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求士教案

发布时间:

《燕昭王求士》教案
背景:
燕昭王为什么要求士?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也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当时诸侯割据,逞雄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所谓“弱肉强食”,经常爆发兼并战争。燕国地处北方,在西周时,它还是一个小国,到战国时才逐渐富强起来。
公元前316年,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当政,他听信一个名叫毛鹿寿的人的花言巧语,效法尧舜禅让的作法,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并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大臣官印全部收回,而由子之重新认命。这一作法引起了燕国旧贵族的强烈不满,新旧贵族为此展开激烈争斗。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临邦齐国乘机发兵进攻,仅用15天就攻占了燕国首都蓟,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则被齐国活捉,由齐宣王下令处死。于是,燕国人民就拥立了哙的儿子平,即位登级,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国恨家仇他都想抱负。然而对手齐国却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兵强将勇。与齐国相比,燕国地方小,兵源少,力量薄弱,要报仇雪耻,谈何容易?可燕昭王认为,燕与齐相比,差距虽大,但却可以弥补,关键在于求士。
但如何觅求贤才?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的去向郭隗请教。
为什么燕昭王把求士看的这么重要,认为它是能否报仇的关键,并且不耻下问呢?“士”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本指贵族中的低级阶层,地位在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裂变,士的含义也起了变化,战国时期,凡是有点本事的成年男子,无论贫富尊卑,几乎都可以称做士。士的成分极其复杂,如果按类划分,士又有谋士、侠士、策士等区别,名类繁多。在当时,士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能力却很大。尤其是一些策士,善于根据各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把握国君的心理,发表见解,进呈方略,加上能言善辩,往往一番话就可以改变某个国君的主张,左右形势。由于士的能量大,因而各国都争相收罗他们,强国想用他们扩展疆土,弱国想靠他们来维护安全,连一些贵族豪强也想收养他们以备不时之需,如信陵君赵胜就养士3000当时求士之风盛行,燕昭王想复国,便自然想到了求士。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介绍燕昭王求士的。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使……卑,降低自己的身份,这里说不摆国君的架子。厚:使……厚,币:礼物,以:用来两个“以”字,前一个为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介词,省略宾语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因:凭、趁机,袭:偷袭,破:打破袭、破都是动词,是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即袭击燕国,攻破燕国。]。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孤:君主的谦称]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与共国,与(之,贤士)共执国政,与他一起治理国家]。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敢,谦敬副词,表尊敬的语气副。大胆,冒昧。问,请教。](第一层)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帝者:称帝的人,王者:称王的人,与师处: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结交。]对待燕昭王的
请教,郭隗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以四个“者”字的五字排比句,层层相递,依次排出国君对贤士的四种不同态度,说明效果与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国君对贤者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国君事业的成败和事业成就的大小。国君的作为成就愈大,对待贤者的态度就愈礼貌、愈恭敬,就愈能得到贤者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取得的成就也就愈大。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诎:“屈”,指:“旨”诎指:委屈自己的心意,

北面:面向北,百:数词作动词,胜过……百倍,百己者:胜过自己百倍的人。]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互文),则什己者至。[趋:疾走,嘿mò:“默”沉默、停止说话,什:胜过……十倍。]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冯:pīng“凭”,几:案几,眄视:斜视,指使:用手指役使。]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恣睢:放纵暴戾,呴籍:呴通“吼”,跳着脚,态度粗野蛮横;叱咄:大声呵斥,徒隶:刑徒和奴隶。]这几句说:如果国君能操劳在前,
休息在后,提问在别人之前,住口在别人之后,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贤士才会前来。这是既劳苦在前,又虚心求教的明君形象。“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是说:如果看别人怎么干自己也随着干,那么与你相仿佛的人才会前来。这是既有不甘落后的一面,又有被动跟人走的一面,是一位平庸的国君形象。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服道:施行,从事。致:使……致。]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朝:朝见,拜访。]燕昭王向他讨教怎样招揽贤士,他没有直接
回答,而是着重强调了求贤士必须要有个谦虚恭敬的态度。并且用他所排列的五种情况和古代君王的经验来说明谦虚、恭敬的态度,是能否求得贤士的先决条件。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涓人:古代宫中负责打扫清洁的人,也可指君王亲近的内侍。]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安:怎么,事:为……服务,捐:舍弃。]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以……为:认为,市:买,今:很快、最近]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且:尚且,见事:被委以重任,受到重用,于:比,远:意动用法,以……为远。](第二层)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凑:聚集]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以……为乐,轻:以……为轻]以佚为乐,以战为轻。即愿意为国效劳,不是轻视打仗。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三晋”,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是春秋末年由
晋国分化出来的。历史上叫“三家分晋”“闵王”,是齐宣王的儿子。也就是烂竽充数中喜欢独奏的那个齐闵王。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北:战败的军队]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第三层)没有被攻破的齐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地。据说这次燕兵攻齐,乐毅连克十二城,本可以使齐全部覆没,但由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听信齐国间谍的谣言,怀疑乐毅有反叛之心,逼乐毅出奔赵国。而齐国此时出了一个名将叫田丹,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所以使得燕国这次军事行动功亏一篑,没有取得全部成功。字词分析:
币——幣—《说文》
形声。从巾,敝声。本义: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帛也。—
会意。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说文》
本义:背或相背,是“背”的本字。打了败仗逃跑时总是以背对敌,由此引申出败逃得意思。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谦恭诚恳地向人请教学习,而后再静下心来默默思考,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繁荣富强,兵士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做好打仗报仇的准备。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特殊句式:
寡人将谁朝而可(宾语前置隗且见事(被动句
层次结构分析:课文围绕燕昭王向郭隗求教这一线索,阐述了郭隗的谋略及运用结果。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何求士第二段:郭隗献计第三段:招贤报仇

燕昭王求士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