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08 21:45:51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

(轮机工程技术)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1、行业背景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是专门为海洋运输行业培养船舶机电设备技术管理人才的特殊专业。

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促进海运需求的增长,海运市场高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航运大国,据交通运输部发布《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拥有运输船舶17.69万艘,1.46亿载重吨,同比增长17%,海运船队1.02亿载重吨,仍保持世界第四的位置。海运业作为第三产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世界贸易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专业人才市场预测

多年来,航运技术人才的发展一直跟不上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专业技术人才全球性匮乏。同时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青年对航海职业失去了兴趣,纷纷在陆地上寻找工作,加速了船员的自然流失。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当前国际航运界高级海员缺口超过1万人,到2015年高级海员缺口将扩大到8.5万人。出于降低船舶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增加人才储备的考虑,西方国家各大航运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欠发达地区,国际船员人力资源的重心正逐渐从欧洲传统海洋国家、日本、北美向远东、印度次大陆和东欧转移。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的A类理事国,是经IMO第73届海上安全委员会会议通过,进入第一批“白名单”的国家。然而据国际船东协会BIMCO于2008年底统计的数据显示,国际上船员劳务外派的主要输出国有:菲律宾占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28.1%、俄罗斯(6.8%)、印度(5%)、东欧(16.6%),而人口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在国际船员劳务输出市场份额虽提升到第三位,但也仅占6.2%。由此可见,中国发展船员外派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无烟工业”美誉的船员国际劳务市场开发既是提倡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体现。

据国家海事局统计,我国现有本科航海院校12所,2010年航海类专业招生量为4475人;高职高专航海院校23所,2010年航海类专业招生量为12829人。英国MCKINSEY公司(英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2010年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15年全球高级船员需求量达67万人,普通船员需求达72万人,如果按目前的船员数量来计算,高级船员年增长率必须达到14%才能满足2015年的船员需求。按现有的招生规模,航海类专科及以上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增长的需求。今后,航海类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将持续存在,这也给我国的航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江苏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滨江临海,水网密布,拥有独特的水运资源,江苏境内有长达954公里的海岸线,内河航道24793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18.4%,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共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314个,有苏州港、南京港、南通港、镇江港、连云港港5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1.35亿吨,均为全国第一。这是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开发沿江、呼应浦东、东西联动、南北互补”加快黄金水道建设的港口发展战略重要建设成果。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要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以港口和航运建设,推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发挥合力优势,形成南北联动的发展态势。

2010年5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加快发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由此可见,加大江苏航运发展,已由原有的省级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为此《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

沿江开发、沿海开发、长三角经济圈整体规划发展有力推动了江苏航运业的飞速发展。同时江苏船员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船东争相聘用江苏籍船员。可以预见,对江苏船员而言,供需倒挂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航运强省,教育先行。江苏海洋经济的二次蓬勃发展必将带动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作为培养国际通用航海类专门人才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也能为江苏及区域经济大发展,提供多方位的专业服务。

4、专业建设的国际机遇

《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78公约)是国际上指导船员培训的重要公约依据。为了适应航运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在2010年6月21日于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外交级会议上对STCW78公约其附属规则进行修改并获得通过(以下简称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新修正案将于2012年1月1日开始生效。中国国家海事局关于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履约配套法规和文件正在征集意见中。新的公约和法规,对航海类专业培训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促进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既是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艰巨的挑战。

(二)专业现状与建设基础

1、悠久的专业历史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前身为船舶轮机管理专业,成立于1951年,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专业。2003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名称规范,该专业定名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并于同年正式招收高中三年制专科学生。该专业目前在校生数2002人,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年均招生700人,招生规模在全国同类航海院校处于领先位置,招生形势持续多年火爆,专业新生录取率和报到率平均为100%和95%,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招生分数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深受航运企业欢迎,连年供不应求。

2、现有专业建设基础及成果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系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不少省部级专业建设成果(见表1),为今后进一步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表1 专业现有建设成果一览表(近5年)

(1)“国际化123”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经过多年的建设,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形成“一个紧扣、二个结合、三个融通”特色和创新。一个紧扣指:本专业培养模式的创建是紧扣具有国际化的轮机专业技术人才标准;二个结合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STCW78/95》公约功能模块相结合,学生的考核标准和方法与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相结合;三个融通指:专业的设置与远洋船员岗位群相融通,专业主干课程与岗位适任证书的获取标准相融通,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融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国际标准,取得的证书国际通用,充分显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色。

