解释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争被提到了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战略防御阶段从全面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是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抗日作战方式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为保证抗战胜利,必须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斗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内容: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们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们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理论已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去,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类倒退

19397月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背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局面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神十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顽固势力,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统一为主。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内容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内容为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结果抗日民主政府厉行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根据地军民终于战胜了困难,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运动

1、抗日民主运动:宪政运动

2抗日文化运动意义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这次会议基本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再次强调中共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主要内容

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动力和前途;

阐明了革命的步骤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

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法宝。

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使中国共产党人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主要任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

中共七大内容

七大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七大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意义

七大使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标志

194510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到1939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当英、美、法施行绥靖政策的时候,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尽,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军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抗战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的意义

总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对世界各国多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4、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1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并且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但,客观地承认,国民党军队后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渊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二,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