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层面分析孔明挥泪斩马谡

发布时间:2014-05-15 19:01:24

孔明斩马谡的原因

一是为了严肃军纪。马谡出军街亭前曾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蜀国要塞街亭

失守,失去了北伐的大好时机,战局骤变,不斩马谡则无法向三军交待,但就从这点上看,马谡并不是非杀不可的。自古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在我看来马谡的死实际上是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根本原因是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再加上诸葛亮以身作则“自贬丞相之职,连降三级”,处置得当,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才暂时稳定了蜀国的局面,也让其对立面无话可说。其实,孔明这个决定在当时至少能产生两个方面的正面效应:1.说明身居高位的孔明敢于承担错误,自贬身份,在众将士面前做出了表率2.说明古代军中赏罚分明,功过面前人人平等,这样能鼓舞士气,使军威大振。

孔明挥泪的原因

一是哭马谡,孔明与马谡关系非浅,情同父子,且孔明一向欣赏马谡的才华,视之为心腹大将,因此他在为马谡这员大将的折损而哭

二是后悔自己用人不当,不听刘备告诫。孔明素知马谡聪明玲利,才华横溢,自幼熟读兵书,但却自命不凡,言过其实,毫无实战经验,却还是冒险让他去守街亭让一位好参谋错误的走向前线,他内疚自己误用人之短,使蜀国失去一个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恨自己把马谡推上了“断头台”

三是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而哭,收复中原毁于街亭一败,街亭失守使蜀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损兵折将,甚是惨重,蜀国很可能就此开始走向衰落

领导和管理的层面讲,孔明在街亭一战中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没有做到知人善任这段故事使人发现,孔明在对人的领导上仍有盲点,他在战时的领导决策失误不但导致街亭失守,还导致马谡被斩,这是他一生中的败笔。虽然孔明随后用空城计智退了司马懿,但是依然无法弥补失地、斩将的损失。

“情境领导”是指管理者在领导和管理公司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应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其核心类似于我们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现在,我们不妨依据“情境领导”模型对“失街亭、斩马谡”故事中的孔明进行剖析。

1、领导者不能过度以自己为中心,忽略部属的准备度

马谡虽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兵法理论给马谡的“把握”只限于理论层面而非实战层面,客观地说,马谡应属于“没能力、有意愿或不安”的部属,此时,孔明对马谡应视情形给予“逐渐降低工作行为”的举动,然后在“增加关系行为”的培养措施下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并告知马谡应该改进的地方,以增加马谡的成熟度,通过逐步增加马谡的工作能力以使其可以逐步担当大任。孔明要是果真能按此法来领导马谡,则马谡很可能不会落下惨败、被斩的结局,孔明自身的领导技能肯定也会得到提升。

2、在沟通层面,安排任务时应做好充分协调,以增强团队合作。

例如,孔明在安排了马谡之后,又当面安排了王平与马谡搭配,随后又分别给高翔、魏延、赵云、郭芝、姜维逐一交代了相应的任务,上述团队成员的成熟度(准备度)不完全一样,且彼此对团队中其它成员的行动不尽了解,这使得团队在合作上打了一个折扣。从“情境领导”模型来看,孔明其实可以根据各个部属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使每个部属都获得恰当的指导或指示。“情境领导”法虽注重对个别部属的领导,但在重大事件(或重大任务)发生时,还是应该使相关部属都有所了解,并针对不同“准备度”水平的部属给予不同的任务和指导。

3、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强,并不代表领导能力强。

孔明因神算而被称为“人中豪杰”,但在带领部属达成团队目标上,他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才能(领导才能)。孔明在挥泪斩马谡之后曾大哭不已,当蒋琬问其为何大哭时,孔明说:“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尔。”可见,刘备在识人上比孔明要高一筹,可惜,刘备生前对马谡的评价并未引起孔明的足够重视。如果孔明当时能领会刘备的提醒并针对马谡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则马谡未必会死,街亭未必会失。由此看来,“失街亭”的主要责任不在马谡,而在孔明,孔明因不了解部属的“能力”、“意愿”水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并采用了不恰当的领导模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损失和个人的失败。

从管理层面分析孔明挥泪斩马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