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发布时间:2020-05-30 03:29:56

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单位:天津咸水沽一中

姓名:孙艳玲

2008年6月

内容摘要:面对传统沉闷的地理课堂,作者尝试了多种方法焕发地理课堂的生命活力。一、变专制为民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二、变枯燥为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三、变个体学习为社会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能力四、变学习解决问题为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五、变“教”师为“导”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六、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

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依然存在,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是当务之急。

一、变专制为民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授课过程中,讲台成为隔开学生与老师的一道“鸿沟”,如果老师能够越过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讲述也好,提问也罢,给学生一种非常平等、和谐和亲切的感觉。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课堂中只有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才能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二、变枯燥为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对某科有兴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培养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①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述日、地、月三者关系时,我采取了“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日、地、月亲自模拟做它们的运动,并充分运用投影、挂图、网络等媒体,既丰富了地理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突破了重难点。②理论联系实际,即根据所讲内容,尽可能地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如高一“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节,将“嫦娥一号”加进来;高二讲旅游地理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或家人的旅游照片带来,让学生介绍背景、谈感受,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再如,讲高二城市地理时,我把书中的例子“偷”换成天津市的,甚至是咸水沽的,如月坛超市的垂直分层,等等。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变个体学习为社会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能力

传统教学被称为学生“个体户”式的学习,交流少、交往简单而不充分,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为教师按设计的教案线索依次进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穿插的提问也只是针对难点和重点简单设问。学生思考的空间少,不是来自于其本身的认知冲突而是按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习。新课标则强调学习过程要充分地沟通,密切地协作和有力地支持,因而突显了地理学习的社会化特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能力,让学生之间更好的沟通,我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座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坐,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更多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收到良好效果。

四、变学习解决问题为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先介绍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这种程序下的学习,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我们现在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在讲城市规划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反”过来进行。先给出“模拟选房购房”一题,创设“购房”这个学生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收集广告、上网浏览、实地调查,对几处商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进行了解,从中找到购房的方法。而在这一活动中,自然就会熟悉房地产的状况,住宅区在城市中的位置等,增长有关城市的知识。还可以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问题中学习,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如在“美国”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美国的重要经济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北部?它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方面有哪些优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联系在—起,如果不能直接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联系,那么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辅助性材料。如“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首先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出下列解决的措施:“江河径流季节变化--蓄水--兴建水库”;“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调水--开挖水渠”。当问题解答计划确定以后,就要付诸于行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你认为自己的解答问题方法是否正确?你如何证明等。完成问题解答之后,学生对自己的结果推论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可以自己向自己提问:我能检验自己所得的结论正确性吗?能否检验每一步的推论过程吗?

五、变“教”师为“导”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其反馈的过程。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导其思、导其言、导其行、导其情。

  六、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也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课堂的惟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报刊资料、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三是开放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读、画、议、练自主采用,手、脑、耳、口、目充分地活动起来。四是开放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实际,以创新为主要指标,在评价形式上做到3个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自评、他评与师评相结合,分数、等级与评语相结合。

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