图1 “国际化123”人才培养模式

(2)“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现场教学和模拟教学为辅、课证通融”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海事局船员适任考试科目一一对应,把海事局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引入学生考核评鉴,考核通过后,每个学生可获取6本国际通用的专业技能证书(熟悉与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与救助艇、高级消防、精通急救、750KW及以上值班机工、甲类船舶3000KW及以上三管轮)。

在教学内容上,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推行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目前建设的成果有:一门国家交指委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正式出版的专业教材21本,其中包括两门省级精品教材建设和两本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内部发行教材或教辅材料37本。

(3)优秀的双师队伍状况全国领先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目前具有校内专任教师48位,其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分别占教师总数的33.3%和50%。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占75%。其中持有远洋甲类一等轮机长适任证书人数有10名之多,轮机员26名,在全国同类航海类院校中位居第一。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提高实习教学水平,聘请了22位航运企业生产一线的资深轮机长作为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或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

(4)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训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多年的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建成了一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拥有国内技术领先以轮机模拟器为核心的轮机仿真中心,拥有国内唯一一艘固定在码头的大型万吨级全真综合实习船——“育睿”轮,实训体系体现了“虚、实”结合。还与航运企业联合建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从硬件上保证了“真实个体设备”、“模拟设备”和“综合实训船舶”的三位紧扣的“立体化”特色。实践教学中,设计了“从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实船适岗综合训练”的“三步教学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次分明。

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获得了行业主管机关的认可。本专业实训基地被上海海事局和江苏海事局评定为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点,不仅满足院内轮机专业学生的实训和评估任务,还承担了大量社会高级船员和普通船员全系列职业技能评估任务,年均评估超过2000人次。

(5)专业知名度和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升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享有盛誉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特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三好"(工作态度好、专业技能好、英语交流好)特色,在航运界广受好评。特别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四六级证书获取率及过硬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已成为专业特色新标志,符合岗位群的国际化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历年初次签约率(毕业前8个月)都达90%以上。

此外,本专业社会培训工作收益明显,平均每年为企业进行各种海船船员培训近千人次,年培训收入达400多万元。利用多年形成的行业声誉,本专业教师积极为国家和江苏海事局、航海学会、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交通机电专业委员会等机构服务,为制定行业标准、审编船员适任考试试题库等提供专业支持。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任职等形式,既锻炼了师资队伍,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零距离的技术服务,校企合作互利双赢。

二、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江苏,面向世界,根据市场需求,紧跟航运市场和航海科技的发展动态, 专业与产业对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履行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为契机,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产业支撑和典型行业特色的国内一流品牌专业,为国家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提供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符合《STCW78公约2010马尼拉修正案》标准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技术能力、良好专业英语使用能力和良好职业拓展能力,能胜任国际、国内航运企业现代化船舶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轮机工程技术人员(简称四好轮机员)。

(三)教学质量目标

以探索和创新“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探索校、企、政多方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响应国家提出的“航海强国”和江苏省“两个率先”的建设目标,培养出符合国际高级船员规范的新型高端轮机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达到“四好”标准(职业素质好、专业技能好、英语交流好、拓展能力好),学生就业率达98%,学生就业后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

通过“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多证书”(学生毕业可获得6本国际认可的专业证书)和“分段式”(校企分能力段交替组织教学)培养制度,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比例,学生“双证书”率达到100%,企业承担专业教学比例达30%以上,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学生职业适应和拓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四)主要监测指标

通过两年建设:

1、在原“国际化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具有“四融四段”特色的点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称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满足企业需要,胜任现代化船舶机电设备维护、修理及管理的“四好轮机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2、构建基于船舶轮机管理模块的“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要求,对轮机专业五门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两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试点;校企共建具有企业个性色彩的“专业选修课程库”。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三层梯队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双师比达85%,其中85%具有船舶适岗任职经验,10%培养成双语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推进教授工程,二年内培养或引进教授2名,其中一名具有轮机长任职资历。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兼职教师数达40人以上,承担教学比例达35%。

4、“四轮驱动、五层递进”的立体化实训体系理论构想基本实现,虚实(虚——模拟器,实——设备实务个体)相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硬件设备建设方案目标完成。加大轮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内有机舱,船上设课堂”的有机结合。

5、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和教育服务能力,探索船员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于行业和江苏地方经济,年培训量2000人次以上,年均培训收入达500万元,为其它院校培训师资20人次。

6、依托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改造教学方法,加快信息技术应用,轮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两年内完成三门核心课程电子教材、题库、课程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动力设备拆装”实训课程全部24个模块的的3D工作流程。

7、保证教学质量,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双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政企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初步建成并开始实施。

