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01 02:59:22

动物学(Zoology)

第一讲概述

?动物学定义

?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动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一、动物学定义

动物学(zoology)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生态、发育、行为、遗传、进化以及驯养、保护、控制等与人类及环境相关的各个方面。它是生命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1.分类学又称系统学(Taxonomyorsysmatics)

为了对动物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探索物种彼此间自然的关系和发展规律,需要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界进行分门别类,以便进行系统地深入研究。动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动物的种类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

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

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

?种或物种(species)

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

?亚种(subspecies)

指种内个体在地理隔离后形成的不同群体,它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的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如家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眼距近、西方亚种眼距远,在我国中部有分布的重叠区,但除去中间类型外仍有75%有明显差别,故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亚种。

?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结构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依据物种间的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到小的分类分类阶元有七个主要等级。界(Kingdom)、门(Phylum)、纲(C1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即把形态生理相近的种归并为属,相近的属归并为科,相近的科归并为目,直至最后的界。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都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

?物种在动物系统中的地位可从上面体系中相当精确地表示出来。有时为了更为明确地表明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和精确表达种的分类地位,常常是在前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一些阶元,即在原名称前加上拉丁前缀总(super—)或亚(Sub—)而形成。于是就有了总目(Superorder)亚目(Suborder),亚种(Subspecies)等名称。

3.动物分类方法

动物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类;

?人为分类法:以外形辨认方便为基础,分类时不考虑动物的构造、发育、生理及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

?自然分类法:以生物的构造、发育及生理为分类基础,在分类时以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为基础。

如鲸与鱼如按不同的方法分类结果不同。

三、生物分界与动物主要门类

?两界学说;早期的林耐(Linnaeus)根据生物是否运动,将生物分成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

?三界学说;后来由于显微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微小的生物,人们又提出了三界学说;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

?五界学说;根据生物细胞的营养、结构、繁殖等因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动物界和植物界。

?动物的主要门类(公认的19个门类)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苔藓动物门(Bryozo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18个门一般通称为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

脊索动物门除一小部分虽然没有脊椎,但为了教学及研究的方便,一般通称为脊椎动物(Vertebrate)

三、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要求,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观察描述法

是动物学学习与研究中最经典的方法。即通过对动物直接观察,把其外形特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系统地客观地记录下来,有时需要绘图,以获得动物体的第一手资料。在描述过程中还可以对某些特征作适当说明。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对动物的研究工作。

2.比较分析法

是学习动物学的最有效方法。即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某些方面进行系统地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得到规律。如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点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3.实验研究法

是目前学习和研究动物最重要和公认的方法。即对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大分子结构、生态行为等方面进行试验设计并实施试验,从而找出相应的结论。

贝类个体间DNARAPD扩增多样性

?主要参考书目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刘恕《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刘恕、曾中平《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RichardD.Jurd着蔡益鹏等译《动物生物学》(精要速览)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9.杨安峰等《脊椎动物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鲍学纯等《动物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区分后生、中生和侧生动物)

第一节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Parameciumcaudatum)

1.分布与外部形态

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

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oralgroove),内有胞口(cytostome)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22纵行的微管结构。另外,草履虫有表膜下纤维系统(infraciliture),与纤毛的协调运动有关。

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

外质(ectoplasm)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

内质(endoplasm)内部多颗粒疏松的部分。

l食物泡(foodvacuole)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到胞肛时排出体外。

细胞核

l大核(Macronuclei)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

l小核(Micronuclei)球形,为二倍体,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和重组,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

l1.鞭毛纲(Mastigophora)

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重要种类绿眼虫(Euglenaviridis)、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夜光虫(Noctiluca)、衣滴虫(Chlamydomonas)、披发虫(Trchonypha)等。

1.绿眼虫(Euglenaviridis)

生活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流动性不大的淡水中,大量繁殖时会使水体呈绿色。

形态结构体呈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具弹性表膜,表膜上有许多螺旋状的沟和嵴构成的斜纹,不仅可以保持眼虫的一定体形,而且可使眼虫做变形运动(即眼虫样蠕动)

伸缩泡与储蓄泡前端一胞口,后连接一膨大的储蓄泡,储蓄泡外侧有一球形的伸缩泡,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入储蓄泡并经胞口排出体外。从胞口伸出一根鞭毛,基部有两根细的轴丝,每一轴丝与储蓄泡底部的基体相连接,基体又通过一条根丝体与细胞核连接,使鞭毛活动受核的控制,而基体在虫体分裂时起中心粒的作用。

趋向性眼虫在体前端储蓄泡一侧具一红色眼点,可吸收光线,紧贴眼点靠鞭毛基部具1光敏感结构光感受器,为眼虫的感觉细胞器。当光线被眼点吸收后,光感受器能够接受光刺激,可使绿眼虫产生定向的光反应,即发生趋光或避强光运动。

营养绿眼虫细胞质中央有一大细胞核,核周围有大量的卵圆形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营养物质,并以一种半透明的类()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类淀粉粒与淀粉粒相似,但遇碘不呈蓝紫色。在无光的条件下,绿眼虫也可通过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环境中的营养成分。

