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花灯介绍

发布时间:2015-01-04 08:17:07

普定花灯介绍

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看 ,普定花灯可称为贵州一绝 ,被誉为贵州西部旅游线上的一朵艳丽山花。以普定为代表的西路花灯 ,演出程序多 ,内容丰富 ,方言土语 ,民风民俗十分浓郁。

普定花灯的形成与发展 普定花灯是一种汉族民间自娱性的庭院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和历史的偏见 ,普定花灯从来不受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大夫的重视。因此 ,有关普定花灯的来龙去脉 ,史书均无记载 ,仅有《安顺府志》中“元宵遍张鼓乐 ,有龙灯、狮子灯、花灯、爆竹子乐”。和《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礼俗卷》的“唱花灯演唱者化妆男女若干队 ,男执扇、女执帕 ,相对边唱边舞 ,以月琴、二胡伴奏 ,词极俚俗 ,甚得一般民众欢迎。各队依次演完后 ,全班合演一场 ,演毕完 ,接待之家酬以喜封”的记载。从上述来看 ,也只能获取一丁点民风民俗和一般演出形式的介绍罢了 ,而对它的形成和历史沿革 ,却未曾有着墨。然而 ,作为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的花灯 ,它在普定的形成 ,是以汉族大量进入贵州并带来包括民间艺术形式在内的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洪武初年至清顺治前期 ,花灯班在普定已经出现 ,共同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到清乾嘉时期(1736 —1796 ) ,普定花灯班已遍及普定汉族居住的村寨和部份少数民族村寨。清乾隆中期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末的近两百年中 ,普定灯班相继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花灯艺人。如徐荣华、黄枝美、余开言、梁天齐、赵国成、胡光兴等。这期间 ,普定的花灯演出形式 ,主要以地灯中之歌舞灯和地灯中之灯夹戏为主 ,这些歌舞和小戏完全出自民间花灯老艺人之口 ,因而得以保持其纯朴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 ,各地灯班焕发了艺术青春 ,积极配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 ,编演了大量具有新时代内容的花灯剧和花灯歌舞 ,解放后至 1958 年的九年间 ,普定城关、化处、马场等地的花灯班 ,演出活动空前活跃 ,涌现了一大批花灯新人和骨干力量 ,他们分别参加了1956 年全省工农业余文艺汇演和 1958 年至 1959 年两次安顺专区花灯汇演。1959 年成立了贵州西部地区第一个专业花灯剧团 ———普定县花灯剧团。在普定的影响下 ,1960 3 月又诞生了安顺市花灯剧团。1960 10 月两团合并 ,成立了“安顺地区花灯剧团”。从此 ,填补了贵州西部无地方剧种剧团的空白。

普定花灯的演出模式 普定花灯一直保持着季节性活动 ,每逢新春正月间便是花灯演出活动时节 ,另外亦有农历七月玩灯者 ,此时玩灯有祈祷五谷丰登之意 ,名为“米花灯”。演出活动均在晚间举行。活动之前 ,花灯艺人用竹、木、纸为原料扎制各种“牌灯”“、宫灯”“、八卦灯”、 “绣球灯”“、荷花灯”“、鱼灯”“、虾灯”“、走马灯”等形状各异、特色不同的彩色灯笼 ,用长长的竹杆挑上这些灯笼 ,内燃蜡烛 ,既是行进和演出的照明;又是“花灯”标志 ,以吸引观者 ,同时也增添节日喜庆和热闹气氛。

花灯演出活动由灯班统一进行 ,每个灯班由灯头、演员、乐队、执灯笼者所组成 ,人数多则30 50 ,少则 20 余人 ,灯头是灯班的核心力量 ,多数灯班的灯头既是灯班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演出中的姣姣者。

灯班的演出活动在灯头的带领下 ,均按照一整套严格的演出模式进行。即“亮灯”、“散贴子”“、出灯”“、参土地”“、开山门”“、开寨门”“、盘灯”“、开财门”“、踩敞”“、搭上咐”“、白”“、花灯歌舞及小戏表演”“、参家神”“、参桌子”“、参果碟”“、撤盘子”“、参门神”“、扫敞”等近 20 个演出程序 ,而每一个程序都有独自的内容体现和表演风格 ,这些演出活动程序又归纳为“出灯”“、进寨”“、表演”“、猜谜破阵”四大系列活动。“出灯”系列是花灯演出前的准备活动 ,普定民间向有 “花灯是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的诞辰时 ,唐明皇梦游广寒宫向玉帝所借的传说”。因而各地花灯班会便立下了上九亮灯的规矩 ,后来逐渐衍变为正月初几不等。“亮灯”即将蜡烛燃点于灯笼内 ,灯头率众灯友持香蜡纸烛 ,刀头、雄鸡等特供奉花灯菩萨 ,以示一年花灯演出活动的开始 , “亮灯”后 ,灯头派人将写有“花灯奉贺”字样的大红贴子送至选定的某家或某村寨 ,并以对方商定日期后即可“出灯”。

