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试论当时社会弊端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2-09-27 21:39:56

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试论当时社会弊端的关键

徐子理

(社会学院 历史(师范))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而王安石变法前的社会弊端是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所以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探究关系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作者从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出发,通过对造成当时社会背景原因的分析,提出自己对当时社会弊端的看法。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 社会背景 社会弊端 政治军事制度

AbstractWang Anshi reforms Chinese history was the last time the major reform of the profound, is alway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hot debate. And before Wang Anshi reforms social evil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Wang Anshi reforms, and to explore the malpractice of the then social rela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Wang Anshi reforms. The author Wang Anshi reforms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caused by the then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some time for social drawbacks view.

Key wordWang Anshi reforms social background social drawback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ystem

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是多方面的,造成这些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主要体现在“三冗”问题。

“冗官”就是政府工作人员过多。“‘冗官’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之中,又以宋为最。”宋朝的“冗官”现象非常严重。“祖宗时内外文武官员通一万三千余员……绍熙二年,京朝管四千一百五十九员,合四选凡三万三千一十六员,”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宋朝官员急剧增加的状况,开国时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一万三千多人,但到绍熙二年的时候,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约三万三千多人,增加了一倍多,“可谓官冗矣。”

宋朝官员的急剧增加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关。宋朝科举取士的数量较前朝大幅度增加,而且得官也比唐朝容易得多。“太宗雍熙二年、端拱元年,礼部放进士之后,虑有余才,至于再试再放……雍熙复试凡七百六人、端拱复试诸科,因此得官者至于七百。”在雍熙二年、端拱元年,发生了一次科举考试后,考虑到有才的人在上一次考试没发挥好而落选的情况,就两次考试两次放榜,所以雍熙二年、端拱元年共取士七百余人,这种前无古人的数目大得惊人。而且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不需经过身、言、书、判的严格复试就可受官,“释褐即授官”。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在招人的时候不遗余力的搜罗人才,而并未顾及官员人数的增加后的实际职位安置问题及巨额的官吏俸禄问题。由此产生的冗官问题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之外的其他入仕途径也是造成冗官的原因。尤其是恩荫制度,恩荫制度给有功有为之臣推荐官员的特权制度。宋朝恩荫之滥是历史上有名的。宗室子弟在襁褓中即可当官;高官不但可以荫庇子孙还可以荫庇其他亲属甚至门客,而且名目繁多,在官员卸任、皇帝寿辰、祭祀等情况下均有推荐官员的名额。大量的官员通过以恩荫制度为代表的非科举制的途径进入官员队伍,造成官多职少的局面。冗官现象由此形成。

所谓“冗兵”,顾名思义,就是兵多而不精,具体表现为军队数量过多而战斗力太差。宋太祖时全国军队不过三十七万余人,到真宗时达到140余万。“骑兵不能披甲上马,射出的箭在马前一二十步就落地”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失地赔款的情况一再发生,臭名昭著的“檀渊之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冗兵问题不是导致战败的唯一原因,但其作为重要原因是不可否认的。

招兵的制度是造成军队数量庞大的原因。宋朝未能像唐朝前中期那样实行府兵制,而是实行招募兵制,从社会上招收大量人员成为脱产的职业军人。宋朝统治者吸取隋唐五代时期割据状态的教训认识到武装力量的作用,重视军队的作用,所以大量征兵,宋朝不同时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反映了这一点。每遇荒年就招兵入伍以缓解饥荒状况作为救荒的手段。这样,宋朝军队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

训练体制不立,或者说存在没能坚持贯彻的结果是军队战斗力差的直接原因。由于宋朝统治者对武将严加防范,采用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还要受枢密院节制频繁的调防。一是不利于训练的持续,换个一个将领又有另一套训练方法或干脆不训练,“士兵们终日游手好闲或打闹于街市之间,以卖弄技巧和刺绣作画为业,衣服举止都不像军队的样子,站不成行,走不成列。”二是指挥不灵,将领不断调防所统的兵不断地换,将兵之间没有机会达成一种默契,不能形成将兵之间的紧密关系,一有战事就可能会想不认识,“打仗时官兵互相不能照应,号令不能相同,往往遇敌即溃”造成指挥的混乱。这种情况下的军队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