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

寄生于人或犬体内的一种微小鞭毛虫,被寄生的宿主发生黑热病,主要传染媒介是一种叫做白蛉子的吸血昆虫。

感染原虫的白蛉子消化道内有大量的具有鞭毛可活动的原虫,称鞭毛体。当白蛉子叮咬人时,将鞭毛体注入人体并随血液流到身体各处,主要侵入内脏(肝、脾等)器官的巨噬细胞,随后脱去鞭毛变成不活动的无鞭毛体(亦称利杜体),以摄取巨噬细胞内的营养物并不断分裂繁殖。

其他鞭毛虫

包括在白蚁体内共生的披发虫,海洋中大量浮游的夜光虫,甲藻虫等。

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

分布与生活习性生活在清洁、缓流、藻类丰富的淡水中,常在水中植物茎叶上找到。

形态与结构表膜薄,生活时身体不断变形伸出伪足,因此无固定体形。

外质紧贴质膜部分,均匀透明。

内质不断流动的具颗粒。

内质凝胶质外层胶冻状的(呈固态)

溶胶质内层溶胶状的(呈液态)

变形虫在伸出伪足时,体中部的溶胶质向伪足方向流动至前端分叉后又转变为凝胶质,而身体相对后端的凝胶质转变为溶胶质流入身体中部,使虫体向前发生变形运动。

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histolytica)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或称赤痢)。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包括三个时期;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该原虫的感染期是四核包囊期。当人误食具感染性的四核包囊后,包囊破裂,里面的四核细胞变成4个小滋养体。小滋养体以人肠道内的细菌和有机质碎屑为食,并分裂繁殖出更多的小滋养体或包囊。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被其他疾病感染),小滋养体发育为大滋养体。大滋养体活动能力强,可分泌溶组织酶(蛋白分解酶)而溶解肠壁,吞噬人体的红细胞,可造成肠壁脓肿,大便脓血等症状。大滋养体随破坏的组织进入肠道还可转变为小滋养体,后者又可形成包囊,原虫在囊内发育为二核或四核的包囊,包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进行传播。

有孔虫(Globigerina)多数有孔虫在海洋底栖生活,一般具有石灰质、几丁质或硅质的外壳,壳为单室或多室。伪足根状,从壳口和壳板的小孔中伸出并在壳外又合并成网状。有孔虫数量巨大,现在约有35%的海底软泥是由有孔虫的壳沉积所形成的。有孔虫常被地质勘探时用来指示地层的年代。有孔虫的重要特征是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多核的小球型为无性世代,可分裂产生许多幼体并发育为多核的大球型;后者为有性世代,它所产生的个体有鞭毛,进行配子生殖,形成的合子又发育为小球型世代。

其他肉足纲动物

淡水中常见的肉足纲动物还有表壳虫(Arcella)、鳞壳虫(Euglypha)、沙壳虫(Difflugia)、太阳虫(Actinophryssolar)等。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

生活史;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通过中间宿主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其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

裂体生殖:(1)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这一时期约需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

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梭形子孢子,卵囊随子孢子的成熟而破裂,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内,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将子孢子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疟疾曾被列为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高。解放以后,其流行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

一般认为,寄生虫有性生殖所在的宿主叫终末宿主,由于疟原虫的有性生殖是从人体开始的,到蚊胃中的人血液中内完成的,故将人称为原虫的终末宿主,按蚊是原虫的中间宿主更为贴切。

4.纤毛纲(Ciliata)

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纤毛。动物性营养。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代谢核)和小核(生殖核)。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

重要种类草履虫、四膜虫、棘尾虫、喇叭虫、钟虫等。

纤毛纲动物不同种类依纤毛的分布和形态差别较大,如草履虫、四膜虫的纤毛均匀地分布在体表,在草履虫的胞咽内有单排的波动膜协助取食,但是纤毛不形成多排的口缘小膜带。又如棘尾虫、喇叭虫和游仆虫,一般的体表纤毛退化,但口缘的纤毛形成右旋的小膜带,以协助取食,同时棘尾虫和游仆虫腹面的纤毛聚集成簇状,末端特化形成尖的棘毛,便于虫体在水底物体上爬行。钟虫的口缘纤毛形成左旋的小膜带,并且在反口面有特化的柄,常营固着生活。

第三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动物

原生动物具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又称表膜)、细胞质(含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中心粒等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器来完成的,故将这些结构称为胞器(organelle)或类器官。如运动细胞器为鞭毛、伪足或纤毛,表膜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调节水平衡(渗透压)由伸缩泡来完成等。少数原生动物由几个或许多细胞构成简单的群体。但这些群体内一般没有细胞分化,每个个体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复杂的营养方式

原生动物包括三种营养类型;植物性营养(光合自养方式),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方式),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方式)。有些原生动物可兼有几种营养方式,如绿眼虫。

3.多样化的繁殖方式

二裂生殖

出芽生殖

无性生殖复裂生殖

质裂生殖

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接合生殖

4.包囊

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

课后练习题原生动物部分

选择题:

1.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A.排除代谢废物B.排除多余水分C.气体交换D.吸收营养

2.衣滴虫的有性生殖为()

A.配子生殖B.接合生殖C.复裂生殖D.出芽生殖

3.大草履虫生活的环境为()