“进寨”系列内容很丰富。当灯班行至预约玩灯的村寨时 ,要履行“参土地”“、参寺庙”“、开山门”“、开寨门”“、盘灯”“、开财门”等活动程序 ,灯班在完成每一个程序时 ,必须按程序的要求即兴念词或唱词。“开寨门”“、盘灯”是本系列最精彩的片断。灯班行至接灯者故意设制的“寨门前”,接灯者早已摆有阵势。如“:接灯方出场三人 ,同戴斗笠、穿蓑衣、一人扛犁 ,一人扛耙 ,一人持锄 ,做耕种动作”。灯头见状 ,稍加思索 ,便知此阵以比喻“大舜尼山耕种”的故事 ,然后唱出:

天上英雄访英雄 ,地上宾朋访宾朋。大舜耕田尼山上 ,尧帝访他到朝中。

只有小弟无处访 ,才来贵府访仁兄。访得仁兄同交往 ,你为师来我为徒。

此一唱词非但准确地唱出大舜尼山耕地的故事 ,还表现了灯头的谦虚 ,灯班顺利开过寨门 ,敲锣打鼓向主人家走去 ,行至主人家门前 ,但见主人家朝门紧闭 ,围观者甚多 ,却不见主人踪影 ,灯头见状 ,明知一场“盘灯”即将开始。“盘灯”词一般有几十句 ,多则百余句。此意表现主人家对灯头盘问花灯的由来 ,同时考灯头的记意力和对盘灯词的掌握熟悉程度。双方对完 “盘灯”,还要盘问竹子是谁人所栽 ,谁人所砍 ,灯笼谁人所扎 ,谁装旦角 ,谁执灯笼 ,谁来伴奏以及对唱“开财门”等。这门里门外 ,隔门盘问 ,灯头若对答如流 ,无懈可击 ,主人家才满意地将大门打开 ,让灯班进入院内玩灯。由此可见 ,一个灯班或者灯头如果不具备高超的花灯技艺 ,没有很好的记词功夫 ,没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此灯班是没有生命力的。

“表演”系列是整个花灯演出的高潮 ,唐二的幽默情趣 ,丑、旦角的表演 ,乐队的伴奏质量 ,说“四句”的水平等表演艺术均在这一系列中亮像。“踩场”为“表演”的开始。当执灯笼者和观灯者将场子围成圆形 ,锣鼓声响后 ,所有表演者手执扇帕 ,依次采锣鼓之节奏声沿场子舞蹈三、五周 ,谓之“踩场”。随后是唐二“搭上咐”“、颂灯”“、白”“、吼高腔”的专场戏。然后才是各花灯歌舞和小戏的表演。歌舞与小戏的表演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其节目一般是根据主人家的要求而定 ,当然也有灯班选定的。灯班的表演节目非常多 ,如果有人问灯班有多少节目 ,大概连灯头也说不准 ,不过他会给你满意的答复“:主人家若有兴趣 ,可以演一个通宵 ,甚至几晚不翻头不重复”。可见节目之多 ,内容之丰富。

“猜谜破阵”为整个花灯演出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系列 ,各种歌舞、小戏表演结束。接灯者便将众灯友请至堂屋 ,屋内摆有一至二张方桌 ,桌上置盘若干个 ,盘内各装蔬菜、烟叶、干果、食品、食物等。或隐喻历史典故 ,或象征人物、事物 ,此谓之“哑谜”。此项活动内容极为丰富 ,饶有兴味。灯班进入堂屋后 ,先要演唱参家神调 ,然后主人将六杯酒敬予灯头 ,灯头则按顺序 ,每杯唱一段唱词 ,唱完一段便饮酒一杯 ,一口气喝完六杯酒 ,才进行“参桌子”、“参果碟”、“撤盘子”“、破阵”等。主人如此安排 ,意在对灯头考验 ,可谓用心良苦。

如“撤盘子”一例 ,主人家将一盘中摆放四个核桃 ,其中三个成三角形 ,一个居中。灯头撤盘唱词是:三角核桃盘内装 ,乃是桃园结义刘关张。一个居中是子龙 ,长板坡前保帝王。

