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07-01 05:30:21

1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滞维护与促进人内心里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保健措施。,

2社区精神卫生:是指确信社区应对其成员的心理健康负责,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应该为预防心理问题提供服务,并促使社区及整个体系运转良好。

3社区精神病:主要研究影响精神障碍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文化/生态学等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并着重探讨利用上述有关因素防治精神障碍。

4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疗技术,对社区范围内全体人群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

5社区精神卫生保::是以地区社会为单元,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预防,康复,和社会适应的统筹安排管理。

6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居民健康为主的综合性服务,吧预防,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部分解决社区内居民的精神疾病防治。

7知情同意:是精神科护理只能够必不可少的伦理,法律的行为准则。

8失职行为:指医护人员因主观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9侵权行为:指医护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10精神障碍:是指各异发生的具有诊断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或功能不良,或较多伴有明显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

1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

12阳性症状:主要指正常心理功能的偏移或扭曲;涉及到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对个方面,多在疾病的早期或急性发作期出现。

13知觉障碍:包括幻觉,错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14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15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6思维逻辑障碍:主要是指慨念得形成及判断,推力方面的障碍。

17阴性症状:指正常的心理功能缺失所表现的各种障碍。

18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19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一贯,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20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通常表现为严重、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而没有意识障碍。

2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形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症。

22血管性痴呆: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23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24自杀率:是自杀死亡率的简称,指一年内某特定人群中自杀死亡的发生情况,一般用每年没10万人口自杀死亡人数表示。

25内环境:包括个体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既往经历以及当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26外环境:主要包括当事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

27一级预防:即疾病预防,通过消除或致疾病因素预防个体自杀倾向发展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28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实施早期干预。

29三级预防:对曾经自杀未遂的人防止再次自杀。

30精神发展迟滞:是多种病因作用于个体生长发育早期、形成以智力低下为主的一些神经精神障碍的症状群。

31康复:是指综合性地与协调性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措施,对残疾者进行反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使伤者、病者和残疾人尽快和最大限度地恢复与改善其已丧失或削弱的各方面功能,尽量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并提高生活质量。

32康复医学:特指促进伤者、病者与残疾者健康的一门医学学科,为健康的目的而研究探索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及处理(包括治疗、训练等)等问题。

33社区康复:是指启用和开发社区的资源,将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为一个整体,对残疾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34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需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5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36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37应激反应: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源所致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也可称应激的身心反应。

38心理预防机制:指个体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39否认:指对某些客观现实不承认,特别是否定已发生的悲痛、不愉快或令人难堪的经历,以此减轻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感。

40压抑:指把社会道德规范不能接受、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郁在潜意识当中以保持心境安宁。

41反向:指内心有某种欲望或真实想法,因受社会道德规范或国家法制限制不允许表达,只能尽力伪装,显现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42 退化:当人遭遇挫折时,有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方式,而恢复早年幼稚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己欲。

43 转移:当个体对某一对象情绪,欲望或态度限于理智和社会范围的制约时,便在潜意识中将其转移至另一个可代替的对象,‘迁怒’即为其一,心理治疗的正负移情作用也属于此,患者将其过去对某些重要人物的感情迁移到医生,医生可利用其迁移了解‘症结’,有助于对症治疗。

44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其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苦恼,保持个人自尊。

45 升华:指个体把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向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作表述,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46 幽默:指个体遭受挫折,处于尴尬境地时,以奇特,讽喻,含蓄等方式自我解嘲,使之摆脱困境,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的技巧。

47 应对:是个体为实现被其评价为超出自身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环境要求所做不断变化的认知,行为努力。

48 心身疾病:是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总称。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广义的心身疾病从心身相互关系出发,把许多人类疾病都归类为心身疾病;狭义则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性疾病。

49残障:涉及身体,心理,精神等个方面,意外伤残者与先天残障者因受伤的时间,原因及适应程度均有很大的差异,其心理卫生工作的视角有本质的不同。

50 智力评定: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测量技术,它不有关仅能评估人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患者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

51 人格评估:是对人格特点的揭示和描述,主要涉及情感或行为的非智力方面,通常包括气质或性格类型的特点,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等。

52 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帮助,教育和增长的过程。

53 个别咨询:指咨询者与来访者一对一交流,有咨询者为来访者提供支持,辅导,和帮助。

54 团体咨询:指1·2名咨询者把具有共性问题的来访者组成小组《一般不超过10个人》集中咨询的形式。

55 门诊咨询:即通过医院或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门诊进行的咨询形式。

56 书信咨询“即以通信方式为咨询对象解难答疑,疏导教育,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咨询形式。

57 电话咨询:即利用电话交流方式为咨询求助者解答,解释,支持,劝慰,提供问题解决建议的咨询形式,此形式可即时缓解求助者高强度应激的情绪反应或心理危机。

58 专栏咨询:即通过报刊,杂志,广电等大众媒介设置的专栏或专题节目,解答读者或听众所提各种典型心理问题的形式。

59 现场咨询:即咨询者深入学校,家庭,工人,部队,等现场,当场解答咨询对象所提各种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的咨询形式。

60 心理治疗:“通过沟通来处理精神疾患、行为适应不良和其他情绪问题的各种形式治疗,即由训练有素的治疗者与患者建立起工作关系,旨在减轻症状、纠正不良行为方式,以及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61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

精神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