A.洁净、缓流的淡水中B.有机质丰富、缓流的淡水中

C.有机质丰富、水流急的淡水中D.洁净、水流急的淡水中

4.痢疾内变形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

A.小滋养体B.大滋养体C.四核包囊D.鞭毛体

5.间日疟原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

A.动合子B.裂殖子C.子孢子D.大滋养体

6.多核大球型有孔虫的生殖为()

A.孢子生殖B.二裂生殖C.配子生殖D.复裂生殖

7.原生动物完成呼吸作用的细胞器为()

A.纤毛与鞭毛B.表膜C.伸缩泡D.溶酶体

8.下列原生动物中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的是()

A.大草履虫B.足管虫C.疟原虫D.绿眼虫

9.下列哪一项是原生动物的共有特征()

A.身体微小,全部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动物

B.身体微小,全部水生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C.身体微小,分布广泛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D.身体微小,全部自由生活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填空题

10.原生动物的身体是由_______构成的。它们靠_____进行呼吸和排泄,以_____和______来完成消化功能,由于这些细胞器具有多细胞动物_____的类似作用,故称这些细胞器为____。

11.绿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运动细胞器分别为____、____和____。

12.草履虫的大核又称___核,它控制细胞的_____。小核又称___核,它控制细胞的_______。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多样,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营养。大变形虫属于_______营养。

14.间日疟原虫有两个宿主,在人体内进行_____和____生殖前期,在按蚊体内进行____和____生殖,一般认为,____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15.人感染了利什曼原虫会患___病,它是通过___媒介传染的。原虫由___体形态侵入人体并进入内脏器官,随后侵入_____变成____。

16.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时,能分泌厚壳将自体包裹形成不运动的圆球,称之为___。同时它可以借助风力、水流或其它媒介进行___。

  填(绘)图题

17.绘制大草履虫、绿眼虫和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图并标出部分名称(参考图1.11.21.3).

简答题

18.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和防治措施。

19.比较说明纤毛与鞭毛的异同点。

20.简述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1.比较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的运动细胞器、营养方式和生殖的特征。

参考答案

原生动物门

1.B2.A3.B4.C5.C6.C7.B8.B9.C

10.单细胞表膜食物泡溶酶体器官类器官

11.鞭毛伪足纤毛

12.代谢核细胞的分裂和新陈代谢生殖核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13.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动物性营养

14.裂体生殖配子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15.黑热病白蛉子鞭毛体巨噬细胞无鞭毛体

16.包囊广泛传播

17.参考图例(从略)

18.(要点)

裂体生殖:(1)红细胞外期,子孢子随蚊唾液注入人体,经血流侵入肝细胞发育为滋养体,然后形成的裂殖体再产生大量的裂殖子进入血液。(2)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环状滋养体(环状体)发育为大滋养体,裂体生殖形成许多裂殖子再侵入其它的红细胞。疟色素使人体产生高热、寒战等症状。

配子生殖:红细胞内一部分裂殖子分别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当其他按蚊叮咬人时,配子母细胞随血液进入按蚊胃中分别发育为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

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分裂形成大量子孢子,卵囊破裂后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子孢子将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防治疟疾主要通过灭蚊、及时治疗病人和服用预防药物等措施。

19.(要点)

鞭毛与纤毛的亚显微结构一致。

鞭毛数目少(一般14根),纤毛数量多。

鞭毛运动能力差,无规律也不协调。

20.(要点)

单细胞或简单的群体动物。

复杂的营养方式。

多样化的繁殖方式。

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时可形成包囊。

21.(要点)

鞭毛纲的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肉足纲的运动细胞器为伪足。自由生活的种类营动物性营养,寄生种类营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二裂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普遍可以形成包囊,有的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有些种类具有外壳、内壳或骨针。

孢子纲的动物全部营寄生生活,无运动细胞器(有的种类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出现鞭毛或伪足等),但具有与寄生有关的顶复合器。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活史复杂,具有无性的裂体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有性的配子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纤毛纲的运动细胞器为纤毛。动物性营养。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胚胎发育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体细胞没有分化的简单群体。以后各章所述的多细胞动物各种生理功能不再由一个细胞担任,它们的体细胞已分化并且形成互相依赖、分工明确的结构单位………

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证据

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越简单;在最早的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在该地层几乎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说明了动物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发展的规律。

2.形态学证据

原生动物中存在着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单细胞动物群体,如团藻、盘藻等。因此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

3.胚胎学证据

一切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经过逐渐分裂而发育为多细胞的成体,而且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

根据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law或重演率Recapitulationlaw(个体发育过程暂短迅速地重演系统发育过程)。可以推测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1.受精(fertilization)

指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和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即受精卵将发育为下一代个体。

2.卵裂(cleavage)

受精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其特点是每次细胞分裂之后不等细胞长大就继续分裂,结果导致分裂后的细胞越来越小,称这些细胞为分裂球。

卵裂方式包括完全卵裂(见于少黄卵)和不完全卵裂(见于多黄卵)。

完全卵裂(totalcleavage)

完全均等卵裂(等裂)卵黄在卵内分布均匀,如海胆、文昌鱼等。

完全不等卵裂(不等裂)受精卵的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卵裂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水母、蛙等。

螺旋型卵裂在海产无脊椎动物中,第三次卵裂开始分裂轴与卵轴成45角,如海产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不完全卵裂(partialcleavage)