“自庆历以来,每年的财政都入不敷出”,庞大的军费开支、官吏的俸禄以及统治者的靡费和赏赐无度构成的“冗费”和每年给辽和西夏的银、绢造成财政的极端困难的状况。

宋代官员尤其是中级以上官员的俸禄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贯,禄米1200石,“春、冬服,各绫20匹,绢30匹,各绵百两”,单以360万文铜钱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2.4万亩的田赋收入。

庞大的军费开支也相当惊人。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名禁军每年需要五十千,一名厢军每年开支三十千”军队数量的激增自然也带来养兵费用的激增,宋仁宗时蔡襄算过一笔账,全部厢、禁军每年开支达4800余万,占宋朝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

统治阶级为维持其奢靡生活的挥霍和为炫耀尊贵地位的无数赏赐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宋仁宗荒淫无度,后宫数千人,整天沉溺于燕乐和女色之中,宫廷赏赐动以万计,皇室的开支更大了。”此外,还大兴土木,“建寺观,道场斋蘸,百司供费无数”

农民和士兵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

到庆历年间,农民和士兵其中影响较大的几次起义是王伦领导的士兵起义、京西张海和张邈山领导的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民起义和河北王则领导的起义。不但在数量上有增加的趋势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以湖南桂阳监瑶民起义为例。北宋政府实行盐专卖,但专卖的盐质量差、价格高,为了生计,瑶族人民往岭南贩盐,在官方立场上看这是走私,所以经常发生冲突,最后瑶族人民起义。虽然起义在朝廷的招安与围剿下最终失败,但从这次起义中可以看出两点问题:一是食盐专卖制度本身就是与民争利,“天下盐利皆归县官”,作为国家充实国库的手段。二是食盐专卖制度并没有一个相应的监察配套措施,或者说其他监察机构没有执行好这方面的监察,导致食盐价格高质量低,侧面看出吏治问题。

庆历新政的失败

在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宋仁宗在庆历初年任命范仲淹等人实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经济上“均公田”,“减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方面改革过去考察并提拔官员的制度、恩荫制度,裁剪冗官、选拔贤能;还要求皇帝兑现给百姓的恩泽。科举上改革科举制度,“精贡举”。庆历新政在政治、经济、科举、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科举制度、恩荫制度、监察制度等有针对性。这些改革措施遭到官僚和权贵的猛烈反对,范仲淹等人被贬谪,改革法令相继被取消。

从以上社会背景可以浅析社会弊端关键所在

“冗官”现象是宋朝科举制度和以恩荫制度为代表的其他入仕途径之滥的结果。冗兵是招兵制度重数量和训练体制没有坚持贯彻而造成的轻质量的结果。俸禄过高的俸禄的体制、庞大的军费和皇室没有节制的靡费、挥霍是形成冗费问题的原因。还有因战败而每年输给辽和西夏的岁币。这一切共同作用造成北宋积贫局面。而战败所形成的积弱局面是受到冗兵的重大影响而形成的,其实归根结底也是制度体制不善的弊端。

由于吏治腐败和剥削的加重导致的农民和士兵的反抗斗争是由封建官僚体制的固有问题和没有法制化的税收体制形成的。封建官僚体制虽然在宋朝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体系,但人治的政治特点决定漏洞存在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吏治腐败。统治者为充实国库弥补财政赤字而加重剥削。封建的法制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一方面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税收制度,另一方面负责直接收税的官员趁机中饱私囊,以之而形成的利益链进一步加重了吏治腐败的局面。

庆历新政是因为出动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最终失败。可见庆历新政触动了反对势力的根基——有利于他们的旧制度。反对派之所以能阻止庆历新政就是因为有利于他们的旧制度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政治资本。

总结

经济方面发展要依赖于整个行政体制即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即便经济发展了,没有一套高效、长远有利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从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弊端的关键在于包括经济在内的各项制度

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试论当时社会弊端的关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