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04-15 05:49:33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7

李仕才

一、古诗词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点题之笔。词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点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CD [C项“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应是表达伤春凄冷之情。D项“比喻”手法错,应是拟人。]

2.①以乐景衬哀情。本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

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二、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

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贞麟力白其诬。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坐月及为首者。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

康熙九年,授直隶盐山知县。地瘠而多,立法牌甲互相救护。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盗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悉与豁除,不期年,流民复业数百家。十二年,旱,谓父老曰:勘灾者至,所需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及秋征,吏仍以旧额进。贞麟曰: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立令除之。又永革杂派陋例,民皆感其惠。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 )

A.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B.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C.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D.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解析] 正确的标点为: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D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者都叫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B优人指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或称戏曲演员。文中的朱虎山就曾为优人。

C株连指古代因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的一种刑法,文中的吴月案被株连的有千余人。

D”“”“”“在古代都表示破坏国家正常秩序,而侧重于表示抢劫。

[解析] 侧重于指盗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C )

A.黄贞麟疾恶如仇。在任安徽凤阳推官时,严惩了为非作歹的讼师,使州郡风气纯正。后来又惩治了诬陷他人的土猾范之谏。

B.黄贞麟善于断案。在吴月一案中,捕快因索要钱财不得而诬陷百姓为吴月同党,黄贞麟查得实情,惩治了捕快,释放了被诬陷的人。

C.黄贞麟爱护百姓。任直隶盐山知县时,因发生旱灾而下令免除部分赋税,又永远革除不合理的摊派,并请求减免山西闻喜邑的徭役。

D.黄贞麟处理政事有方。盐山多盗贼,黄贞麟就制定牌甲互相救护制度,一旦有警报,全村人就半守半援,使偷盗现象一天天减少。

[解析] 请求减免山西闻喜邑的徭役发生在黄贞麟任户部山西司主事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5)

译文:__黄贞麟认为他们拖欠赋税都没有审验查实,不忍心让他们死在狱中,就让他们全部回家。__

(2)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5)

译文:__百姓向上交税容易,官府返回给百姓就难了。等到批准免除的数额定下来再退还赋税,这一来一回之间,百姓一定会受损失。__

[解析] (1)“逋”“验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2)“输”“”“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译文]  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十八年,被授予安徽凤阳推官,严厉惩罚为非作歹的讼师,州郡风气很正。遇上大旱,祈祷上天降雨没有灵验,黄贞麟说:难道是有旧冤未能申雪,冒犯了上天吗?于是就在坛下祈祷下雨,立刻判决诸多大案件,三天之后果然下了雨。江南拖欠赋税的案件发生,蒙城、怀远各地各自逮捕了士绅百姓百余人囚禁在狱中等待调查。监狱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人们只能站着。黄贞麟认为他们拖欠赋税都没有审验查实,不忍心让他们死在狱中,就让他们全部回家。等到审讯时,那些文吏有的胡乱给他们捏造姓名,有的误报姓名,黄贞麟查清后都原谅、释放了他们,得以保全的有五百多家。

河南优人朱虎山,游历就食于太和,头发长达数寸,当地狡猾的人范之谏和昝姓有矛盾,诬陷说昝姓家窝藏原明朝皇族朱虎山图谋不轨。事情被检举,江宁推官不敢审问,把案件委托给黄贞麟。黄贞麟极力申明这是诬告。等到到京师重新审查,审讯没有不同,于是黄贞麟就释放了昝姓,治了范之谏的罪。颍州百姓吴月用邪教迷惑民众,被株连的有千余人,黄贞麟查验实情为百姓愚昧无知,只判决吴月及为首的几个人犯罪。捕快向水姓人家索要钱财,没能得到,就指证水姓人家为吴月的同党,到新蔡追杀水姓人。乡人来救水姓人,也一并被诬为吴月的同党。抚镇发兵包围了乡人,逮捕了许多人押解到凤阳。黄贞麟查得实情,惩治了捕快,全部释放了新蔡乡人。他审理冤枉的案件救活人们大多像这样。不久因为其他事情被解除官职,后来又得以辩白。

康熙九年,被授予直隶盐山知县。当地土地贫瘠,盗贼很多,黄贞麟就制定牌甲互相救护制度。一旦有警报,全村人中一半在家坚守,一半出去帮助捉拿盗贼,偷盗现象一天天减少了。清查乡里劳役,逃亡的全部免服徭役,不满一年,逃亡的百姓回家以农为业的就有几百家。十二年,大旱,黄贞麟对百姓说:查看灾情的官员来了,所需要的只要求官府供应,不应耗费百姓一文钱。等到秋季征税时,官吏仍然按照原先的数额上报。黄贞麟说:百姓向上交税容易,官府返回给百姓就难了。等到批准免除的数额定下来再退还赋税,这一来一回之间,百姓一定会受损失。立刻下令免除部分赋税。又永远革除各种不合理的摊派,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的恩德。又被提升为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人丁徭役重,黄贞麟极力请求减免。担任京左、右翼仓的监督,因为被盗而失察被罢免职务,后来在家中去世。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这个,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中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天下之常道。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非良法,其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摘编自马作武《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C )

A.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

B.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过于崇信暴力,严而少恩,完全无视道德教化功能。

C.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

D.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

[解析] 偷换概念。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理解不当,原文第一段说: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D )

A.文章开篇提出引礼入法的问题,认为这是完成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

B.第二段阐明引礼入法是解决传统中国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问题的方案,并从国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阐明。

C.第三段援引唐律以,主张宽严适度,一些制度重人伦孝道亲情的例子,认为它有积极的义理成分。

D.文章最后指出,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

[解析] 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分析不当,原文说: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C )

A.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

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

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

D.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人法的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人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

[解析] 曲解原文内容。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理解不当。根据原文第三段及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主张一断于法;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配套k12学习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