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区语文教研初稿

发布时间:


怎样有效落实朗读目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张志奇:今天我们第三学区的语文教研团队将在这里开展一次《有效落实朗读目标》专题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源自于我们日常教学中朗读环节存在的三大共性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2.朗读目标落实不到位。3.朗读指导的方法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学区内开展一次落实朗读目标的专题教研活动,想以此引领全学区的语文教师,不断开展这样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我们的朗读教学。那么本次教研我们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中的《古诗词三首》为切入点,交流和探讨有效落实朗读目标的方法。

孙海燕:本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主要内容包括古诗词三首,一篇讲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不同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房雅维: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下面让我们走近游子们这思乡怀乡的绝唱。
(音乐响)杨丹朗读《泊船瓜洲》
王迪朗读《秋思》王杰朗读《长相思》
张志奇:感谢三位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李志友:是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较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张艳君: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有感情”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字、词、句的基础上,做到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的读。
张志奇:是这样的,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古诗的学习更是如此,如何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入情入景的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诗意、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呢?请各位老师结合学生特点谈谈自己的教学方法。

徐丽春:记得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里曾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而我班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很多学生受家庭条件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所以朗读起来,读错字,结结巴巴,断句不清,真的是连最基本的朗读的正确、流利都做不到。那么,结合我班学情,在课堂上我还是不能忽略“读正确、流利”这一朗读目标的训练落实,因此,在初读《泊船瓜洲》时,我会让学生先找出古诗中的4个多音字,“泊、间、重、还”再通过理解字义指导学生读准这几个字音,达到把古诗读正确,然后再随着对古诗的理解逐步要求读流利,从而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张志奇:非常同意徐老师、李老师的观点。
我现在的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朗读方面部分学生并不擅长,所以我在和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也是把正确、流利作为首要的朗读目标。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我设计



了两个小环节。首先是和学生一同为古诗画停顿。其次我想请学生共同参与一个由慢到快的朗读节奏游戏。
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由慢到快)
而且在这个游戏环节中我想因人而异的评价孩子,力争体现层次性。同时,更多的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王杰:相信这样设计既能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有效的落实朗读的正确、流利的目标。李丽君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绝大多数学生通过预习、快速高效的训练还是能很快的达到正确和流利的程度,所以我认为高年级古诗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为主。首先要帮助孩子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入情入境的朗读。
本诗中有三个地名学生比较模糊,我准备在黑板上采用扳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板画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并简单介绍三个城市。为孩子理解诗意诵读古诗打下感情基础。
房雅维:情景创设法
李老师以简笔画的让学生在视觉上有更直观的认识,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由于古诗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内容空洞,学得比较枯燥无法读出诗的意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人所处的环境。首先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想象诗人做诗的情境:诗人写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站在哪儿?望着哪来吟这首诗?周围还会有什么?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人站立船头,远望群山的形象,并以一曲《春江花月夜》渲染那种宁静的月夜。教师深情描述:“明月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立在船头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些诗人想到„„现在又是春天了,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青山、绿水、田野、江畔„„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会怎么想呢?这样,让学生看着图,对照着诗,听着音乐,想象当时诗人立于船头,眺望南岸时的所思所想,然后让学生作为诗人讲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相信此时诗的韵律、节奏、以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势必会使学生带着情感,越读越有味道。
李志友:重点字词剖析法
听了以上老师的发言,给我个人的启迪很大,那就是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读正确了文字,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然后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之后,才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朗读感受。针对本首古诗,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采用“重点字词剖析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语感。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用得准确、形象,我们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文后链接介绍诗人创作的过程,设计这样的问题:“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请你试着想象一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学生可能说用“到”“过”“来”“入”“满”字等。师生通过朗读对比、讨论,明确“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因为“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春意盎然,形象鲜活;王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孙海燕:李老师和王老师这种重点字词剖析法运用的恰当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突显了诗人治学的严谨、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到千古名句的艺术魅力。
杨丹:如果通过创设情境和重点字词剖析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还不能读出诗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在朗读的技法上加以指导。如刚才李老师提到的重点字词,我们还可以把“只、又、何时”用着重号表示,读成重音,(课件出示:重读)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课件出示3个句子,教师范读)我们还要根据诗歌的情感确定哪句用升调,哪句用降调,(课件出示:语调)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做如下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力度由强到弱,后



三个字语速平缓。此外,诗歌朗读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课件出示:语速)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张艳君: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先出示诗人王安石写写这首诗的资料背景。
王杰: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升任他为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学生了解了这段背景资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变法的失败,王安石早就对做官失去了信心,无奈皇命难违,在春满江南的时节,不得不离开他深深依恋的家乡。此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还有满腹无奈、悲伤之情。再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此时诗人将内心中,前途的迷茫,万千的愁绪化作两句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把握住这个契机,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的同时,
教师继续引读:瓜洲钟山,一水之隔,却不能还,多美的江南啊!诗人不由感慨——(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引读:春风又起,诗人难归,满腹无奈,多美的家乡啊!诗人不由感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再“以情引读,读中悟情”,把“感悟”变为“感叹”。此时课堂教学也将被带入了理想的境地,能让学生读到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有感情的朗读。

张志奇:适时适当的引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的突破了“有感情朗读”的教学难点。
那么针对第一首古诗朗读目标的落实,老师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我们通过为多音字正音和在游戏中变换节奏的方法有效落实了朗读中的正确、流利的目标。又通过画面再现、情景创设、字词剖析和背景介绍这些方法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一步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第二首诗《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第三首《长相思》则是一首词,和前一首的写景抒情的风格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更好的落实朗读目标呢?

王迪《秋思》是一首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不同的想法,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近两年的读唐诗活动,学生的唐诗储备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以家书为题材的唐诗,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还有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首诗都是作者深陷战乱中对家人的担忧,都用了独特的方式表达心情。而《秋思》与这两首不同的是寄深情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品读,却有无穷的意味。所以,我先让学生看图片让他们猜一猜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和联想去品读,去体会作者的深情。
王杰: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已经在心中有一个情感积淀。在学生充分了解诗句大意后,



吟唱这首古诗,帮助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朗读。这种新鲜的唱法也定能将学生深深吸引,增加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孙海燕:第三首长相思是清代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我们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读书时往往缺少个性化的朗读,千人一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故园无此声”中不仅让学生联系全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播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故园二字所承载无穷的思乡韵味。静谧的夜被风雪声打破,将士睡意全无,袭来的阵阵寒意使他们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思想之意酣畅流淌。
在学生深入想象理解了边塞军旅生涯的苦累和思乡情怀,相信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震动,入情入境个性化的朗读便会应运而生。学生可以大声诵读,抒发自己对战争的愤恨,也可以小声吟诵抒发对将士的深深同情和自己的缕缕悲伤。
各位老师觉得这样的拓展想象奠定个性化的朗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否可行。评价:
张艳君:这个办法非常好,边读边想象就是在帮助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为有感
情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房雅维:我想对刚才两位王老师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二首诗《秋思》是一首叙
事抒情诗,两位老师能够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志奇:总结
感谢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事实上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而且他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积累语言、转化语言。特别是古诗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充分领悟古诗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
通过本次教研我们也探讨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指导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变换节奏法画面再现法情景创设法引读升华法字词剖析法背景介绍法故事续写法拓展想象法相信这些方法在整个阅读教学范畴中同样值得尝试和借鉴。
最后我想说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感情,领悟表情达意之法。有了这一共识相信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会做到: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
下面让我们以一组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诵读来结束今天的研讨。再次领略朗读的魅力。


第三学区语文教研初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