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547648


《商鞅变法》史料集锦
资源1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政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重复),何礼之循(遵循)?伏羲、神农教(教化)而不诛(惩罚),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怒,超过。诛而不怒:刑罚却不过分,意谓刑罚较轻),及至文、武,各当(dàng,顺应)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事,事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来必可非,循礼者来足多是(正确)也。君无疑矣。”
原文大意: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表,应该遵循哪一种礼制呢?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不施行惩罚,舜虽然实行惩罚但却用刑不重,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严格的法令。礼制和法令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条、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宣,就像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一样。所以我说:治理国家不一定都用一种方式,对国家有利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們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的;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那么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要予以谴责,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大加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石译注:《商君书·更法第一》7~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资源2:入其国,观其治,民用者强。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强国之民,父遗(wèi,送)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违背)令若(你)


死我死,乡治之。行间(hángjiān,行伍之间,指军中)无所逃,迁徒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标记,徽章),束之以令,拙(jué,此处拙借作“越”,逃走)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把脚向后转,意谓逃跑。踵,脚跟)
原文大意: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这个国家的治理情况,民众被调动役使国家就强大。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调动役使了呢?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饿狼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调动役使了。一般来说,战争是民众讨厌的东西,能让民众乐于去打仗的君主就称王天下。强国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获胜,就不要回来。”又说:“不遵守法律,连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没有地方逃,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军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活路。所以三军将士服从军令,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向后退。
——石磊译注:《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50~152页,
北京:中华书局,2009
资源3充分顺应秦文化的特点,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商鞅游说秦孝公的过程,就是他对秦文化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的过程。从魏国来到秦国,商鞅第一次进见孝公,“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商鞅认识到是自己的学说难以打动孝公,“吾说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第二次,他改换了观点,仍然引不起孝公的兴趣,商鞅分析,原因在于“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帝道”主张无为而治,“王道”主张以仁义治天下,这些理论迂阔而不切实际,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与秦国的文化特点和孝公急于改变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