三、实施方案

(一)建设思路

为了响应国家“从海洋大国加快走向海洋强国”的海洋战略转型,服务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海洋经”,“重点发展远洋运输、远洋渔业和海洋工程机械”等专业的宏伟蓝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高端轮机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本专业建设将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以“立体化”的实训体系和“校、政、企”多方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建设,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引导”、“校、企、学三主体共赢”的人才共育机制。

利用STCW78公约2010马拉修正案实施的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转变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和船员终身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系统培养。

通过搭建三个校企合作平台(师资培训平台、技术服务转化平台和校企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推进校企“师资培训、技术转化和共同育人”三对接,校企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理实通融的专业教师三层梯队(双师、双证、双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产业支撑作用。

(二)建设步骤与内容

1、创新和实施“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对接

(1)建设目标

深化“国际化123”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履行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为契机,以校企“双主体”共同建设、共同运行的新机制探索为载体,以“四好”轮机员培养目标为立足点,全面推进“点单式4+4”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和实施,使企业真正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努力创建“政府引导”下的“校、企、学”三主体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进工学结合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深化“立体化”实训体系改革,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培训项目和内容设定,突出系统教育理念,推进船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2)建设内容

企业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实行校企“订单式”培养方案。然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一性和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具有较大的矛盾,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往往只参与前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此后教学主体交予学校,教学结束后,企业“照单全收”,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企业订单需求很难保证。而且订单培养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初期,由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的人才培养“契约”。但学生进校之初,对职业的理解和就业的定位没有成型,学生就业的主体意愿还不够明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兴趣的变化,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但按订单要求,必须履约,学生就业自主权难以体现,传统的订单忽略了学生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word/media/image3.gif.点单式

“点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是针对传统“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结合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远洋高级船员的职业定位和行业特点,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专业通用能力培养计划”和“企业订单培养计划”两部分(以下简称两计划)。“专业通用能力培养计划”以学生高端技能型通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定位在操作级船员适任能力,STCW公约和海事局船员二三管轮适任考试大纲为指引,学校为教学主体,所有课程学生必修。“企业订单培养计划”以学生拓展能力(晋升管理级船员及继续本科教育能力)和企业特殊人才要求为培训点,分企业或人才类型制定多个教学计划(单),制定计划的企业为该计划教学主体,学生通过“点单”(企业订单培养计划)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计划学习,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专业通用能力培养计划”和“企业订单培养计划”两计划互相包容,互为补充,利用多学期分段组织的教学模式,使企业多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共同育人。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核心课程和海事局甲类二三管轮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项目一一对应,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标准对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海事局通过培训资格和标准制定与评审、教学计划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以及组织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发证,全程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真正实现在“政府引导”下的“校、企、学”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2 政府引导下的“校、企、学”三方共赢

word/media/image5.gif.四段和四融(4+4)

为了提高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比例,深化工学结合,按能力递进培养原则,把学生专业培养分成“公共素质和能力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点单式个性拓展培养”和“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四个能力段(简称四段)分学期、多段式组织实施。其中“公共能力培养”段由学校组织和实施,“点单式个性拓展培养”段由企业负责教学,学校协助组织。而“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则由学校和企业按工学交替原则,依据“校(理实一体化专业技能学习)——船(初级顶岗实习)——校(校内模拟器实训)——船(顶岗实习)顺序分段进行,形成“三明治”式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符合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认知规律,实现和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相对接(参见图3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学校和企业对“专业通用能力培养计划”和“企业订单培养计划”的分学期、多段式教学实施和组织,学生的“点单”自主学习,新型的“点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将具有如下“四融”特点

船校融合:校中有机舱(自动化机舱),船上(航行教学实习船)设课堂,仿真与全真融合,校船“三明治”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相对接;

校企融合: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海事局行业引领和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校企深度融合,激发校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双主体作用。共建航行实习船等,实现工学结合、两轮顶岗;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融通,学生顶岗实习即预就业,由企业完成学生的实岗综合训练。

点面融合:点(个性拓展)与面(全面履约)融合,素质教育、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课证融合: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海事局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科目相融合,海员技能训练与船员专项培训证书相融合,学生毕业可获取6门国际通用的专业技能证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2、构建基于“四共四合型”的双主体对等共赢校企合作机制

