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优质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

发布时间:2023-01-28 16:43:04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www.xsjjyw.com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再探“燃烧与灭火”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及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建立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的基础上,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进行再探究。在学生已有认识中燃烧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本节课通过镁在CO2N2中燃烧的实验探究,认识到氧气只是一种常见的助燃剂,在可燃物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其他的助燃剂,如二氧化碳,氮气都可以支持镁条燃烧,并由此发现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对课本上燃烧的概念进行拓展。2、三维目标本节课教师既要抓好对课本已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更要抓好对新知识的探究,如助燃剂范围的扩展,同时借助化学实验手段,引导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回顾中探究新问题,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1、回顾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构建“火三角”。通过亚运会火炬的点燃和上海大楼着火的情境,理解“火”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2、通过镁在CO2中的燃烧实验,掌握可燃物不一定要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助燃剂也不一定要是氧气,CO2也可以支持镁条燃烧。3通过镁与N2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培养探究精神,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4、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对燃烧的概念进行拓展,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教学重点: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进行再探究,掌握可燃物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助燃剂。教学难点:镁条在N2中燃烧实验方案的设计及结论。二、说教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猜想、实验,适当结合教师讲解,不仅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从我做起,关注社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提出问题:氧气是常用的助燃剂,除了氧气之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助燃呢?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留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本课题与实际联系紧密,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三、说学法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燃烧的基本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在镁与N2反应的实验探究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免费下载|www.xsjjyw.com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www.xsjjyw.com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并且进行大胆的猜想,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大胆猜想,主动探究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总结归纳中和反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好化学对日常生活得指导意义。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四、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1、情景引入,复习旧知当时正是广州亚运会举办的时候,大家都很关注亚运圣火的点燃,我就用这一情景做为铺垫,提出问题:亚运圣火的点燃需要具备那些必要条件呢?引起学生回忆,复习燃烧的条件。再由上海市胶州路大楼的起火引起学生注意,我们能生火,也要能灭火,复习灭火的原理。当然这些情景的选择可以根据上课时的时事进行调整。这些情景的加入,即使复习不那么枯燥,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2、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但它是不是万能灭火剂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发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样就对我们已有的旧知识提出了质疑:氧气并不能说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它只是扮演助燃剂的角色,而除了氧气之外,二氧化碳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充当助燃剂。这时,学生自然而然提出新的问题:既然二氧化碳都能做助燃剂,那有没有其他物质也可以充当助燃剂的呢?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了第二个演示实验: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镁条燃烧后,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约占70%。这一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发生了冲突,再次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和激烈的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倒吸远远超过了预想的20%?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排除,最后剩下了一个可疑的地方:氮气是不是也支持了镁条的燃烧?进行到此,通过一系列学生亲眼可见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挑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迫不及待的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2、分组实验,探究新知接下来释疑的环节,我也是将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自己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合适的引导。既然大家都怀疑氮气参加了反应,那么解决问题也很简单,是将燃着的镁条放入氮气中,看镁条能不能继续燃烧。而这个原理学生基本也能想到,关键的难点在于:实验室并没有现成的氮气,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已有的丰富的空气资源来获取氮气呢?这个问题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又一个难题。当然,根据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再加上小组间的讨论,有一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这时我只需要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加以完善,让学生初步尝到了用自己的能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免费下载|www.xsjjyw.com

安徽省优质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