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故事

发布时间:2019-03-24 15:30:30

品德故事

  篇一:读后感

  读后感

  605 欧阳嘉薇 指导老师:梁韧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打动了。

  讲的是一位人民警察为了争取时间营救被困的学生,放弃了营救同样被埋的儿子。他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民警察——李国林。他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川的一个女孩在“”地震后被埋在废墟里。废墟里一片漆黑,她又冷又饿,她靠着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直到被救险官兵救出来。所有的抢险官兵都被这个女孩深深地震撼了。她就是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赶走恐惧的那个战胜死神的女孩——邓清清。 更可贵的是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不仅虚心好学,还尊敬老师。40多岁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程家去拜见程颐,听闻程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程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静静等候。尽管此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他们都没有一丝不耐烦,也没被积雪吓退。

  还有、、等等。他们对长辈的孝敬,对邻里的关爱,对他人的谦让,对国家的忠贞,对人民的奉献,无不激发着我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它告诉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懂得诚信和尊重,在深陷困境时,要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在为人子女时,要懂得父母的艰辛,从而孝敬父母。

  品德修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完

  这本书,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篇二:身边的道德故事

  发光的Angel

  前几天看到一份报纸,上面的一幅图片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女孩的半身照。背景是一张放在墙角的单人床,床上铺着一张花格床单,旁边的柜子上摆着几样简单的小物件。女孩就站在旁边,面带微笑。照片右边对女孩的大概描述是:某某某,21岁,某某大学大二学生。在检查出自己患了尿毒症后,这位平凡的女孩惊愕了好久。然后,她毅然决定得在器官捐献书上签了字,捐出了她身上功能尚好的所有器官。她还送给那些将要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们一句话“素未谋面,好好活着。’’

  如果说这个女生是一位大学生,懂的生命的意义,那么接下来的这位老人会更好的向大家阐释善良的意义。

  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婆婆。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从半个世纪的贫苦生活中一步步踏过来,迎接她的却是狰狞的肺癌。她只能投降。从医院回来,老人听说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还可以捐出去,就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这对生活在她周围的村民来说是万万要不得的,几个儿女无论如何不答应,他们不想老人辛苦了一生,最终还不能完整的去天堂。老人却安慰大家:“没事,我活了这么久,能在入土之前救一个人,也算没白活。”最终,老人的眼角膜捐献成功。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想:用什么可以更好的描述“传统美德”这个东西,现在我才明白,根本就不用找,它就在我身边。我忽然觉得他们像一只只带着光环的天使,微笑着,特别美丽。

  明星的表演有绚丽的舞台灯光做背景;皎洁的月光有澄澈的星空做背景;而我们平民大众则有这些发光的天使们做背景。一开始大家都是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凡人,瞬间就绽放出金灿灿的光芒,让人惊叹不已,感动不已。我为这些天使们而自豪!我为这个充满感动,充满奇迹的社会而自豪!

  我爱这些发光的angels

  篇三:三个关于道德的小故事

  三个“不道德”的道德故事

  故事一:十亿人的头疼和一个无辜人的生命

  昨天我在twitter上做了个小调查,征求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十亿人正在轻微头痛,如果杀掉一个无辜的人,所有人头痛立刻停止,否则继续痛五小时。 你认为这个人该不该杀?

  在收到的我能明确辨别出“是否”的有效答案中,128人认为“不该杀”,5人认为“该杀”,不出意料一边倒。

  这个问题来自于一位道德哲学家的一篇论文,他用了将近40页的篇幅用道德哲学的原理来“证明”这个人“该杀”,最后宣称这个结论“很违背直觉”。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道德哲学在“证明”上不是一门很有效率的语言,他的40页长篇大论用经济学来表述只需要三句话而且根本不违背直觉:1、如果让人出一块钱 来避免五小时的轻微头疼,绝大多数人愿意出;2、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来把自己的死亡概率降低十亿分之一,实验表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出(想象一下你买保险,每 天出门开车或者过马路等等,每天都要做无数的概率大于十亿分之一的让自己或他人丧命的事情);3、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十亿分之一的人命价值小于五小时的轻微 头疼,证毕。

  这个证明很简陋很不完善,比如你可以说“十亿分之一的概率导致一个人死亡”和“确定的让十亿人中的一个去死”是完全不同的,但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可以轻易 的修正。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引发思考:快速敏捷的道德判断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什么道理?一旦开始思考,便多少有收获。 这个例子和“多数人的暴政”、“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等更现实的口号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口号或修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和抽象的道德原则 无关,它们只是赤裸裸的谎言罢了。在现实中,首要的问题并不在于“牺牲少数人利益保证大多数人利益”是否在道德上有正当性,而在于即使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 也保证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历史已经提供了无数的证据说明,在使用类似的口号的时候,后果只是先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然后继续牺牲又一部分少数人的利益,再 继续牺牲另一部分少数人的利益。。。

  不再继续展开分析了。这个故事来自于Steven Landsburg的新书,这本书讨论各种传统的哲学问题,但用的是数学、物理学和经济学的推理,所以读者不仅在思考道德哲学时能看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可 以在思考认识论的时候了解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我多年来一直是这个人的读者,这是我所读的他的第四本书,都好。

  =========

  故事二:一条陌生人命值多少钱?

