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19 03:48:22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张晓风散文,



  篇一:张晓风散文在线阅读
  篇一:张晓风散文在线阅读
  篇二:张晓风散文在线阅读
  张晓风台湾张晓风
  台湾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家中的,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著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的书筒》、《如丹》、《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书籍目录:作品+《九十年散文选》、《三弦》、《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八九~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  
?》、《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等。《行道树》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曾得过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散文编辑:江南风)郭有生逆向思维,你知道吗?一个酒瓶,用橡皮塞子塞着,你不能打破酒瓶,也不能拔出...
  沉着痛快的美学境界郭有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出水芙蓉墨蕴香书法漫谈郭有生书法,崇尚自然。自然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审美趣味。...---也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郭有生说到三希帖,书法界的朋友那个不知,不就是王羲...马氏三少100条经典语录01★所有权力都是别人给予的,所有的权威都是自己争取的。02...
  【编者按】一篇相当厚重的小说。内容涉及军事、历史、音乐、文化、饮食、科技、天文、...篇三:张晓风散文在线阅读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肄业(上了,因故离学)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XX年退休。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
  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两颗心从遥远的地方靠近1959年,美国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的公共图书馆,在周末时总能...
  作者:王开岭来源:《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生命是一个故事吗?还是它只是一个事故?也许从过程看,生命勉强算是一个故事;但从生...
  在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有一天,两个非常年轻的人一个姑娘和一个小伙子坐在一块伸进水里的湖畔的石板上,湖水...
  父亲很少穿鞋,几乎打了一辈子的赤脚。我老家的山民们几乎都不穿鞋。
  篇二:张晓风散文
  母亲的羽衣
  (1)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2)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3)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4)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5)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6)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7)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8)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9)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10)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的痴然如醉。
  (11)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12)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13)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14)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15)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2.揣摩并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
  ①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
  ②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3.读第(6)至(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6)(7)两段中加点词语“欣悦自足”和“最爱回顾”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②从第(7)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小时候倍受宠爱、尽享“美味”,而第(8)段中作者却说“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③综观这几段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4.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3分)
  5.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4分)
  8.作者在文章中写几件与自己母亲有关的事情,请概括回答。(4分)
  9.“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请结合语境理解母亲主何“不忍”?(3分)
  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这句话的理解。4
  11.作者描写故事中的小织女,有何用意?(6分)
  12.生活中,你的母亲已经脱去羽衣,但她还是仙女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6分)
  5.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2分)
  6.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用“母亲的羽衣”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7.作者在文章中写几件与自己母亲有关的事情,请概括回答。(4分)
  8.“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请结合语境理解母亲为何“不忍”?(2分)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0.“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好处:形象生动,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内涵和韵味,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
  11.①每一位母亲都曾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有着对美的天性追求,都曾度过一段天真快乐、自由幸福的美好时光。②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肩负起了让孩子尽享母爱、幸福快乐成长的责任,也正因此,母爱才一代代得以延续和传承。
  12.①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眷恋,也反映出母亲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美好。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加凸显出母亲的牺牲奉献精神和母爱的无私伟大;更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贤淑节俭,顾家爱家,内心丰富等。
  13.歌颂了母爱的神圣伟大。
  14.略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4分)我窥伺母亲晒箱子;外公宠爱母亲,喜欢带她去吃点心;母亲总是吃剩菜;母亲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
  9.3分)因为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10.4分)以“砧板”喻母亲,将母性的那份隐忍与承受,甘愿与付出刻画得入木三分,形象地写出了天下的母亲都在承担家庭的责任,接受生活的磨练。
  11.6分)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小织女进行细腻的描写,补充解释天下母亲“决定做一个母亲前”是年轻、漂亮,备受宠爱、呵护,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生活的,体现作者对自己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的怀恋之情。(谈到写法、语言给2分,谈到内容给2分,谈到情感给2分)
  12.6分)开放性题目,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通顺即可。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5.(2分)“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6.(2分)。好处:①形象生动,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富有内涵和韵味,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1分)。
  7.(4分)①我窥伺母亲晒箱子;②外公宠爱母亲,喜欢带她去吃点心;③母亲总是吃剩菜;④母亲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
  8.2分)因为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9.3分)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肩负起了让孩子尽享母爱、幸福快乐成长的责任(2分),也正因此,母爱才一代代得以延续和传承(1分)。(意对即可)
  张晓风《不识》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
  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1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1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参考答案:
  9.(4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4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分)(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1.(4分)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2.(6分)“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篇三:张晓风散文《谢谢》
  谢谢
  我深爱这两个字,这是人类共有的最美丽的语言。凡不肯说“谢谢”的人,是一个骄傲冷漠的人,他觉得在这个世界过的是“银货两讫”的日子。他是工商业社会的产物,他觉得他不欠谁,不求谁,他所拥有的东西都是他该得的,所以他不需要向谁说“谢谢”。
  但我知道,我并不“该”得什么,我曾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人“该”爱我,没有人“该”养我,没有人“该”为我废寝忘食。我也许缴了学费,但老师那份关怀器重是我买得到的吗?我也许付了米钱,但农民的辛劳岂是我那一点儿钱报答得了的?
