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发布时间:2019-12-16 13:44:15

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 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应为,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五、作业:自读《长恨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选择:A爱情诗  B闺怨诗  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二、要准确理解诗歌,除了 “以意逆志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请阅读欣赏指导知人论世部分。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三、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补充资料: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     诵读指导:节奏与平仄(课后练习)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参考: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参考:

《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静,而《蜀相》则满怀痛惜与悲怆。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际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所不可企及的。

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字的艺术效果。

《武侯庙》中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本诗主旨:凭吊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同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比较:

一、陆游

1、比较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不同风格及原因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之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背景材料: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参考: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4、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有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二、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一剪梅》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三、补充资料:

1. 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旧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幽居书事

莫叹人间苦不谐,清时有味是归来。已因积毁成高卧,更借阳狂护散才。

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纷纷争夺成何事,白骨生苔但可哀。

3. 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东村晚归

蜀道还吴鬓已丝,历年二纪固应衰。宁知病思沉绵日,又见秋风摇落时。

锦雉白鱼供野饷,青林红树入新诗。东村寂寂风烟晚,酒挂驴肩又一奇。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1125-1210)南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其与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感人。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缘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比较:送别诗或边塞诗

作品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一、  送别诗

1、汉末送别诗:哀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2、盛唐送别:乐观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同为离别诗,为什么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学者林庚先生曾经把盛唐诗歌的总体特色概括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那就是爽朗不尽的风格,新鲜灵动的语言,自由解放的个性,宽广豪迈的胸襟,慷慨激昂、锐意进取的时代气息,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情调。

 

三、边塞诗

欣赏边塞诗名句: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1、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补充例子:

[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2·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姚合·穷边词]将军坐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关。

[5·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1·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朱熹·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3·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地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张孝祥·六州歌头(片段)]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念腰间剑,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四、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一首诗歌,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主题或主旨?

1)诗歌标题。标题往往承载着诗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范围。

2)诗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风格等。

3)关键字句。长诗的总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短诗的关键词句、诗眼等。

4)诗歌注解。包括时间、地名、事件、相关人物等。

5)诗歌小序。主要是长诗。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意蕴。

教学内容:推荐作品部分

一、指导学生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思考相关问题

1)背诵全诗。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表现了在那个时代,人的遭际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现实。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顽固的封建门阀制度。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就是门第决定人生。作者认为极不公平,但没发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状的不满。

3)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看,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何影响?

参考:影响深刻。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都写到了借酒浇愁愁复愁的困顿。

从艺术手法看,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从诗歌结构看,都是一唱三叹,起伏跳荡。

但李白《行路难》显然比鲍照更富于积极的人生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的期待。这与他们所处的大时代的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二、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绝句和词是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注重式。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长调尤重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虽是谈论的词的章法,但却说明古人对于诗词的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字当头,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例。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白居易《暮江吟》中诗人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上诸例,都深合的要求。

(二)明辨接。

古典诗歌不仅的形态各异,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

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幽处”“禅房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难怪被胡应麟称为全篇可法

总之,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决不可轻忽。

(三)聚焦式。

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的作用的诠释。

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上接音书断,下”“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高考命题者对诗词的青睐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梦令》九六年的《咏史》今年的《约客》的题肢的设置都可证明这一点。

(四 )善抓句。

所谓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诗眼词眼所在。

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刘熙载〈词概〉)都是指的诗词的结句的要领和作用而言。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

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确然是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体现了作者何等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古人所说的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也同样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自然,文本层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语言的声、色、形,诗歌的意象、诗画的相融等等。古典诗歌应首先从文本这个先结构入手,遵

二、  补充资料:古代诗人的别号

古代诗人的别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