3、

(1)建设目标

探索建设具有“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双主体对等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2)建设内容或步骤:

word/media/image3.gif.构建“双主体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结合“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契机,在原有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以校企共建为载体,优先选择2-3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多元化航运企业,开展“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试点,探索企业承担的学生个性拓展能力培养、初次订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规范,让企业真正参与并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来,使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和需求,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细化和规范“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章程,并进行新一届聘选。组织召开由“校、政、企和行业”四方专家共同组成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对“专业通用教学计划”和校企共建的“专业选修课程库”(详见内容3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之word/media/image6.gif)进行研究和评审,以”两计划“的形式,使企业的教学主体地位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互利双赢”的人才共育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word/media/image5.gif.通过“立体化”实训体系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建设

“点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提高了企业参与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比例,企业通过承担学生初始航行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双轮”实船实习,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然而,船舶是个全球流动的企业经营主体,船舶航期和停靠港口的不确定性对教学组织是个巨大的挑战。学生上船后,船舶船员毕竟非专业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都比较缺乏,如何能即保证企业经营和教学组织有机吻合,又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科学、有效的校企学生“两轮”实习联动机制是不可少的,它也是“立体化”实训体系建设中软件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

“立体化”实训体系建设中软件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见“立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word/media/image7.gif.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推进校企合作硬件平台建设

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重点,搭建三个互利双赢、校企联动服务平台(师资培养平台、技术服务转化平台、校企信息双向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规范和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搭建一个校企信息交流机制,以此作为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突破口和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教师提高科研层次建设,提倡教师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实现教师科技转化率、科技专利数、科技服务收益有较大的突破。

A.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共享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开发校企网络信息交流共享系统,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保障校企信息交流通畅、及时,为教师的“四技”服务提供保障;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技术难题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校的技术优势和最新研究成果也能及时反馈到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B.校企合作建立“船舶机电设备咨询服务中心”

校企合作建立“船舶机电设备咨询服务中心”,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以中心为载体,整合“轮机工程技术专家库”,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以自动化机舱、仿真中心(轮机模拟器)等生产性实习基地为平台,为航运企业或船厂提供产品开发、性能检测、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服务。

C.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平台——“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

具体内容见5师资建设内容之第word/media/image8.gif项。

4、开发和深化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服务功能,推进船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5、

(1)建设目标

(2)

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推进中高职教育的“十个衔接”建设,构建船员专项培训、适任培训、学历培训、特殊培训、企业定制培训和五年一次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全方位、系统化的船员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职教前教育和职教后教育有限衔接,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专业的教育服务功能。

船员终身教育体系见图3。

图3 船员终身教育体系图

(3)建设内容或步骤

(4)

(5)word/media/image10.gif.拓展培训项目,扩大专业社会和经济服务能力

为了达到船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本专业将在原已开展的船员适任证书和专项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机舱资源管理培训、化学品船安全操作培训、内河船员岗位适任培训等新培训项目,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经过2年的建设,本专业年培训达2000人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均培训收益达500万元。其中为江苏地区航运企业培训和服务的比例不低于60%。

表2 船员终身教育培训项目一览表

word/media/image6.gif.明晰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体制上实现了船员职业前教育、船员中等职业教育、船员高职教育、船员本科教育以及船员非学历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条件上的延续和对接。

首先根据行业的岗位职能分工,把高职培养能力目标定位为操作级船员适任能力,是对中职教育(定位为支持级适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单式能力的拓展训练,扩展了学生的人才成长路径,让学生根据自能特长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船员职务晋升或继续对接本科教育(详见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再者,改革招生形式,次启动2+3培养模式(中职2年基础,高职3年专),吸纳优秀中职学生到我院就读。优化原2+3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探索学分和技能考核互通互认体制,实现中高职教育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第三推行教育服务为中职学校提供教师培训。依托我院先进的实训基地轮机仿真中心和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为平台,积极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拓展教育服务内涵。通过两年的建设,和1个院校建立合作交流或对口支援关系,为相关院校培训师资达20人次以上。

6、深化改革课程体系,转变培养方式

7、

(1)建设目标

结合国家海事局为履行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而最新修订的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要求,与海运企业深度合作,围绕轮机技术管理核心技能,以船舶轮机设备管理、使用、养护、修理等真实任务为载体,构建基于项目导向的“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重点建设新考纲设定的5门核心课程,通过开展课程标准制定、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课件制作、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通过2年建设,在原基础上至少建成一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1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2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建设内容或步骤

word/media/image10.gif.开发“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即将于2012年生效的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对船舶轮机工程功能模块进行了部分修订。国家海事局针对新公约要求,正在修订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为了使课程体系和国际公约、国内法规零距离接轨,结合“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联合,以实际岗位职能模块为载体,结合中高职课程体系对接,解构和重构教学内容,参照我国新修订的海船船员适任标准,构建基于“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首先按“公共基本素质和能力→支持级船员适任能力→操作级船员适任能力→个性发展和晋升管理级船员的拓展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之“能力渐进”原则,把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素质能力课程模块、教学做一体的职业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含:海员专项训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单项模拟仿真训练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模块(轮机模拟器训练、轮机自动化机舱训练)、船舶顶岗实习课程模块(岗位认识实习、教学实习船初级顶岗实习、企业营运船舶高级船员顶岗实习)、个性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五大课程模块。通过“虚(模拟仿真训练)实(实船综合训练)结合”的船员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知能模块的课程教学,理实交替组织、阶段培养,实现交互分段式的学习模式。