  前两个月有个电影叫,卡梅隆迪亚兹演的惊悚片,大烂片一个,不推荐,但这部片子有个很好的道德小故事。

  如电影所演,想象你结婚并有孩子,家庭基本幸福,但就是有时候手头比较紧张。某一天,来了一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拿出一箱100万美元的现金,再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按钮,说:“只要你按一下这个按钮,你就能得到这一百万,但这世界上会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死 去。这件事没有人会知道。你有24小时考虑,明天这时候我会回来。你按了我就知道,明天我会把现金给你;你不按我也知道,明天我会来拿走这个盒子给下一个 我挑选的人。你知道,你不按总会有人按的。”

  接下来的故事不难猜到,一向善良的主人公挣扎很久之后还是按了,然后就是一连串命运的连锁反应。

  这是个很精妙的道德故事,如果那怪人直接拖来一个陌生人,递给主人公一把枪,说:“干掉他立刻给你一百万。”这故事的戏剧性就要大打折扣,主人公得具备杀 人狂的素质才能接下这活,我们普通老百姓观众没有共鸣。所以精妙就精妙在一边是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绿花花的一百万美元,另一边是神不知鬼不觉眼不见心不烦地 让一个不痛不痒完全无关的陌生人死掉。

  同去看电影的朋友认为这是个困难的问题,她问要是换成我的话会怎么做,我说:“那还用问?!立刻啪地按下去,然后问怪人‘还有么?再来几个’。”她大笑。

  修改一下上面的故事就知道。

  某一天,家里来了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没有钱,只拿出一个空盒子,说:“你要往里面放一百万美元,否则我就去干掉一个你完 全不知道的陌生人。”你相信他一定说到做到,但你没有一百万,他还很慷慨的表示可以借给你,以后慢慢还,不算利息。你不用考虑24小时,二话不说就可以请 他走人。

  好吧,一百万太多了;50万?赶紧滚蛋;一万?谢谢您我没空。。。反正你可以试着往这故事里填个数,你就知道自己对一条陌生人命的估价了。对我而言,这数 字在0500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情。

  正因为一条陌生人命对我而言不值什么钱,所以我绝不会按那个按钮,凭什么用一百万美元来换不值500块的东西?一定有诈,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让我支付相应的 代价,我既然穷得没有一百万,那我也肯定付不起值一百万的代价,所以拜拜。

  上天下地上帝撒旦外星人,他们生活的世界可能遵循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物理规律,但做为经济学家,我坚信他们一定遵循和我们一样的经济规律:没有白吃的午 餐。

  =========

  故事三:这不是钱的问题。

  米尔顿佛理德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公认的最犀利的辩论天才。辩论是一项特殊的技巧,不是每个伟大的思考者都能成为伟大的辩手,辩手不仅 需要想的快而且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最有效的语言。YOUTUBE上有很多佛理德曼生前的辩论视频,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一次佛理德曼对大众演讲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的种种长处,讲解完毕后有个年轻人提问,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老人,因为交不起电费和气费,屡次欠费后被停 了电和气,后来好像因为冬天太冷又开不了暖气,冻死在家里。保险公司最后也只赔了几千美元了事。这个年轻人据此来质疑市场的“道德”,谴责那些企业,以及 宣称人命不能用钱衡量。

  人命可不可以用钱衡量是个观念问题,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无所谓。但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前后矛盾,一会儿接受一会儿不接受。

  佛理德曼问了这年轻人两个问题。

  1、你为什么首先谴责电力公司而不去谴责这老人的亲戚朋友不借钱给他交水电费?

  这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想象一个流浪儿,饿死街头,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谴责他的父母,而不是满街的饭馆不肯免费给他口饭吃。为什么在这个老人的例子中就 转换了对象呢?

  2. 你显然认为几千美元保险赔偿太少,那如果是几十万呢?几百万呢?几亿呢?

  面对佛理德曼的不停追问,那个年轻人已经涨红了脸很囧了,佛理德曼继续说:“如果你认为几千美元不可接受,但几千万就似乎可以接受,那你就不是在谈论什么 人命能不能用钱衡量的原则问题,而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在几乎所有的场合,当我听到种种类似“这不是钱的问题”的争论,都认为他们谈论的是“钱太少”的问题。当然,除了印刷“钱”的地方,没有什么是真正的 “钱”的问题,钱不过是一堆纸罢了,但它代表的是背后的可以做其他事的实实在在的资源。

  所以当你坚定地认为医院应该花三十万去救一个重病的病人因为“人命无价”的话,不要想一堆三十万的纸币,不妨想想这三十万可能可以救活10个患了点小病只 需要些小钱就能医好但不医会死人的病人。如果你又想为什么不能既救这个重病人又救那10个小病人呢,两个都顾花60万算了,那我会建议你想想不救那个重病 人而用60万去救20个小病人。

  =========

  最后,通常人们人为经济学最好算计些小事儿,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珍贵的事是不能算计的,比如生命啊爱情啊之类的。但对我而言,这观念很难接受,因为它的逻 辑是说在买菜时一分一分讲价,

  在买房时豪阔不打折。

  越重要的事才越要算计的清楚,为节省脑力,还是把“难得糊涂”留给小事儿吧。

  

  

品德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