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想 (1)

发布时间:2023-05-27 12:13:24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一、前言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为官和带兵生涯,近1500封。《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主要涵盖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方面,通信范围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二、个人经历
曾国藩,是一个成功又富争议、显赫又危险的矛盾人物,是愈挫愈勇、屡败屡战之坚忍典范;后世评价——战场打出来的悍将,官场炼出来的能臣自古以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与王守仁。曾国藩年轻时浮躁气盛,考中进士进京当官之后,便每日赴宴,日日玩乐。日子久了曾滋生很多不好的情绪,不但傲慢无礼,多次和同乡、同事发生争执,一言不合便恶语相向。但在30岁时,曾能自我反醒,迅速从以前的状态调整,为自已制定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计划,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用最笨也是最扎实的办法一点点提高。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曾国藩在以后的十年间稳步高升,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成为清朝重要官员;后受朝廷重用,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用最朴实的方法完成了常人无法解决的难题,所谓“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凭借着这最笨拙的方法,曾平定了整个天下的聪明人都束手无策的太平军。在平定叛乱后,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曾国藩主动放弃兵权迅速抽身,实现了儒生都向往的抱负——修身、治国、平天下,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三、读书感想
三个月来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感触很深、体会甚多。以下是我在《家书》中总结的曾国藩能迅速调整自已状态、做到在官场上快速升迁、最终实现人生抱负的几个因素:
1、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明强”行事。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他在《家书》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曾在《家书》中还有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早期的曾国藩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晚清的杰出人物中,他认为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做京官时期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尚“拙”为常人称道,在打太平军的数年中“拙”的精神更加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数次打太平军的战斗决策中,曾国藩的思维方式“笨拙诚实”,其决策达到了绝对的严密程度。他不怕费心费力,常对整个战斗流程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不仅如此,做到对全流程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战斗完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拙诚”不仅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也是历代贤哲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曾国藩“拙诚”的实践包括他的学习工作生活尚“拙”、为师为将为相尚“诚”。从个人的角度,曾国藩一辈子为了国和家,心怀诚念、踏实做事,他秉承“拙诚”的态度,做到了知行合一,对于当今每一个人的成才立业都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读书感想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