  曾有一个得道的人说:“日日是好日!”用现代语言表达,我要说:“每一天都是感恩节。”
  不是在生命退潮的黄昏,而是现在,我要学习说“谢谢”。在日风渐薄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少发现涌自内心的谢意,不管是对人的,还是对天的。
  其实,值得感谢的岂止是天、地、日、月、星辰?天地三光之上的主宰岂不更该感谢?在这个茫茫大荒的宇宙中,我们究竟付出了什么而这样理直气壮地坐享一切呢?我们曾购买过“生之入场券”吗?我们曾预定过陽光、函购过月色吗?对于我们每一秒钟都在享用的空气,我们自始至终曾纳过税吗?我们曾喝过多少水?那是出于谁的布施?
  然而我们不肯说“谢谢”。如果花香要付钱,如果无边的年年换新的草原和地毯等价,如果喜马拉雅山和假山一样计石块算钱的话,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遗产够付吗?如果以金钱来计,一个人要献上多少钱,才有资格去观赏令人感动泣下的一个新生婴儿发亮的眼睛和挥舞的小手呢?然而我们不肯说“谢谢”。
  古老的故事里记载:“汉武帝以铜人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十围。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以求仙。”
  其实,汉武帝的手法是太麻烦了,承受天露是不必铸造那样高耸入云的承露盘的,如果上帝给任何卑微的小草均沾上露水,他难道会吝惜把百倍丰富的天恩给我们吗?要求仙,何须制造“露水如玉屑”的特殊饮料呢?
  只要我们能像一个单纯的孩童,欣然地为朝霞大声喝彩,为树梢的风向而凝目深思,为人跟人之间的忠诚、友谊而心存感动,为人如果能存着满心美好的激越,岂不比成“仙”更好?那些玉屑调露水的配方并没有使一个雄图大略的汉武帝取得应有的平静祥和,相反的,在他老年时一场疑心生暗鬼的蛊惑里,牵连了上万人的性命。
  他永远不曾知道一颗知恩感激的心才是真正的承露盘,才能承受最清冽的甘露。中国人的谦逊,总喜欢说“谬赏”、“错爱”,英文里却喜欢说“相信我,我不会使你失望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能接受的是前一种态度,当有人赞美
  我或欣赏我时,我心里会暗暗惭愧,我会想:“不!不!我不像你说的那么好,你喜欢我的作品,只能解释为一种缘分,一种错爱。古今中外,可欣赏可膜拜的作品有多少,而你独钟于我,这就使我感激万端。”
  我的心在感激时降得更卑微、更低,像一片深陷的湖泊,我因而承受了更多的雨露。到底是由大地来感谢一粒种子呢?还是种子应该感谢大地呢?
  都应该。感谢会使大地更温柔地感到种子的每一下脉动,感谢也会使种子更切肤地接触到大地的体温。“谢谢”使人在漠漠的天地间忽然感到一种“知遇之恩”。“谢谢”使我们忘却怨尤,豁然开朗。
  让我们从心底说一声:“谢谢!”——对我们曾身受其惠的人,对我们曾身受其惠的天。
  

张晓风散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