表面卵裂仅限于卵的球形表面进行,如昆虫。

盘裂,仅限于动物极进行,如乌贼、鱼和鸟类等的卵裂。

3.囊胚期(blastulation)

卵裂形成分裂球一般构成中空或实心的囊球形胚胎(皮球状),称为腔囊胚。囊胚外的细胞层叫囊胚层,其内的空腔叫囊胚腔。

4.原肠胚期(gastrulation)

囊胚期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内、外胚层和原肠腔的过程。原肠腔构成动物未来的消化道,其对外的开口称为原口或胚孔。

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有:

内陷,如海胆、文昌鱼等。

内移,如水螅、水母等。

外包,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

分层,如无尾两栖类、鸟类。

内转(内卷),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

5.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扁形动物及其以后的多细胞动物,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schizocoel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如环节动物等。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enterocoel后口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并不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如棘皮动物等。

6.胚层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是指胚始初期较为简单、可塑性的细胞转变为复杂、特异和稳定的细胞的过程。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及其衍生物、神经组织、感

觉器官和消化道两端。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骨骼、体腔膜、循环系统

生殖和排泄的大部分。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和呼吸道上皮、肺、肝、

胰和排泄与生殖的小部分。

从四大基本组织的来源上分析;上皮组织分别来源于外胚层(表皮)、中胚层(真皮)和内胚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肌肉和结缔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神经组织则来源于外胚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胚胎发育练习题

1.多细胞动物中胚层可分化出肌肉、骨骼和()

A.肺及呼吸道上皮B.循环系统及感觉器官C.肝脏及生殖和排泄系统小部分

D.循环及生殖和排泄系统大部分

2.动物胚胎的表面卵裂出现于()

A.均匀少黄卵B.不均匀少黄卵C.中黄多黄卵D.端黄多黄卵

3.乌贼的卵裂属于()

A.完全均等卵裂B.完全不等卵裂C.盘裂D.表面卵裂

4.文昌鱼原肠胚的形成方式为()

A.外包B.内转C.内陷D.内移

5.动物的内呼吸道上皮是由()

A.中胚层分化形成B.内胚层分化形成

C.外胚层分化形成D.内、外胚层共同分化形成

选择题

6.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主要经过___、_____、___、___、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和______几个时期。其中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原口动物为____法。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后口动物为____法。

7.卵裂是一种特殊的_____。由于不同动物的卵黄在卵内的数量和__不同,因此卵裂的类型不同。如水母与蛙为____卵裂,海胆和文昌鱼为____卵裂,昆虫属于____卵裂,大部分海产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为____卵裂。

8.原肠胚期主要形成动物的______和______。原肠有不同的形成方式;鸟类主要为____,环节与软体动物为_____,水母为____,海胆为____,鱼类和两栖类为____。

9.动物胚胎的外胚层主要分化为动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及消化道前后两端。

 简答题

10.试述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参考答案

1.D2.C3.C4.C5.B

6.受精卵裂囊胚期原肠胚期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7.细胞分裂分布(完全)不等(完全)均等表面螺旋

8.内、外胚层原体腔分层外包内移内陷内转

9.皮肤及其衍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

10.(要点)

(1)古生物学证据;地层愈古老,动物的化石种类越少而且简单。在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2)形态学证据;现存的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

(3)胚胎学证据;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的。又根据生物发生律(重演率)可以推测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途径。第三章多孔动物门(Porifera)

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称为侧生动物(Parazoa)

第一节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制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与规律称为动物的体制。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2.体壁

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系统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

由外向内依次为

皮层扁平细胞和许多由其特化的的孔细胞

中胶层变形细胞、造骨细胞和芒状细胞

胃层特殊的领细胞

中央腔(或称胃腔)顶端有一个出水口

中胶层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或类蛋白质的海绵丝。

3.水沟系(canalsystem)

海绵动物的水沟系主要有三种类型:

单沟型(ascontype)水流途径是:

外界进水孔(由孔细胞构成)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白枝海绵。

双沟型(sycontype)水流的途径是:

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毛壶。

复沟型(leucontype)水流的途径是:

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浴海绵和淡水海绵等。

4.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有两种方法,出芽(budding)和芽球(gemmule)。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5.逆转现象(inversion)

海绵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两囊幼虫(amphiblastula)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这和其他所有多细胞动物都不相同。因此我们把多孔动物这个胚胎发育中的特殊现象称为逆转。并且把多孔动物内外两层细胞各称为胃层和皮层,以区别于其它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中的内胚层和外胚层。说明多孔动物的演化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由此称其为侧生动物。

海绵动物发育的逆转现象

第二节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多孔动物已知约有5000种,其中一半种类为化石,主要根据其骨骼特点分为三个纲:

钙质海绵纲(Calcarea)骨针钙质,水沟系有三种类型,体形较小,多生活于浅海。如白枝海绵、毛壶()

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具硅质的六放骨针、复沟系、鞭毛室大、体形较大、深海产。如拂子介、偕老同穴()

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角质的海绵丝或硅质(非六放)骨骼,复沟系,鞭毛室小、体形常不规则,海产或淡水产。如矾海绵、南瓜海绵、浴海绵和淡水中的针海绵等()

多孔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原始性主要表现在无组织分化,无消化腔、体内的空腔无消化作用。与原生动物样,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无明显反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甚至分离的单个细胞又能互相接合,在良好的条件下几天后可生长为小海绵,这种极强的再生能力也证明了多孔动物的原始性。另外多孔动物又具有些特殊的细胞或结构,如孔细胞、领细胞、骨针、水沟系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这都说明多孔动物的演化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由此认为多孔动物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个侧支,故称其为侧生动物。

思考题

1.多孔动物的体型、结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如何理解多孔动物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侧支?