结合STCW公约海船船员四大职能模块,参照我国新修订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把“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职业知能课程模块”分解为4门船员专项技能课程+5门核心课程+6项实训评估课程,每门课程完全和国家海事局船员适任考试科目相对应,学生经过海事局考试可获得6本船员专业技能和岗位适任证书,实现“课证通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 船员专业技能和岗位适任证书课证通融情况一览表

课程体系建设如图4所示。

4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word/media/image6.gif.校企共建具有个性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库”

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就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强化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并根据企业的不同文化和技术需求,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校企共建“专业选修课程库”(包括课程目录、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教师等),通过“点单式”的灵活组合,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能力拓展需要。

4 专业选修课程库课程分类

word/media/image8.gif.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船员适任知识模块进行了部分修订。根据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试科目和大纲履约修订征求意见稿”精神,把轮机工程类船员适任考试课程由原来的七门,重新整合、更新、新增内容,并调整为五门。本专业将密切跟踪IMO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变化,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重点建设新5门核心课程,带动其它相关课程的建设;吸收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紧贴轮机工程技术前沿,融入大量真实的轮机技术实例、职业规范和程序,与江苏远洋运输公司、中外运长航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海运企业合作开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情景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并通过5门核心课程建设示范作用,带动至少一门相关课程的建设,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并编写教材。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试点,编写1-2门“双语”教材。利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全方位的推进课程改革。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见表4。

5 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任务表

word/media/image12.gif.“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突出并实施“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合作开发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依据新的船员适任评估规范制定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操作规范;拍摄轮机专业评估课程教学录像,建设实操评估项目3D互动式教学和评估系统,探索虚拟实训室和基于多任务的虚拟现实轮机专业技能实训评估系统的研发。此举将填补全国航海类本科、高职院校在该领域的空白,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参考模板。

6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word/media/image13.gif.“多元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轮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依托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成果,整合轮机专业教学资源,建立集课程建设、题库建设、教学素材建设、信息发布、在线学习、师生互动、资料搜索等功能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并充实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学习环境,创建形成开放式的船员终身教育平台。本项资金预算(含实践教学资源建设)30万元整。

轮机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建设:

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分八大类: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

二是网络课程建设。它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集成,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辅导、作业布置等功能,为社会在职船员和在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遵循“边建设、边应用”原则,不断完善。2年内主要完成建设目标如下:

初步建成《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3门网络课程系统,启动《轮机英语》、《船舶电气与自动化》2门网络课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内容,动力设备拆装素材制作完成率达80%以上。

5、推进“三层”梯队建设,建设专兼协调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

(1)建设目标

通过推进“轮机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教授工程”、“兼职教师人才库”和“专业带头人”等建设,利用“外引内培”的双轨机制,按双师(既是师傅、又是教师)、双证(既有教师证,又有船员适任证)、双语(胜任双语教学)三层梯队的建设目标,打造优质专业教学团队。通过2年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比例达85%。双师中具有双证教师比例达85%,具有双语教学能力教师比例达10%。兼职教师担任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35%。

5 “三层梯队”双师型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或步骤

word/media/image3.gif.培养在行业内具有知名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以现有专业带头人为基础,并从现有教师中选取1-2名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培养前途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第二梯队专业带头人培养;从企业聘任1名高级轮机长为兼职带头人,建立“校企互补、梯队合理”的专业带头人组合;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带头人申报教授职称,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学术水平;鼓励和安排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督促专业带头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年内带领青年教师完成1项课题;带领本专业(专业群)教师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在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行业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航运企业技术专家或顾问。

word/media/image6.gif.推进“教授工程”项目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内培外引”,大力推进“教授工程”建设,努力培养教授轮机长型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通过个人申报、部门推荐、学校审批等程序,择优选派并重点扶持一批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优秀骨干人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一批具有实力晋升教授的副教授赴名牌高校访学或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从国内知名大学引进或聘任1-2名专业教授,创建“轮机工程专家库”。积极鼓励和扶持专家库教师主动争取纵向和横向课题研发,担任企业技术专家或顾问。积极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制定骨干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制度,副高以上的骨干教师2年内每人主持或主要参与(排名不大于3)一项专业建设或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三年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高中初职称比例为4:4:2,其中具有教授职称人数达2人以上。

