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典范文精析: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8-10-15 16:57:44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编者按:这篇用了大量的细节的叙述手法,词句很多是文言文,辞藻不是一般的华丽。比如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当然,如果考生没有这样的语言驾驭功力,就不要东施效颦,仅仅作为学习和品鉴参考即可。另外,本文开头只有一句话,这种开头不是常规的申论写法,但是能起到造成悬念的效果,引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文无定法,申论写作也可以这样用。

史学家倘若撰写当代中国文化史,应该不会错过北京这个秋天的细节:【引子】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甫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

宫发足狂奔,这一幕最近被更有序的网上预约及现场发号取代;正午骄阳胜火,

逶迤长蛇阵【比喻修辞】六七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向《游春图》

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入夜,观者仍徘徊不舍离开„„【三个具体场景的

描写,从开始到等待,再到依依不舍,非常的生动】每一位观众的眼眸,都闪动

着敬畏、欣喜且小心翼翼的光芒——这投注于文化高山的敬畏之光,让这个时代

熠熠生辉,或将成为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这一句话不仅形象,而且思想深刻,提出了中心观点】

在这个手指轻点便能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的时代,任何艺术珍品似乎都触手可得,细节放大、专业点评、回放重温,得来全不费功夫,为什么还一定要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呢?盖因与古代诗书画大家的原作同居一室、直接谋面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过渡段,用设问句引出石渠宝笈的魅力】

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芝兰之气。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魅力:感受先人传承的文化基因】

《人民日报》经典范文精析: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