第四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和原始消化腔的低等后生动物。它们的身体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分别营固着生活和漂浮生活………

第一节代表动物水螅(Hydra)

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水螅生活在洁净、水生植物丰富、缓流的池塘或沟渠等淡水中。通常以下端基盘固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有时也可做一些简单的位移活动。以捕捉活的水蚤或其它小动物为食。

水螅身体由体柱(body)、垂唇(hypostome)、触手(tentacle)及反口面的基盘(basalpedaldisk)组成。

2.结构与功能

1)体壁与消化循环腔

水螅的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

皮肌细胞(epithelio-muscularcell)

间细胞(interstitialcell)

刺细胞(cnidoblast)

感觉细胞(sensorycell)

神经细胞(nervecell)

腺细胞(glandcell)

外胚层的皮肌细胞数目较多,排列紧密,细胞核近于细胞的游离端,其中有一明显的核仁。在细胞基部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的纵轴平行排列,因此其收缩时可使水螅体和触手缩短。皮肌细胞兼有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功能。间细胞为小型未分化的细胞,常成堆地散布在外皮肌细胞之间靠近中胶层一侧,其细胞小于外皮肌细胞的核,细胞质浓、着色深。间细胞为尚未分化的细胞,必要时可分化为其它各类细胞。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它们散布在外皮肌细胞之间,尤其在触手与上垂唇最多,主要功能是捕食和防御。刺细胞的核位于细胞基部,细胞中央有一大的刺丝囊,可释放刺丝。水螅有四种刺丝囊:(1)穿刺刺丝囊,囊内具一中空缠绕的刺丝,受到刺激时,刺丝翻出并把囊内的毒液射入猎物体内,将其麻醉或杀死。(2)卷缠刺丝囊,刺丝翻出缠绕猎物身体突出的部位。(3)二种粘性刺丝囊,排出的刺丝具有粘着和捕食的功能。刺丝囊内的刺丝一旦排放,刺细胞即不能再恢复并逐渐萎缩,只能由间细胞重新分化出新的刺细胞。感觉细胞分散在外皮肌细胞之间,以口周、触手和基盘处较多,其体积小,细长并垂直于体表,端部有感觉毛能感受各种刺激,基部与神经纤维相连,神经细胞位于外胚层的基部,神经细胞较小,上有许多突起(但未分化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平行于体表呈网状分布,当身体某部分受到刺激时,神经网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引起收缩反应。腺细胞在外胚层的口周围和基盘处最多,它们能分泌粘液以利于螅体吞食和滑行运动。

中胶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是由内、外胚层分泌的透明胶状物(非细胞结构),具有弹性,对螅体起着类似于骨骼的支持作用。

内胚层主要由内皮肌细胞、腺细胞和少数感觉细胞和间细胞构成。内皮肌细胞呈柱状,数目较多,其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纵轴垂直排列,其收缩可引起水螅体和触手变细变长。每个内皮肌细胞的游离端具有鞭毛,可打动原始消化腔内的水流以利于食物与消化酶的混合,以完成细胞外消化并起到运输的功能。内皮肌细胞可伸出伪足吞噬半消化好的食物颗粒,其内部形成大量的食物泡,进行细胞内消化。因此内皮肌细胞又被称为营养肌肉细胞。腺细胞分散于内皮肌细胞之间,它们呈圆锥形,基部细颈状,核位于基部,游离端含有大量密集的分泌颗粒。能够分泌消化酶到原始消化腔中,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在口周围的腺细胞分泌的粘液主要利于吞食。水螅以小型甲壳类、昆虫幼虫、蠕虫等小动物为食,当猎物不慎触到水螅伸展的触手时,触手释放出各种刺丝来毒杀、缠绕猎物,随后经口将其送入消化腔内中,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猎物分解为碎块,内皮肌细胞内吞后对食物做进一步的细胞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

水螅的消化为细胞内与细胞外消化兼行。另外,由于腔肠动物的消化腔还兼有运输营养物、代谢废物和呼吸功能,因此也称为消化循环腔。但由于消化腔只有口没有肛门(不完整的消化管),故称之为原始的消化循环腔。

2)呼吸与排泄

水螅没有特殊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直接由体表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并排除代谢废物。

(3)神经系统

在皮肌细胞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成网状。

4)生殖

生殖包括无性出芽生殖和有性配子生殖两种方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水螅行无性的出芽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过程演示;

有性生殖一般发生在春末和深秋季节,水螅一般雌雄异体,外胚层的间细胞可分化产生临时性的精巢和卵巢,水螅通常是以有性生殖产生的具壳胚胎来抵御干旱和严冬等不利因素的。

水螅的再生能力很强,除触手以外,身体被切成的每一小段均能长为一个水螅体。

海产腔肠动物的有性生殖与浮浪幼虫

腔肠动物门的思考与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属于辐射对称体制的是()