word/media/image8.gif.“三层梯队”双师型优质教师团队建设

A.第一层双师型教师培养

鼓励非轮机专业背景的教师(含管理人员)参加船员专项培训,适当安排到企业或船舶上见习,提高非轮机专业背景教师的专业认识和实践能力;非轮机专业背景教师每5年一次轮流安排到航运企业挂职锻炼或实习;从企业生产一线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良好专业理论水平的技术骨干型轮机长或大管轮到校任教。

B.第二层双证教师培养

联合2-3家有典型船舶类型和管理模式的航运企业,仿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形式建立“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校企合作培养专任教师,有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安排专任教师到国际远洋船舶或机务管理部门顶岗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全国船员适任证书、船员知识更新培训和考试,晋升或保持船员适任证书的有效性。

C.第三层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通过组织编写“双语(或全英语)教材”、安排“双语(或全英语)教学”试点班授课、参加英语能力培训、国外进修等形式,逐步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比例,着力培养轮机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为今后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打下基础。

word/media/image12.gif.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师除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外,还需具有规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兼职教师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由于国际远洋运输的特殊性,船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难以长期固定在岸工作,从企业一线聘请专职船员充当兼职教师有一定难度。为此,根据行业特点,大胆进行兼职教师建设和改革,联合南京及附近航运企业,多渠道建立并完善“兼职教师库”,有计划、适时地对入库的人员进行师资培训。根据船员的公休安排,实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按计划轮替式组织兼职教师来校任教或在船完成学生两轮顶岗实习教学,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高教学质量。

6、深化“四轮驱动、五层递进”的“立体化”实训体系,强化实践育人

(1)建设目标

建设“校内有机舱、船上设课堂,实训课程与船舶工作环境无缝对接”的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现有实训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改建、更新等手段,建立四轮驱动(院级共享性实习平台、专业实训中心、生产性实习船、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硬件平台。改革原“三段式教学法”为“海员专项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单项模拟仿真训练、校内生产实训、实船适岗训练”五层递进的实训模式,软硬结合,全面深化“立体化”实训体系建设。

6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立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建设内容或步骤

word/media/image3.gif.硬件建设

参照新的海船船员适任评估标准,完成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的改造;扩展并完善轮机自动控制实训中心和轮机仿真中心的功能;规范和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A.“校中厂”轮机自动化机舱建设

校内新建由大型船舶柴油机等机电设备和集中控制系统组成的能真正体现船舶机舱真实环境的自动化机舱,将真实的航运企业船舶机舱搬到学校,建设“校中机舱”,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目前能源紧缺,提倡绿色环保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下,如何节能减排、减少船舶对海洋及大气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和国内研究和关注的首要课题。本次自动化机舱建设重点为船舶系统及其检测、测试系统构建,为企业提供船舶防污染、船舶节能减排、性能测试等技术服务,同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科研开发服务,完善船员“终身教育”系统平台,全力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自动化机舱建设的主要设备配置方案见表7

7 自动化机舱建设计划表

B.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改造

对照新的海船船员二、三管轮适任评估标准要求,对基地现有的设备重新规划、更新、改造和添置,使改造后的基地不但能满足操作级船员适任培训和评估需要,还能满足管理级船员适任培训和评估要求。利用硬件改造契机,结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的场地改造,车间里建教室,教室外布工位。改造中,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为企业提供专项培训、技术服务和冠名等形式,吸引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提升基地的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职业鉴定)能力。

8 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改造计划表

C.扩展并完善轮机自动控制实训中心和轮机仿真中心的功能

按原轮机自动控制实训中心建设计划,落实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对轮机模拟器进行维护和升级,全面提升轮机模拟器功能。购置电脑和大屏幕液晶触摸显示器,加大3D轮机模拟器的硬件建设,预计资金5万元整。

D.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联合企业,按海事局新船员适任标准,重新修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更能适应企业需求,通过26周的高级船员顶岗实习,使学生能达到操作级船员适任标准。健全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校企联动机制,保障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在二年建设期内,至少再建设30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应用技能,预计资金3万元整。

word/media/image6.gif.软件建设

A.“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参见4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之第word/media/image12.gif项,以及5师资队伍建设之第word/media/image12.gif项。

