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公开课(正式01)

发布时间:2014-12-21 16:56:50

《素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赏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命运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年)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自我批评。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开始却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2、课前预习

疵点( )蜷缩( )晌午( )伫立( )瞥见(
毗邻( )簌簌( )岸埠( )无垠( )叱责(
犄角( )休憩( )禀性( )牝鹿( )修葺(
老牛舐犊( )海市蜃楼( )无可名状( )情愫(
课堂活动

一、揭示主旨

1、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
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嫁妆,易受夫家凌虐。
据《新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报》、《沙哈拉报》、《觉醒日报》等报道,仅3个月,印度新德里及其周边,共发生烧死小媳妇案件8起。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1996年、97年、98年,全国分别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妇女因嫁妆而被烧死、掐死、毒死或刺死。自杀的还不算。分别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妇女因陪嫁而遭受残酷折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小说以这样一段文字来结尾: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1 对于这样的结尾,认为是喜剧性的,还是悲剧性的?
明确:结尾是悲剧性的,哑女素芭被冷落、抛弃了。
2)素芭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是由哪些人造成的?
——丈夫、父母、村民、朋友
3)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这四个方面分别找出造成素芭悲剧命运的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二、命运之旅
1、第一站: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而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始终沮丧不堪。”
“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
——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时候也没有对她说。”
“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结论: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
2: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结论:茶余饭后的谈资,村子的一个耻辱。
3、第三站:朋友——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 帕勒达帕钓鱼
每天为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素芭满怀热情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 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犹同中了箭的牝鹿,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
“直盯盯地望着帕勒达帕”;
——失望、伤感
结论:不理解和漫不经心,使素芭更孤寂和伤感。
4、第四站:丈夫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儿似的,新郎官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
——自私自利,并非真心的爱素芭。
小结:素芭没能从她的丈夫,甚至是她的父母、乡亲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1动物——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齐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问: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如此温馨呢?
明确: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除了可以从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素芭倾诉的对象还有谁?
2大自然
如第二部分,宁静而美好的静坐图景。
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倾诉。
朗读第58那天又是月圆之夜……别赶走我!
明确:会说话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心中的无奈与无助,无言的大地母亲成了素芭心灵上真正倾诉的“母亲”,人情的冷漠可见一斑
小结:
素芭,只有在大自然里,只有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是快乐和温暖,在人群里,她得到的只能是伤害! 她是人类社会的孤独者。
三、品析人物
以上内容都是从反面来塑造素芭这个悲剧人物形象的,贴着人物写,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1)那么,除了从侧面来写素芭外,文中还有不有从正面描写素芭的文字?
——有。如第一部分第56段对眼睛和心理的描写。
2)问:透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素芭是怎样的一个姑娘呢?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
四、写一写
那么,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们想要给她一个什么结局呢?请同学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要求:①有素芭的一个细节描写;②“贴着人物写”(沈从文)。

《素芭》公开课(正式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