A.海月水母B.涡虫

C.海葵D.大变形虫

2.桃花水母的分类地位属于()

A.钵水母纲B.珊瑚纲

C.栉水母纲  D.水螅纲

3.薮枝螅的个体发育经过的幼虫为()

A.担轮幼虫B.牟勒氏幼虫

C.浮浪幼虫D.钩介幼虫

4.以下腔肠动物中没有世代交替现象的是()

A.桃花水母B.海月水母

C.水螅D.薮枝螅

5.海月水母的结构特征是()

A.有缘膜,性细胞由内胚层产生

B.无缘膜,性细胞由内胚层产生

C.有缘膜,性细胞由外胚层产生

D.无缘膜,性细胞由外胚层产生

6.个体构造只有水螅型的动物是()

A.海月水母B.薮枝螅

C.石芝D.桃花水母

7.体壁的内胚层没有刺细胞的动物是()

A.海葵B.海月水母

C.水螅D.海鸡冠

填空题

8.腔肠动物的体壁是由____层和____层以及其之间的____层构成。

9.水螅外胚层的体壁由皮肌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六种细胞构成,其中___为腔肠动物体壁的特有细胞。水螅内胚层体壁的皮肌细胞肌纤维排列与水螅体纵轴___,其收缩时会使螅体____。

10.腔肠动物一般为____体制,适应___生活的为___型,适应___生活的为___型。其中具有世代交替的种类,其___型为无性世代,___型为有性世代。

11.腔肠动物开始出现了部分的___消化,其消化过程为______兼行。由于腔肠动物的原始消化腔除了消化吸收以外还兼有_____、____和____的功能,因此又称之为_______。但是,腔肠动物的消化管被称为不完整消化管,原因是_____。

12.水螅的刺细胞有四种刺丝囊,包括_____、_____和两种_____。刺细胞的主要功能是_____。

13.海月水母取食时食物随水由口流入____,经过不分支的___流到环管,再由环管流经分支的____和____流回到胃囊。

14.海葵的隔膜是由___层和___层向消化循环腔内突起形成的。依据隔膜的宽度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隔膜与___相连接。

15.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又称之为____系统。其特点是____、____和____。

填(绘)图题

16.绘制水螅的形态与体壁横切放大图。

简答题

17.简述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8.列表比较腔肠动物三个纲的异同点并指出各纲的习见动物名称。

19.简述海月水母的生活史。

参考答案

1.A2.D3.C4.C5.B6.C7.C

8.外胚内胚中胶

9.腺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间细胞刺细胞垂直变细变长

10.辐射对称固着水螅漂浮水母水螅水母

11.细胞外细胞内与细胞外消化运输营养物质呼吸排泄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

12.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二种粘性刺丝囊捕食和防御

13.胃和胃囊8条从辐管4条间辐管4条正辐管

14.内胚中胶口道

15.散漫式神经没有神经中枢(一触全收)神经纤维没有髓鞘传导速度缓慢

16.(从略)参考图1.9

17.(要点)

1)辐射对称的体制(一些高等腔肠动物海葵出现两侧辐射对称),表现为水水螅型和为水母型两种体态。

2)具有两胚层和原始消化循环腔。

3)体细胞出现了组织的分化,主要为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另外还分化出腺细胞刺细胞等。

4)有些种类在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海产的种类其间接发育经过浮浪幼虫阶段。18.(要点见表)

19.(要点)

1)海月水母的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

2)水母型雌雄异体,精子与卵在雌体内或在海水中结合受精。受精卵在雌体口腕上发育,经完全均等卵裂形成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并发育为浮浪幼虫。幼虫自由生活一段时期后固着在物体上形成螅状幼体。

3)螅状幼体通过出芽生殖可产生新的螅状幼体。也可经横裂生殖形成钵口幼体,并进一步发育为横裂体,横裂体产生许多碟状体,碟状体成熟后离开母体经翻转发育为水母型成体。

第四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蠕虫类动物。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但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常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外,其生活史复杂,并常有更换寄主的现象……

第一节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Dugesiagonocephala)

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生活在洁净、阴凉溪流中的石块下,以小型甲壳类、环虫、螺类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体柔软,左右对称背腹扁平。头部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状突(auricle),头背具两个黑色眼点(eyespots)。背腹扁平,背部黑褐色,腹面密生纤毛。口在腹面近体后约1/3处,口后有一生殖孔,无肛门。

2.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涡虫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其体壁从外向内由以下几层构成;

表皮层(epidermis)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内有杆状体(rhabdites)

基膜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

肌肉层中胚层形成,外环、中斜和内纵肌

实质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

皮肌囊(dermo-muscularsac)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运动等功能。

生活状态下的涡虫

消化系统

由口、咽和肠三部分组成。咽可从口中伸出,有助于捕捉猎物。咽后为肠,肠分三支主干,一支伸向前,两支向后,每支主干又反复分支并深入身体各部分,肠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故仍称之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呼吸与循环

无特殊的呼吸及循环器官。气体交换靠体表的气体扩散(分压差)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营养物也可由分支的肠道送至身体各处。

