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母校七十年-宁县一中七十华诞庆典随笔(七八届毕业生蒙天明)

发布时间:2012-12-29 12:37:46

走进母校七十年宁县一中七十华诞庆典随笔

(七八届毕业生蒙天明)

十月十八日,是母校宁县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日。这天,我起个大早,同几位同学一道,驱车从素有“天下第一塬”的董志塬腹地庆阳市区出发,途经四塬辅辏,三水奔汇的古宁州城,登上马莲河南麓,便是平展展、一往无垠的早胜塬了,母校就坐落在早胜镇的南大街。

早胜自古就是甘肃最大的农村集散地,有“陇上第一集市”之称。这里街市繁荣,商贾如云,人杰地灵,物产富饶,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脉络源远流长。早胜牛更是闻名遐迩,新探明的煤、气、油矿藏给这片古老的黄土锦上添花。邓小平、习仲勋、肖华等开国元勋的足迹曾印在这片土地上,父亲在这里走完了他充满艰辛坎坷和光荣辉煌的一生,我的生命也由早胜的镇子上呱呱来到人间。我吃过镇子上邻里徐妈的奶,喝过早胜的井水,并在这里读完了我的高中。而今,在阔别三十四年后,母校的七十年校庆又让我重新踏上这片殷实厚重,情意绵绵的黄土地,走进我心愿已久,魂牵梦萦的母校宁县一中。

车子在疾驰,思绪在飞扬,一路颠簸,一路激情…

高调迎校友

现在经济发达了,交通方便了,公路也多了。在前往母校的路上,我们看到在沿途交岔口,学校为方便校友来校,设置了硕大醒目的导路牌,并且每处都有三名身着迷彩服,英姿勃发的少年以立正的姿势,整齐的站成一排,像战士在岗位上,又像迎宾立于门前,用微笑躬迎着四方来客。

进入早胜镇城区,汽车由北向南,顺利驶入母校所在地南大街。变了,一切都变了!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浓郁现代艺术风格的校园大门,和一幢幢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校园楼宇。今天的这里,早已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彩旗飘扬,鲜团锦簇,五颜六色的气球凌空点缀,一派盛大节日的喜庆气氛;一条艳红的地毯铺满了笔直的校园马路,仿佛映红了校园的天空,同时昭示着今天将有远道的贵宾造访校园。道路两旁是身着整洁校服,手舞鲜花的同学们在列队欢迎,从校门外很远的地方一直向校内排去。出于对母校的尊重,我们的车子停在了校园外面的空地上。

踩着艳红的地毯,迎着鲜花,迎着笑脸,我们同学一行三人,西装革履,面带春风,怀着深情,揣着思念,在一片欢呼声中,健步向校园内走去……

啊!亲爱的母校,我们回来了。别离三十四载,不曾回校探望,儿时的许许多多随着时光的远去,早已变得模糊乃至忘却了,唯有心中的母校情结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抹之不掉,何曾淡漠过,何曾远去过,反而与日俱增,愈久弥深,成为我心中一份特殊的情缘,记忆的丰碑。

望着欢迎队伍里同学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从他们天真烂漫,充满喜悦和羡慕的眼神中,我猛然想到,这不就是当年十五、六岁的我们吗?我遐思,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们就是学校尊贵的客人,将会受到母校更加隆重的礼遇。我们的学校也必将更加兴旺茁壮,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在办公楼前,校长吴军亮等校领导早已恭候在那里了,一位身披礼仪授带的花季女孩,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将一枚艳红的贵宾胸花佩戴在我们的胸前……三十多年来,我们不曾为母校做过什么,母校却给了我们以尊贵的身份和荣耀,用她博大质朴的怀抱和慈母般的温暖,接纳着她曾经哺育过的孩子!

