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9-02-07 07:00:40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一:杜甫草堂导游词 文档】

我们现在就在草堂的正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正门。正门上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门上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的诗句,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

步入正门,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杜甫草堂园区内。当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复存,是五代前蜀时期的诗人韦庄他寻得了草堂的遗址,重结茅屋,使草堂遗迹得以保存,如今的杜甫草堂经过了宋、元、明、清的多次修复,完整地保留着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时的格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的草堂故居,已经成为了一处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故址为一体的博物馆,早已成为了成都一个著名的代表性的景点。

现在的草堂园区总面积近300亩,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整个庭园是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契合着杜甫田园诗的诗意,杜甫草堂也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他十分敬重和喜爱草堂,从50年代到80年代曾五次来草堂视察或游览。

草堂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1 961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2008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大廨 我们眼前是草堂的第一座建筑物大廨。大廨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小官员,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座建筑物叫做了大廨。 厅中的杜甫塑像,这是一尊杜甫的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艺术造型较为抽象和夸张,以此来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饱经忧患的一生。

诗史堂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这座建筑便以此命名。

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这两边有很多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工部祠 碑亭(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工部祠为啥叫工部祠?

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灵魂,里面供奉着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所以人称杜工部,所以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少陵草堂碑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少陵碑亭,象征着杜甫当年的茅屋,是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一个著名的景观。我们看到了少陵草堂四个字,和正门上的草堂二字一样也是由果亲王允礼所题。

杜甫草堂为什么又叫少陵草堂呢?

这是因为杜甫曾在长安的杜陵这一带居住过。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原叫杜县,汉宣帝在那里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的附近有个汉许皇后的陵墓,被称为少陵,。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

茅屋碑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刻。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虽然写了不少的田园诗,但忧国忧民仍然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杜甫简陋的茅屋吹破,使诗人写出这一千古不朽的名篇。杜甫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

茅屋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杜甫草堂博物馆于1997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它的建造依照了杜甫诗句中的描述。大家可以进去看一看。领略一下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吧,境茅屋的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

花径大家看一看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花径!杜甫客居草堂时,曾在《客至》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年的花径应该是一条两旁栽满花木,通向草堂的小路。当年杜甫营建草堂时大概是为了美化环境,于是就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果树木。 草堂影壁

这是草堂影壁,是草堂的标志景观之一。是用青花瓷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毛泽东有一幅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他老人家反背着手,站在影壁前细细观看,因此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他的背影――这是不多的几张毛老人家的背影照之一。

【篇二:杜甫草堂导游词】

杜甫草堂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

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

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

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

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改为”(信,确实、果然之意)”(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

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篇三:景点导游词——杜甫草堂(大廨)(1)

每个要素齐全,符合要求,就是把中间那段压缩一下就可以了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带领大家游览的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在游览之前,我先给大家交代几个注意事项:第一,请游客们携带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第二,请大家记住我的手机号136********,我们的车牌号码川a0528.下午五点在后门集合登车。我们今天的游览线路是:先从大门进去,依次进入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然后是工部祠,最后从后门出去,整个游览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杜甫草堂修建于公元759年,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现金演变成一处占地271亩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朱德大元帅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杜甫草堂的主要特色是: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无雕梁画栋,基本保持民居建筑特色,是纪念性祠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大廨,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将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杜甫塑像,出自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之手。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己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透过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便已历历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须、沉思苦吟的神态,诗人忧国忧民的眷眷情怀,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1986年,一位伟人曾在此触目相视,久久不愿离去。感慨很深,大家可能都猜到他是谁了,对,他就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今天我不讲杜甫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不讲杜甫所作被后人誉为诗史的诗作,也不讲杜甫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

上面这一段有点多,可以压缩一些

今天我着重给大家讲讲杜甫的一生,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第一个时期:读书与漫游期,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但却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第二个时期:困守长安十年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他来到了长安。饱尝仕途之艰辛,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但却被杜甫拒绝了。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后冒死逃脱,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又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被贬华州。 第四个时期:.漂泊西南时期,这一阶段,曾与妻子孩子在杜甫草堂过过一段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后携家由三峡出蜀。漂泊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船为家,备受流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苦。于770年困死于一条破船上。 讲到这里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是不是已仿佛历历在目了呢?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游完了大廨,接下来请大家紧随我一同走进诗史堂。谢谢! 各位老师,我的景点讲解完毕。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