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2-08-21 14:42:03

大学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十九世纪末中国从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要国富民强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兴办实业,创立高等学府。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五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大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提供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成果资源和技术资源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十五大以来,随着“科教兴国”、“科教兴市” 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大学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更加被重视。近来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指出教育部所属国家重点大学应当在做好为全国经济服务的同时重点做好为区域经济服务。

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大学提供了人才需求,开辟了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了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生长点;提供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课题;增加了办学经费投入、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学的发展必然依赖于一定时期区域经济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同时又承担着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创造性人才和知识创新成果的任务,是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助推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让大学与区域经济同生长,不仅体现了大学与区域经济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长远战略之一。

. 大学为区域经济服务是一种国际化趋势。

大学为区域经济服务,并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支持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以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兴建斯坦福研究园为发端,作为教育、科技与经济互相结合的、具有地域形态特征的新型社会组织––大学科技园区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从美国的“硅谷”、北卡三角研究园、128高速公路技术园到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从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华威科学园到日本的筑波、关西科学城,从德国的西柏林科学园区、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到韩国的大德研究团地,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园到中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遍布世界各大洲,据统计目前已达500多个。这些科技园区源于大学,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介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和支柱,标志着大学走上了教育、科研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道路,并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一种国际化趋势。

. 大学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形式

1. 输送人才,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经济建设。在人才培养上首先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是:

提高区域生源比例。我校本科生的生源80%以上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其中今年招收的学生中上海市生源已达51%1998年我校毕业生供需比为1:5.8,大部分分配在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经济区。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自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上海交大已培养了近8000名研究生。分配在上海市工作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今年已占毕业生的84.8 %

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以下多种形式。

与企业共建分校,派教师到企业讲课或通过远程教育授课。如我校与上海市浦东钢铁集团共建的上海交大成人教育学院浦钢分院。

办好夜大学,吸纳企事业在职人员到夜大学学习。目前我校夜大学有在校生3200多名。此外,每年为上海市进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10000多人。

与欧共体合作办学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国家特别是上海地区培养MBAEMBA以及短训班,虽然只有4年时间,但已有很好声誉。

2.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

大学由于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人数众多的研究生队伍和宽广的学科领域,因此,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为区域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是承接重点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据统计,在近几年上海市经委立项的260多个攻关项目中,上海市高校承担的项目有133项,占总数的50.6%,其中上海交大数量最多,有31项。在总共118个获奖项目中,高校有72项,占61%,其中在18个一等奖项目中,高校有10项,占56%

其次是和企业围绕具体项目合作攻关。如和上海汽车活塞厂联合开发并圆满完成的“桑塔纳轿车活塞关键制造工艺设备国产化”项目,投入经费595万元,经三年奋战,研制成610台套设备,使国产的生产线与德国引进设备并行运行,节省外汇557万德国马克,节省技术改造经费2700万元,其中半自动浇铸机目前在生产线上运转的7台中,国产化6台,德国进口仅1台,国产设备成为主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现已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振兴特等奖,并正在洽谈向国外出口上述专用机床。

近年来更密切的合作方式是企业在学校设立研究中心,开展长期的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如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在学校设立了5个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其中,汽车精密铸造中心研究成功的“快速原型技术铸造工艺”为世界首创,发动机中心为上海未来经济型轿车研究开发的1.4三缸发动机已完成组装并已试车。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已经为上海市汽车(集团)总公司培养了40CAD/CAM技术人员。

上海交大还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贝尔实验室、德州仪器公司、德国汉高公司、巴斯夫公司等30多家世界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培训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和员工培训。

3.兴办高科技产业,创立高科技园区。

高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大学和企 业,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方式之一。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自主创办高科技企业,创立高科技园区是大学介入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界紧密合作的国际化趋势。顺应这一趋势,上海交大创办了昂立股份有限公司,南洋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学校还以徐家汇校区为依托,和徐汇区政府联手创建了“慧谷”高新技术园区,其目标是使上海的信息产业走向世界。经过两个月的工作,现入住慧谷的高科技企业已有9家,年总营业额可达3-4亿元人民币。学校还将以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和上海市闵行开发区为依托建立“敏谷”高新技术园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对大学为区域经济服务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1. 深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把大学的科技优势和地区的经济优势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

通过我校近几年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动其从短期的不稳定状态向长期的稳定状态发展。即要从“企业出题、高校和研究所攻关”的一次性短期合作,逐步发展为实施产学研工程,直接与大企业集团或控股集团结对,实行强强联合,共建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型实验室和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再由校企联动逐步发展到学校、企业和政府的联动。最近上海市主管产业的蒋以任副市长率领经委系统下属7个集团,50多位总经理来校商谈产学研合作。

2. 把科学研究的商业价值和实际效益与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结合起来。

大学的科研总是包含着对学术价值的追求,即使是针对性很强的应用研究也包含着一定的学术性。而企业的特点是追求商业价值和利润,注重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的研究一方面要适应企业界的要求,紧贴市场,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抢占制高点,追求学术价值和重大理论的创新。如我校已研制成直径1mm的电磁型微电机。又如我校35岁的张文军教授领导的由9个单位参加的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的“高清晰度电视机功能样机系统”用了两年时间开发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功能样机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研制成功的国家。此外,设在我校的上海市数字计算中心还研制成功了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MPEG-2编解码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等。又如列为国家863计划的全光通信实验网,是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的升级技术,目前建立了国家第一个实验系统,已开通了点-点多媒体通信和电视点播的宽带通信实验业务,并正在光器件、光网结点设备和组网技术上进行研究。这些科研成果都是自行研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以直接用在上海的高科技产业化上来,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

3.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模式。

大学在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过程中,除了利用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实行内涵发展的模式外,还应当吸引社会资金,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模式。如企业研究基金和风险资金的注入,政府的经费投入和减免税收等许多优惠政策的支持等。大学还应当争取企业的捐助,资助和鼓励科研人员,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不断创新。今年夏天上海市出台了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和优惠政策。今年9月以来,昂立、大众出租、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东浩集团等企业共在我校设立4个“讲座教授”和18个“杰出青年教师奖”,每年将注入资金170万元。这为我校构筑人才高地,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区域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近日与我校签约同意为我校发展提供1.5亿元贷款。我们认为在学者型企业家的领导下,走官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依靠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结合,中国一定会产生一批新兴的有巨大生命力的企业。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在下世纪初叶或中叶,上海将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管理为主的地处上海的全国重点大学,应当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并在上海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