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26 09:32:14

中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篇一:中班科学课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摩擦起电

动活目标:

1.让幼儿观察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在实验操作中,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中,感受静电对物体的作用,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3.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投放材料:

铅笔每人一支;胶水;透明胶;盛有水的碗;碎纸屑每组一盘;报纸若干。

活动重点: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1. 出示报纸并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这是一张报纸,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老师把报纸贴在墙上?

幼儿:用胶水、透明胶、水……

(教师一一用这些方法把报纸贴在墙上)

教师:对了,这些都可以把报纸贴在墙上。那小朋友们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那么今天老师只用一支笔,就可以把报纸贴在墙上。请你看仔细,老师是怎么做的。

2. 教师示范小实验。

出示笔和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用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贴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 教师:小朋友们你发现了什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用一支笔就能把报纸贴在墙上呢?(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幼儿发散性思维,鼓励幼儿进行各种猜测及讨论,并请个别孩子上来亲自动手操作)

小结:当老师拿着笔在墙上摩擦的时候,就这样产生了一种静电宝宝,我们的静电宝宝是一种非常淘气的小孩子,它会紧紧拉住身边的小伙伴的手。当我们的报纸上产生了静电宝宝,它就把报纸和墙壁紧紧的贴在一起,那样报纸就可以贴在墙上了。

3.给幼儿提供笔和撕成小碎片的报纸。

师:我们看到盘子里都有很多碎纸屑,请你们仔细观察,当老师拿笔靠近小纸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笔把小碎片吸起来)

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你们手上的笔能不能把小碎片吸起来,并想一想为什么笔能把小纸片吸起来呢?(幼儿操作,教师在旁边观察、引导。)

教师:小朋友们都做过实验了,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

让笔把小碎片吸起来的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我们把笔在衣服上或头发上进行摩擦,然后轻轻靠近小碎片,就能把小碎片吸起来。

4.总结摩擦产生静电。

教师:今天,老师用笔做了两个小实验,这两个实验都是证明经过摩擦后,笔可以产生静电现象。

活动延伸:

益智区提供静电实验的材料(铅笔、气球、碎纸屑、曲别针等),幼儿自己探索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反思:

幼儿对摩擦起电的现象很感兴趣,整堂课的注意力都集中于两个实验,而且愿意动手操作。但是在实验操作中,就材料投放问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第一,在实验的开始,教师不可以把胶水、透明胶和双面胶等材料摆放出来。可以在教学开始设置问题,让幼儿们自己思考什么东西可以使报纸固定在墙上,再根据幼儿们的答案进行现场演示,鼓励幼儿们自己去寻找各种方法。

第二,在实验操作中提供的材料(笔和纸)尽量的一致,避免材料的不一样给幼儿造成在判断上的干扰错觉,减少干扰因素。提供的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实验中避免幼儿们认为是因为纸的特殊性才固定在墙上,就偏离了科学实验设置的教学目标。

第三,区域中可以增加一些碎泡沫、毛线头、薄铁片、棉花

等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师在科学实验课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要最大化让幼儿参与实验中,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过程,教师在过程中积极的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并适当提示思考方向和思路。在实验中让幼儿们多多进行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篇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气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他们很爱玩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也都有吹气球的经验,而在瓶中吹气球幼儿接触少,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灵感,来自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科学泡泡——瓶中的袋子,意在引导幼儿在猜测、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感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的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从小爱观察,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习惯,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体验到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生态课堂追求一种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此次活动四环节紧密相扣,步步提升,让幼儿在低碳课堂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科学的奥妙。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瓶口套有气球。(如图所示)

2.幼儿记录纸人手一份,哭脸和笑脸娃娃若干,教师记录纸,记号笔。

3.课件。

4.操作音乐、集中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在小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吹气球呀?

幼:想。

2.分别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

师:请你来试试。气球怎么样了?

幼:变大了。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

幼:我是用力吹的。

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用力,才能吹得大大的。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

幼: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纸,来认识一下,瓶子代表什么?问号呢?小手呢?

师:好,猜测能吹大的小朋友举手,用什么来表示能吹大呢?

幼:打钩。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测,到底能不能吹大,还要验证一下。请你轻轻地从背后的口袋里拿出装好气球的瓶子,试一试。

4.幼儿自由在座位上吹气球。

5.师幼讨论。

师:成功了吗?小手标记下面怎么记录?

幼:打叉。

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已知经验,从吹气球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为下一环节感悟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四种瓶子吹气球

1.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为什么一开始这两个气球能吹大,现在不行了呢?

幼:没用力。

幼:瓶子太小了。

师:那我再给你们几个大的瓶子,猜猜能不能吹大。

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记录好了,轮到你们要去实验了。请小朋友记住: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筐,里面有四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试一试,听到音乐就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指名幼儿说说有没有成功。

小结:原来,能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评析:《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原来,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找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两次都没成功,你们失望吗?别急,老师这里有好办法。

2.出示幼儿记录纸,交代要求。

师:这是你们的记录纸,我再请你们去实验一下上面的这四个瓶子。记录纸的背后有笑脸娃娃和哭脸娃娃,如果哪个瓶中的气球吹大了,就在旁边贴上笑脸娃娃,如果没成功就贴上哭脸娃娃,好玩吗?

在实验之前,我有三个小要求:还是每个瓶子都试一下;认真做好记录;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有什么秘密(四个瓶子中的一个身上有洞,并贴有标志)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评析:两次尝试下来,激起了幼儿怎么还是不能成功的思考及我还要试的渴望,教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信心,再次让他们尝试。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总结提升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道理。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

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出去了,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寻找日常生活里与此有关的发明。

师:科学家们还根据这个科学道理发明了许多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播放ppt:打气筒、吸盘、针筒等)

总结: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吸管,把

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回教室去试一试吧。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也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此外,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拓展,也让幼儿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最后,教师给幼儿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在放了吸管的瓶子里吹气球,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幼儿进一步尝试、探索、发现。

屈老师

【篇三:中班科学教案】

焦桥镇中心幼儿园20152016学年度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 1 —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小结:水会流动。

— 2 —

(提供材料,幼儿在自己的尝试操作中感知水会流动,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结论,使幼儿有了成功的体验,为下一尝试活动奠定基础。)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提供多种材料,引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 3 —

焦桥镇中心幼儿园20152016学年度

中班科学教案:不怕水的纸船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比较不同性质纸的吸水性。

2.懂得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过各种各样的纸、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准备: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蚂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多小朋友都认为可以用船来帮助小蚂蚁过河。

— 4 —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师:我先来看看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你们觉得用报纸、宣纸、牛皮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过渡语: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到底哪些纸能帮小蚂蚁过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时滴几滴水在每张纸宝宝的身上,滴完之后用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每张纸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

2)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分享交流探索结果。

— 5 —

中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