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发布时间:2015-10-07 13:34:40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教案设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2再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化身、化成

3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的生命的旷远性与万物之关联性的看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生命信息的沟通与关联。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化身、化成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1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化身、化成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检测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山巅 广漠( 径(

二、解释词语

1山巅 3交错

2广漠 4蹊径

三、填空

1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2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了我们的生命。 

3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4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 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这种诗体有固定的格式,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因此得名。特点:语句 ,富有 。代表诗人有 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

四、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二)文学常识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五、新课学习

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2全诗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一)试想象自己立于高山之巅,各种动态的和静态的自然之物往来于身边,呈现于眼前,感受本诗的意境……

(二)本诗所写均是常见的景物、事物,而诗人把个人感受升华为人生经验,借此思索人生的意义,对此有何感悟?

(三)作者服膺的德国诗人里尔克提出诗是经验的诗歌理论,从本诗中可否有所体会?

课堂总结

诗歌语言素朴润实,风格内敛,而意蕴深沉,境界高远,经得起细细体味。

课堂巩固

布置作业

1如何理解诗中所说的我们化身为远景、化成为平原和蹊径,城市、山川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2如何理解诗中所说的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3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上有何特色,作用是什么?

【教学后记】

4、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