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9-05-30 19:31:05

质量改进项目在医联体模式下二级综合医院中的应用

【摘要】为适应医联体模式托管后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的要求,提升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的关注度,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形成人人参与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切实解决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缺陷问题。本文对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初探质量改进项目在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形成医院安全文化方面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质量改进项目;医疗质量;医联体

《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的颁布[2],标志者医联体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医联体建设作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其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为了适应联体模式托管后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的要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6年起每年通过在全院实施医疗质量改进项目为抓手,促进医疗质量和科室服务能力的提升,实现医院的功能定位,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背景

1.1政策的需求

(1)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1],“到2020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如何满足患者需求,实现基层医联体医院的功能定位,需要抓住机遇、强化自身、优化流程、解除壁垒。

(2)医保多方管控、支付方式改变[3],对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和自我管理,推动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国家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多元化办医,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在医疗机构设置与发展规划中为非公立医院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使医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4]

——————————

(4)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将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5]。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如RCA、FEMA等)的应用需要有具体的医疗流程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作为载体

1.2 医院发展的需求

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前身是新疆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由新医大一附院正式托管开院,托管后的医院,由于新医大一附院本部专家优质资源的支持,收治患者人数增加,疑难危重程度、三四级手术率迅速上升当地百姓对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期望值剧增。但是,昌吉分院原有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限,长期以来,由于患者的病情轻人数少,已经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状态。致使开院初期,投诉频发,也发生了数起医疗安全事件。

医院为适应这些变革,解决医院发展瓶颈问题,探索、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竞争力,医疗质量管理急需抓手因此,在2016年~2018年,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医疗质量改进项目。

2.管理目标

2.1以质量改进项目为载体,以小抓大,解决医疗质量与安全缺陷问题,逐步提升医疗质量;

2.2借助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的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从而形成医院安全文化,最终达到确保医疗安全。

3. 实现过程

医疗服务质量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对人员和技术、物资设备、管理的要求很高,医院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组织,要求达到工作的严肃性、操作的严格性,以及组织的严密性,对医院的整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7]。在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的设计、实施、效果评价、督导以及下一步计划上,应用PDCA循环方法,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3.1 质量改进项目主题设计

医务部要求所有临床、医技科室每年至少开展一项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项目源于与考核标准中存在的差距,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工作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安全隐患以及多发、频发的不良事件,甚至来自患者或者外部的反馈[8]

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