低调办校庆

不请高官,突出老教师群体,凸现普通校友,学生唱主角,是母校七十年校庆的显著特点。校庆伊始,学校首先通过《中国校庆报》主办方中国校庆网发布了校庆公告,向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传递了校庆喜讯。随后,北京、西安、兰州等母校在各地的校友会纷纷响应,举行活动,并向母校发回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和祝词。校本部以学校发展论坛、学术报告会、校史展览、和新老教师恳谈会、校友联谊会等活动为中心,校庆始终以重师道,尊校友,励学生和淡化个人,突出群体为主旨,意在弘扬传统美德,凝聚群体力量,谏言献策,继往开来。

简约而不失隆重,朴实而不失热烈,低调却不失精彩,看似平淡却处处激情奔放。在校庆日,我们除见到在校读书时的许多当年老师,还看到许多我们不认识的古稀老人,乃至耄耆之年的老先生,他们是学校特意接迎回校,参加七十年校庆的又一拔健在的前辈老师。在人群里,在校友席上,他们的身影处处闪动,看到这些皓首白发,精神炯烁的老人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我的心目中,他们仿佛就是知识的化身,力量的源泉,学校历史的象征。正因为他们在艰苦岁月里付之一生的教育生涯,才有了母校七十年之辉煌。

校庆日,我们还见到许多普通农民校友、工人校友、养殖户校友、打工族校友。值得称道的是,在庆典仪式上,代表校友向母校七十华诞致辞的校友代表,就是一位打工仔。此举让众多普通校友扬眉吐气,虽没有耀眼的光环,却是校庆折射出别样之光和绚丽之彩,是人倍感温馨和亲切,温暖着广大校友的心。正如校长吴军亮在介绍学校情况时所指出的,“更多的校友默默无闻,凭借自己的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我们共同的幸福生活”。

师生相会情涌潮

借校庆之机会,看看母校的变化,见见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为母校献上一份爱心,是我回校参加校庆的初衷和愿望,由来已久。而母校的七十华诞,是我有幸实现了这一心愿。除几位已古的和回了原籍的老师外,当年的其他许多老师我们都幸会了。

在已往的许多场合,迎来送往,常常是不紧不慢的伸出右手,礼节性的轻轻握一下对方的手,客客气气,相敬如宾。但在此时此刻,远远的望见恩师们,我不假思索,急步上前,叫声老师,一双大手同时伸出,而老师们也是双手相握,四只温暖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能松开,就这样手握手,面对面,向老师嘘情问安,诉说着漫漫别离之念,殷殷思念之情。

在办公楼前厅,与迎面走来的班主任王治财老师相遇,他亦然是那样身板硬朗,红光满面。这位给我的印象一贯是儒雅憨厚的化学老师,今天却忽如原子“裂变”,一派激情,他大声地呼着我的名字,叫一声“调皮捣蛋”,便张开双臂,深情的拥抱了我,顿时,一股暖流涌向心头,我也情不自禁地拥抱着这位年届76岁的老人。在校史馆的一个过道里,我见到了当年在校读书时的老校长王德泰老师,这位78岁的老人竟然清楚的记得我当年的班主任是谁,他深情的说道:“30多年了,那时候你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娃娃呀!”这是自1982年他在县上主编县志时曾遇到过一面,30年来第一次见到恩师,自然十分高兴。其实,在我刚到母校时,就向其他老师打问过他了,对这位擅编史志,长于著作的老师倍感亲切。他从来没有校长“架子”,总是那样朴实随和,慷慨健谈,在宁县教育界和老一辈人中,颇有声望,也深得后生们的尊重,堪称德高望重。我们一同在校史馆里边看边聊,流连忘返,师生之情溢于言表。

还是在校史馆里,我看到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风衣,年约八旬的老先生,在几位学校先贤遗像前,深深的鞠躬致敬,口中念道:“老师,您一路走好!”此情此景令人感怀,这是我看到的校庆场面中,有一幕感人的镜头,深情的画面。师生恩德可昭日月,感天地,如江河奔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孕育着一代代华夏英杰。

走进母校七十年-宁县一中七十华诞庆典随笔(七八届毕业生蒙天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