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唐雎不辱使命语言特点

发布时间:2019-04-24 17:27:4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唐雎不辱使命语言特点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 下列各组加粗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幺词,表示什幺语气? 1.(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是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 (2)技亦灵怪矣哉(“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1)与臣而将四矣(“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2)泯然众人矣(“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总结: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标题是后人加的。立志当早,存高远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唐雎不辱使命语言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