又如“猜谜”,主人家在一筛子内置衣一件 ,小锤一把 ,还有可食物品和一个大蒜 ,陈列这些东西为何意 ,围观者不解 ,众灯友也茫然 ,可灯头却坦然自若。只见他不慌不忙走到筛子旁 ,以锤击蒜 ,将筛中可食之物放入口中 ,吃将起来 ,又将衣服披在身上 ,却不说话。观者不知灯头所作所为。只见主人向灯头问道“:仁兄 ,如何讲 ?”灯头答曰“:人生在世 ,要有打算() ,才有吃有穿啊 !”其意义之准确 ,围观者不禁叹服。

如此“出谜”与“破阵”,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同时也体现出花灯艺人的机灵和智慧。这项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举不胜举 ,有的地方 ,偶遇内行的主人家 ,可以表演通宵达旦。本系列的最后程序是演唱“参门神”“、扫场”。最后灯头一声道谢 ,宣告一夜的演出活动结束 ,主人家除备以丰盛的夜宵外 ,还要赠以一封厚礼。次日 ,灯班又到别的村寨 ,如此巡回演出 ,可持续十几天乃至一个多月。

普定花灯的主要表演特点 普定花灯分为地灯中之歌舞灯和地灯中之灯夹戏两种。地灯中之歌舞灯在表演中占主要地位。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 ,以“歌不离口 ,动不离手 ,手不离扇帕 ,身不离步法”为表演艺术特征。其歌与舞紧密结合 ,如同鱼水、血肉相关。聪明的花灯艺人在几百年的花灯发展进程中 ,广采众长 ,充实自己。同时 ,从民族民间的巫师傩舞中吸取精华 ,加上从生活中观察提炼出许多毕真的动作 ,融汇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逐步衍化为别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普定花灯有“矮桩身段”“、唐二趣乐”“、老旦形象”三大主要表演特点 ,其它均大同小异。

“矮桩”是普定花灯舞蹈中从头贯串到尾的一种形体步伐动作 ,主要表现在出场或间场时。锣鼓伴奏声响 ,随其节奏进行的一种特殊舞步 ,作舞时 ,两脚下蹲 ,上身挺直 ,两手挥动扇帕 ,做各种行程步伐 ,如“螃蟹行”“、耗子蹬腿”等 ,其难度大、技艺深。不练就一身绝技功夫 ,实难跳好此动作。如果将其合配于舞蹈中 ,无论是变换队列还是相互亮扇 ,展现给观众的是男矮女高的形体造型。从其造型看 ,给人一种稳健、扎实的感觉。足以体现出矮桩伴舞的韵味特点。

唐二趣乐表演 ,主要在“搭上咐”“、颂灯”“、白”、程序中展现 ,均为唐二的独角戏 ,也可说是专戏。唐二以即兴风趣的对白与观众打招呼 ,名曰“搭上咐”。“颂灯”内容与“盘灯”内容大同小异 ,但不盘问 ,则由唐二单独道白。“白”“、吼高腔”是唐二的拿手戏 ,由于内容风趣、诙谐 ,加上唐二幽默的动作表演 ,往往使观者捧腹大笑。

老旦角色扮演是普定的特有风格 ,这种角色一般不受限制 ,歌舞灯中可以参予表演 ,小戏中也有她的风采。如《干妈问病》中的干妈 ,就是老旦角扮演。此角色主要是从老年妇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步子、表情中提练而得的形象动作。由于表演十分接近生活 ,因此 ,易受群众接受和欢迎。我县石头堡的徐家灯花灯艺人徐荣华专扮演这类角色已 60 多年的历史 ,多年的表演实践 ,使徐老的老旦表演技艺已达到如火纯清的地步 ,其装扮形象毕真 ,动作潇洒大方 ,表演维妙维肖 ,但凡看过他的表演 ,若不知底细者 ,总认为他是一位老妇人。

徐老现今已 80 多岁高龄 ,但却老当益壮 ,不减当年风彩 ,每年还参予灯班下场玩灯。他多次参加省、地、县的民间艺术活动 ,深受艺术界专家的好评 ,知名度很高 ,被称为花灯奇才。

丰富多彩的普定花灯 ,是普定花灯艺人在几百年实践中的结晶。同时 ,也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反映。因此 ,应该保护它、利用它、发扬它。一朵美丽的山花 ,如果藏于深山无人问 ,那么再美也不算是一朵好花。故而 ,应帮助它尽情发挥出来 ,使这朵还未全开发的、艳丽多姿的山花充分展现在西部旅游线上 ,服务于旅游大众。

普定花灯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