排泄

含氮废物主要通过体表排除。具有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系统,通过焰细胞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涡虫焰细胞的作用

神经和感官

梯形神经系统;头部一对膨大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

感觉器官包括一对眼点眼点可感受一定强度的光线,使涡虫避开强光,但无晶体而不能成象。耳突是司味觉和嗅觉的化学感受器。

平衡器(statocyst)、纤毛窝(ciliated)及耳突在两眼间有平衡器,头两侧有耳突,纤毛窝是虫体表面的凹陷,司嗅觉。

生殖与发育

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横裂生殖;条件较好时常从咽后

部缢断,形成两个新个体。

有性生殖涡虫雌雄同体,配子生殖在春夏

季生殖期出现生殖腺。

l雄性生殖系统

位于体前方数对。

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阴茎组成。

l雌性生殖系统

位于体后方一对。

由卵巢、输卵管、卵黄腺、交配囊(即受精囊)、肌肉囊、总输卵管。

雄性的阴茎和雌性的总输卵管均开口于生殖腔,通过生殖孔与外界相通。

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Bilateralsymmetry)的体制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反口面)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

(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神经和感官向前集中形成了头部,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发展,为动物由水底爬行过渡到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2.出现了中胚层(Mesoderm

扁形动物的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发达中胚层。它对动物系统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1)导致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提高了动物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肌肉层与两侧对称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又促进了动物的消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加强,亦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还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对于动物适应外界环境极为有利,扩大了动物的生存范围。

(3)中胚层的实质还具有贮藏水分、养料以及保护内脏的作用;也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

3.具有原肾管(Pronephridium

原肾管是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端的焰细胞组成的盲管,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部分代谢废物亦可随水分排除。扁形动物的含氮废物应主要由体表排出。一些海产种类的原肾管退化或消失。

4.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梯形神经

由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其发出的腹纵神经索及横神经组成,它使神经传导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但其神经细胞没有完全集中在中枢神经,如横神经(trasversecommisure)。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神经与感官退化。

5.不完全的消化系统(Incompletedigestivesystem

扁形动物的消化管有口无肛门(与腔肠动物相似)。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消失(绦虫纲),靠体表吸收寄主已消化的营养物质。

6.生殖与发育

扁形动物多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形成了固定生殖腺、导管和附属腺体;出现了交配现象和体内受精,为动物向陆生过渡创造了条件。寄生种类的生殖能力极强。扁形动物多数为间接发育,经过多种幼虫阶段。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为螺旋型卵裂,个体发育要经过牟勒氏幼虫(Muller,sLava)期。

扁形动物的螺旋式卵裂和牟勒氏幼虫

螺旋式的卵裂(spiralcleavage)见于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不等的全裂。即细胞纵裂至4胞期后,横分裂分为4个大胚胞和4个小胚胞。此时分裂成的大小胚胞不是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成45度角(斜的方向),每一小胚胞刚好在2个大胚胞上方,如此继续往复分裂,呈螺旋形。

第三节扁形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种类

目前已知的扁形动物约15000种,一般分为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

1.涡虫纲(Turbellaria)

主要特征多数营自由生活,神经与感官发达,体表具纤毛,消化系统发达。海洋生活的间接发育种类经过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

重要种类微口涡虫(Microstomum)、三角真涡虫、平角涡虫(Planocera)等。

2.吸虫纲(Trematoda

主要特征

全部营体内、外寄生,头部不明显,神经及感官退化。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可以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消化系统退化,行厌氧呼吸。生殖系统高度发达,多为雌雄同体,产卵量极多。生活史复杂,通常有1—2个中间寄主。

重要种类

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等。

华枝睾吸虫

体柔软,柳叶片状,背腹扁平,体长约15—25毫米,宽3—5毫米。体前端稍窄,具一口吸盘,在体前端约1/3处的腹面还有一腹吸盘,吸盘富于肌肉,为吸虫的附着器,用于吸附在寄主的胆管壁上。

体表无纤毛,体壁最外层为合胞体表皮的原生质层,内含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称为皮层,皮层基部是外胚层来源的基膜,皮层之下为不发达的环肌、纵肌与斜肌。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下沉到中胚层的实质中,通过细胞伸出的细长的胞质通道穿过肌肉层与皮层相连。皮层的构造不仅可以对抗宿主体内酶的消化作用,而且对于吸虫通过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和进行气体交换都有重要作用。

消化系统简单,包括口、咽、食道和肠。口位于口吸盘中央,咽肌肉质,食道短,肠分为两条盲支,沿身体两侧直达体后端。由于咽肌的舒缩使华枝睾吸虫可以食取宿主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胆管内分泌物,以细胞外消化为主。另外吸虫还可以通过体表吸收环境中已消化好的营养物质。

华枝睾吸虫没有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由于寄主消化道内几乎无游离氧存在,因此行厌氧呼吸,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能量。

华枝睾吸虫具有原肾管系统,在身体的两侧具分支的排泄管,其分支的末端止于焰细胞,排泄管经左、右收集管将多余水分及其携带的代谢废物汇合到体后端略呈S形的排泄囊中,最后由体末端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华枝睾吸虫为梯形神经系统,但不发达,咽旁有一对神经节(),其向体后发出6条纵行神经,它们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成阶梯状。感觉器官退化。