B.深化“五层递进式”实训教学改革

“五层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是“三段教学法”的深化改良,它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把原“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训练-实船适岗综合训练”的三段阶梯,进一步扩展细化为“海员专项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单项模拟仿真训练、校内生产实训、实船适岗训练”五个层次,根据人才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理实交替、校-船交替,递进式学习。“五层递进式”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真正从理论教学体系的依附中摆脱出来,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实现手段。在2年建设期内,进一步细化“五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适任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7 “五层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

7、“1+2+3+N”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目标

(1)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1”一个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在学院《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DNV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DNV:世界著名船级社——挪威船级社)“2”两个质量体系的框架下,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评教“3”三层互评系统,建立“校企共同育人的”“N”多家企业监督机制。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

(2)建设内容或步骤

word/media/image3.gif.确保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我院1999年就建立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并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以保证船员教育培训过程具有可控性、培训质量具备可追溯性。为了进一步强化船员职业技能培训,我院在2008年还建立挪威船级社(DNV)认证的《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和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学院每年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并根据需要对质量体系进行修订。此外,国家海事局和挪威DNV船级社还定期对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和连续性进行中间审核、换证审核,动态监督体系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双质量管理体系的闭环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word/media/image6.gif.引入社会考核,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核心课程全部引入社会考核,实行“校内、社会双考核机制”,学生自愿选择,成绩互认。改革校内考核形式,建设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电子题库,实行教考分离,电子阅卷。强化实操能力的评估,将海事局考试评估成绩作为对学生社会评价依据之一。

word/media/image8.gif.建立“校企共同育人”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利用“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共同育人”的体制改革,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企业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制度化、常态化。继续执行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优化毕业生发展轨迹持续追踪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反馈通畅及时,以之促进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改革举措(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解决办法)

为了响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从”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本次专业建设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如下:

(一)探索一个机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校政企合作育人机制

主要通过完成以下三项任务的建设,探索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校政企合作育人新机制。

1、探索并实施企业参与共建的“点单式4+4”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满足公约要求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3、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二)创新一个模式:工学结合的交互式分段学习模式

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解为五大模块:公共素质能力课程模块、教学做一体的职业基本技能课程模块、校内生产实训课程模块、船舶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个性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各课程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按工学结合原则分“校(校内学习和实训)、船(船舶生产实训)交替组织实施,实现交互分段式的学习模式,推进校企对接的同时,强化了实践育人。

(三)完善一个体系:四轮驱动、五层递进的立体化实践训练体系

四轮(硬件建设):协同发展,同步建设“院级共享型实训平台、专业实训中心、生产性实习船、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四大实训平台;

五层(软件建设):根据人才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理实交替,把船员实操技能训练分“海员专项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单项模拟仿真训练、校内生产实训、实船适岗训练”五个层次,建立递进式实训模式。

(四)搭建三个平台:互利双赢、校企联动的服务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师资培养平台)、船舶机电设备咨询服务中心(技术服务转化平台)、校企网络信息交流共享系统(信息双向共享平台),组成互利双赢、校企联动的服务平台,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和科研水平,促进企业技术攻关和应用,形成全新的校企合作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是专业建设方案能否贴近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为切实加强对“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实施,学院成立了由江苏海事局和院领导任名誉组长,轮机工程系主任和企业专家任组长,大量海事主管部门和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从组织和人员上保障专业建设方案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使项目建设和专业发展更能贴近行业需求,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形成学校牵头、政府督导、企业共同参与的良性建设机制,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

1、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

名誉组长:

邵士林:(江苏海事局党委书记)

金南冬:(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组长:胡明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主任,轮机长 副教授)

彭永和(中外运长航集团南京油运公司 副总经理 总轮机长)

项目组成员:

校内:潘汝良、王涛、孙长飞、刘万鹤、陈立军、王宏明、周卫杰、惠节、丁宏、周国华、査辅江、安翔、王金祥、黄云头、赵春生、汤明

企业:陈 豪(江苏海事局 轮机长 高级工程师)

李学群(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何小华(中外运长航集团南京油运公司 副总经理)

奚海洋(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机务处长 轮机长)

2、主要合作单位

中外运长航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国际海员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省兴联海运有限公司

江苏华海航运集团

南京长江油运公司

南京中辉海事服务有限公司

各重点子项目均成立了由教学部门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项目工作组,负责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

(二)政策和制度保障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职业教育规划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把进一步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切实发展职业教育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为高职院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承诺,将按照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大力支持“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重点建设,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承担起省级统筹管理的责任,落实相关配套措施,规范资金使用程序,积极协助该专业完成项目建设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会将该项目所有专业纳入江苏“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总体建设规划,给予专项投入支持。

