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行间穴,行间穴的作用与功效

发布时间:2018-09-30 04:50:59

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行间穴,行间穴的作用与功效

行间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穴位怎么找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穴位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行间穴的作用行间穴意义: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行间穴功效:生风化火。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主治病症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现代又多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行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阴茎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配伍应用行间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行间穴配气海穴、地机穴、三阴交穴,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行间穴配百会穴、风池穴,率谷穴,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行间穴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行间穴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行间穴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行间穴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按揉行间穴改善女人脸色发黄中医认为,我们的脸色是身体健康情况的晴雨表,我们的脸色红润,就代表内脏是健康的,但是如果脸色发黄,可能我们的肝脏存在健康问题,那么按摩行间穴可以疏肝理气,尤其是女人,脸色发黄看上去不精神,所以女人脸色发黄就可以按摩行间穴。脸色问题对于女人来说绝对是个大问题。眼角的一道皱纹、脸颊的一个斑点、额头的一颗痘痘都会让女人紧张不已。可是,很多年轻女性却面临着脸色发黄的问题,尤其是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一边要忙着工作,一边还得带孩子家里、单位大大小小的事都会让女人心力交瘁,脸色不再红润,并且失去光泽,成为“黄脸婆”。很多女人狠下心来,每个月花掉一半薪水买来美白护肤品,想要补救一下自己这张脸,却往往收效甚微。在中医看来,脸色发黄一般跟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有关。而不管是气血还是脾胃,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如果肝血不足的话,血液可能流不到脸部,从而引起脸色的变化。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还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气血化生不足,同样会影响到脸。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脸色发黄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的人,而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又是造成心情不畅的重要原因。肝气郁结会使气血瘀滞,脸色也会发黄。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性,遇到事情总是闷在心里,不会倾诉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到胸闷、不想吃东西、肚子胀,甚至经常打嗝、叹气,脸色也慢慢变得暗沉发黄,有的人甚至还会长出色斑。这种斑中医叫做“肝斑”,因为长出斑的原因在于肝气郁结。肝经不顺的人也会经常生闷气,感觉心情郁闷,当然也会有“面子”问题。肝经的路线从足至头,行经面部,肝经不通,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脸色也会慢慢变黄,最终变成“黄脸婆”。那么,脸色发黄要怎么调理呢?其实,有一个穴位能够帮助我们解除这个烦恼,那就是行间穴。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部。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按摩行间穴方法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按摩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按摩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在行间穴的位置,轻轻按揉3分钟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觉压痛为度。如果是懒得用手按,也可以光脚,用一只脚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脚的行间穴位置,这样时不时踩一下,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经常抽烟喝酒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可以点燃艾柱来刺激行间穴,每天把点燃的艾柱挂在行间穴上方,停留10分钟左右,每天热灸1次。这种方法对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行间穴解析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附注:肝经荥穴。特异性:五输穴之一,本经荥穴,五行属水。实验研究针刺行间穴,可使不同代偿功能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若与人中、后溪配伍,针治因血钙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症,可使血钙增高,症状消失。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针灸大成》:主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行间穴,行间穴的作用与功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