华枝睾吸虫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雄性生殖系统有一对发达的精巢,在体后1/3处前后排列。呈树枝状分支(虫体因此得名)。每个精巢的中部发出一输精小管,前后精巢的输精小管汇合为一条输精管,向前扩大形成储精囊,储精囊前行并开口于腹吸盘上方的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位于精巢有一个分叶状的卵巢,卵巢中部由一短的输卵管通到前面的卵模和子宫,子宫盘曲折叠,内充满大量卵子,迂回前行并开口于腹吸盘上方的雌性生殖孔。卵巢后有受精囊和劳氏管各一个,受精囊是储存精子的地方。

卵黄腺卵黄管卵黄囊 梅氏腺

            

卵巢输卵管卵模(成卵腔)→子宫生殖孔(腹吸盘上端)

↑↑

劳氏管受精囊

劳氏管的作用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排出多余的卵子。它们与输卵管相连。身体两侧肠支外缘有许多卵黄腺,通过左、右卵黄管汇集身体中部两肠支外侧的卵黄腺分泌的卵黄物质经卵黄总管排入成卵腔,后端输卵管与卵黄总管相通连,三个管道汇合处膨大为成卵腔(卵模),成卵腔上端与子宫相连。在成卵腔周围还有一簇单细胞腺体,称为梅氏腺,其分泌物有助于卵壳的形成。

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终末宿主第一中间寄主第二中间寄主

(人、猫、狗)(纹沼螺)(草鱼)

日本血吸虫

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人患血吸虫病,其中间宿主为钉螺,虫体感染形态为吸虫的尾蚴。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体细长柱状,口吸盘与腹吸盘几乎等大,腹吸盘略后于口吸盘且突出如杯状。雄体较短而宽,乳白色,体长10—20毫米,体宽0.5毫米,腹面具抱雌沟;雌体较细长,暗黑色,体长12—26毫米,体宽0.3毫米,性成熟的个体通常雌雄合抱(雌体镶于雄体的抱雌沟内)。消化道开口于口吸盘,无咽,食道后有两个左右分支的肠支,至体后约1/3处又汇合为一盲管。日本血吸虫的神经感官退化。雄性个体有精巢7个,在体前端排成单列,各通过一输出管向前汇合成一输精管,再向前膨大为储精囊,雄性生殖孔开口在腹吸盘之后。雌性个体卵巢一个,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输卵管自卵巢后端发出绕至前端与卵黄管汇合膨大为成卵腔,向前与一长的管状的子宫相连,其内充满卵,雌性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后方。卵黄腺位于身体后1/3肠的两侧,由卵黄管后连卵黄腺。虫卵椭圆状,淡黄色无盖,排出的虫卵已发育至毛蚴阶段。

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终末宿主中间寄主

(人或牲畜)(钉螺)

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雌、雄成虫抱合中在肠系膜静脉的小静脉中进行交配,产出的卵一部分随血流到达肝脏,一部分逆血流进入肠壁,经十几天的发育卵内的毛蚴成熟,能分泌溶组织酶穿过肠壁而进入肠腔,虫卵随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若虫卵落入水中,在13—28℃条件下毛蚴在水中孵出,周身被有纤毛,可自由游动,如遇到中间寄主钉螺时,即侵入钉螺体内行无性的幼体生殖,先形成母胞蚴,母胞蚴成熟后破裂,释放出许多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又行幼体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尾部末端呈叉状分支(与其它吸虫的尾蚴相区别)。一条毛蚴进入螺体后能增殖到数万条尾蚴。尾蚴是人体血吸虫病的感染期,它从螺体内逸出后密集于水面上游动,在水中其侵袭力可保持3(夏季)3天以上(秋冬季)。当尾蚴接触到人或牲畜的皮肤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其本身的机械伸缩作用侵入寄主皮肤,脱去尾部成为童虫。童虫侵入寄主的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液循环经右心而到肺,经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回左心,进而经大循环至全身各处,经过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可发育为成虫,以后回到肠系膜静脉定居。雌、雄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合抱,开始产卵。从尾蚴感染到发育为成虫一般需要30—40天左右,成虫以人体血液为食,日产卵量1000—3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0—20年。

血吸虫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虫卵造成的;虫卵主要集中在肝脏并沉积在肠壁上,可阻塞肝脏血管,卵内毛蚴分泌物透过卵壳刺激机体产生局部的组织炎症反应,蚴虫死亡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肝脾肿大、腹痛、乏力、消瘦等症状,晚期病人肝脾进一步肿大并硬化,以致出现腹水、腹部突出,呈典型的大肚子症状,可延续数年之久。晚期儿童患者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智力消退。晚期成年患者则出现生殖机能减退,严重者会死亡。

血吸虫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传染病,解放以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流行,也曾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3.绦虫纲(Cestoidea)

主要特征

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体由头节、颈部和许多片构成,有附着器官。体表无纤毛,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消失。体表的皮层的结构除与吸虫相似外,还形成了无数的微毛。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繁殖能力极强。无自由生活的幼虫阶段,多数只有一个中间寄主。

重要种类猪带绦虫(Taeniasolium)、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us)、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等。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