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三课 待贾而洁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05 08:40:50

孔子具有十分高远的政治理想,堪称夫子之道至大。但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子,却遭遇了四处碰壁,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的当政者的确多是些不足算半筲之人;另一方面儒学的仁政理想,与传统社会专制制度背离。尽管孔子陷入欲入世而不得的尴尬境地,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现实政治,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

1字音字形

(1)(yùn)椟而藏诸

(2)佛肸(bì xī)以中牟畔

(3)好从事而()失时

(4)涅而不()

(5)吾岂(páo)瓜也哉

(6)天将以夫子为木(duó)

(7)日月(shì)矣,岁不我与

2重要词语

(1)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参与,介入

(2)人请见:边界

(3)二三子何于丧乎:忧虑,担心

(4)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

(5)君子没世而名不称焉:忧虑

(6)求善诸:贾,商人。一说读jià,同。沽,卖

(7)末之末,无;之,往;已,止,罢休

(8)怀其宝而其邦: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9)好从事而失时,可谓知乎:屡次

3通假字

(1)公山弗扰以费,反叛

(2)孔子豚:,赠

(3)遇诸,道路

(4)宁武子,邦有道,则,聪明

(5)子路不,高兴

(6)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乎:,聪明

(7)孔子其亡也,而往拜之:,伺察

4字的用法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2)如有用我者,吾为东周乎: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3)亲于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第三人称代词,

(4)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5)怀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词类活用

(1)从者之: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2)笃信好学,守死道:使动用法,使……完美

(3)阳货欲孔子,孔子不见:使动用法,使……拜见

(4)怀其宝而其邦,可谓仁乎:使动用法,使……迷乱

6特殊句式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怎么办

(2)天生德于予,桓魋其……怎么样

(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介词短语后置

(4)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宾语前置

(5)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怎么说

(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待贾而沽:贾,价;沽,卖。等待好价钱才卖。比喻怀才者等待有人赏识重用才肯出仕效力。

(2)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3)岁不我与:与,等待。时间不等待我们。既表示时机错过,追悔莫及,亦谓时间不多,须抓紧时机。

8名句积累

(1)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语段赏析

1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赏析 孔子被拘禁在匡邑,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化,我这晚死之人便不能接触了解这种文化;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

圣人贤者也难免会遇到意外,但是因为他们在遇到挫折和意外时,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志,所以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贤者。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才使他在危难面前镇定而自信。

2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赏析 子贡问道:“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啊!卖掉它啊!我正是在等待买主呢。”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赏析 孔子说:“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昏乱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政治昏乱,而自己富贵,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重点研读

1.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答案 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的。

2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

答案 9.5一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17.1一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居,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用实用主义那一套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应允出仕。

3.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17.7一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 17.7一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学生时用比喻、反诘,更能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陈述句是表达不出来的。

合作探究

在中国5 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即便处在极端困厄之中,面对极端挫折之时,他也总是表现得极为豁达乐观。请以智慧的生存态度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历代以来,学者们研究注解《论语》的不知凡几,经由此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并且成就志业的更是不可胜数。书中的几句话往往成为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愿意沉潜努力,并在顺遂时知道谦虚收敛。学习《论语》,极为重要的是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探究 第一步,仔细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人生以及社会生存的语句。

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探讨,讨论孔子的处世思想,并进行概括归纳。

第三步,结合当今的社会,思考孔子的为人处世思想给予我们哪些启发。

第四步,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总结自己的探究成果。

考点一 偏义复词

【命题规律】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卷中经常出现这一考点,而且往往用课文中内容组编考题,这提示考生对这一考点不可掉以轻心。偏义复词也可能出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既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能以翻译的形式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昼夜勤作息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现偏取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B作息本指

劳作和休息,现偏取的意义,突出刘兰芝的任劳任怨。D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这里偏取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C妻子指妻子和儿女,不是偏义现象。

答案 C

点拨 偏义复词通常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构成,如果作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来理解,一定会与上下文意思相矛盾。

【考点总结】

偏义复词

阅读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连用的情况,在根据正常语言习惯解不通的情况下,不妨试着用偏义复词的知识来解决。比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就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并用,根据上下文不可能解作日夜辛勤劳作休息,这时就可以果断推定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是一个舍弃了原有意义的语素,只作陪衬。

注意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相许。它们都不能被视为偏义复词。

考点二 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常考文言虚词,近三年高考均有涉及。

(2)多考字的代词用法,有人称代词,有指示代词,也考作语气副词的用法。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秦贪,负(代词,它的) 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定) 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他们)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且行千里,谁不知(表疑问语气,“……)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表祈使语气,一定)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表肯定语气,必定)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代词,指跟着的人)

A①②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⑥⑧ D③⑤⑦⑧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代词,代指(些疑惑)表示强烈的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代词,代指

答案 D

点拨 在问句中的字,多为语气副词,一定要揣摩准所表语气,才能准确判断的用法,如韩愈《师说》:皆出于此乎?如作反问语气理解,语义与上下文不符,只能是表示揣测语气。

【考点总结】

字用法归类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

例:秦王恐破璧。(破璧的主语)闻道也固先乎吾。

(3)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可译为我的(自己)

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

例:皆出于此乎?孰能讥之乎?勿悲!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王既没,文不在乎     兹:这里

B.从者 见:看见

C.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期月:满一月,整一月

D.求善贾而 沽:买

解析 B,使得以进见。C期月,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D,卖。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解析 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也: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不译。

3.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公山弗扰以费畔

B.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C.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解析 A,反叛。B,聪明。C,伺察。

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D )

A.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B.岁不我与

C.佛肸召,子欲往

D.其愚不可及也

解析 AD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

5.名句填空。

(1)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4)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6.从选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答案 (1),赠

(2),伺察

(3),道路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译文: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

(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译文: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已,能够说是仁吗?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日月流逝,年岁不等我们啊。

()高考·模拟

(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8.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案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先人后马)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句读的不同所显示的语意的不同。(1)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2)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

9.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案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分析评价,要透过现象认识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要值钱得多的。但是,孔子以人道主义关怀,先问人后问马,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值得尊敬。

至 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非礼勿行。孔子赞颜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颜回去世,他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他既有伯夷叔齐般之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箴言,《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他本可以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他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他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功不可没。孔子有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人感其教化。孔子在教育方面身体力行,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贡献,对文化的传承,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三课 待贾而洁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