今年中旬,我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点”,轮机工程技术被列为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为此,学院制定了大量如《项目绩效考核办法》、《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招标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保障制度。学院承诺,将把“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纳入“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中同步协调建设,并利用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构建确保本项目顺利实施的制度体系。

(三)经费保障

目前学院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已完成,学院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现在负债率控制在36%以内,在银行有较好的单位信誉,目前多家银行仍保留对学院的信誉贷款额度,随时可以使用。不会将专项资金用于偿还贷款、支付利息、捐赠赞助、对外投资、抵偿罚款等与专业建设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目前,学院财务状况运行良好,能够根据项目进度,确保自筹资金足额按时到位。

江苏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并已承诺给予“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重点建设项目以大力支持。学院将积极申请省教育厅、财政厅的资金支持。

同时,学院根据建设内容和年度建设重点,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经费的扶持政策,保证每年的创建任务都有相应的配套经费,确保扶持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建设期内学院通过自筹、企业投入、上级其它渠道投入等形式筹措建设经费。学院还将按《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的账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和审批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

(四)运行保障(质量控制措施)

1、建设项目实行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建设目标按项目进行分工细化到具体责任人,健全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人负责制,全程负责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从制度上确保项目实施不受人员调动等外界因素影响,保证项目建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每个分项目都需具体明确建设进度和分阶段实施目标,学院组织成立由院教务、财务、审计、人事等以及企业和海事主管部门的专家组成的“重点专业建设督查组”,负责项目的进度检查、中期督查、结束验收和绩效考核工作,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及时报项目组研究并协调解决,利用闭环控制,及时、有效的促进建设质量的不断改进。

3、加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明确资金使用程序,坚持“专款专户专用”原则,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项目招投标和设备购置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4、强化学院职能管理部门的效能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以转变职能、规范服务为核心,建立起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管理机制,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保驾护航。

5、为鼓励和调动教师参与重点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对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将安排一定资金予以奖励,并通过持续改进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6、严格执行中国海事局认证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的《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双质量管理体系的闭环、动态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每年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并根据需要对质量体系进行修订。此外,国家海事局和挪威DNV船级社专家还要定期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中间审核,以及5年一次的换证审核,动态监督体系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六、建设进度与预期成果

(一).建设进度

1、2011年:项目立项,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1)以项目组为依托,组织专家、学者对建设方案进行深入论证,讨论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方案,制定建设任务细化方案,并分解落实到人;

(2)制定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3)建设方案协调通报校内、外相关职能部门,整合校内、外人财物各方面资源共同投入到专业建设工作;

(4)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重点专业建设督查组”,从组织和人员保障上做好项目的启动前准备工作;

(5)专业建设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五大分项启动专业建设。

2、2012年:齐抓共管,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3、2013年:收获成果,顺利完成项目验收

(二)预期绩效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前人力资源普遍紧张的航运企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成为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专业。

1、校企合作模式有所突破,校政企共同育人机制特色引领作用鲜明

依据STCW78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和我国新修订的海船船员考试、评估、发证规则,针对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探索形成了兼具“稳定性”、“拓展性”的新型“点单式4+4”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初步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政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组织,海事局考核把关,确保教学培训质量,学生点单学习,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和实际适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参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竞争能力得到加强。

2、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系统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建设,形成了基于船舶轮机管理模块的“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通过3门核心课程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或“基于情景模拟”和“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探索,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课程教学方案,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加海事局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通过率将达85%以上。在全国同类型航海院校中名列前茅。

3、优质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初具规模,三层梯队结构合理

通过2年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双师、双证、双语三层梯队的专业教学团队。教授轮机长型教师成为团队的领军人物,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课时数达30%以上。85%以上教师取得海船船员适任证书,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有关师资配备的要求,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4、国内领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完备,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加强

通过2年的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完成具有先进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共享性轮机自动化机舱建设。建成的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等实训平台,为轮机新技术应用、自动化船舶的技术保障、船舶设备测试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辐射到其他航海类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在相关高职院校中起到骨干带动作用。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起利益相关、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创新机制,为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加强。

5、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专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本专业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培训、科研开发服务的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转化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高。通过联合企业建立“船员基地”,带动苏北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国际国内,特别是江苏本地航运企业输送更多优质的高素质技能型轮机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缓解远洋运输业高级轮机员短缺状况。


七、建设经费预算表

13 请在“来源”后明确写出具体单位名称

附件1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设备购置计划清单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