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12-12-21 23:55:15

2008年下期高三高考班语文期考试题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30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九寒天 不可胜 B 曲高 盘托出

C 心吊胆 纲挈领 D 虎谋皮 日俱增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形骸 沸反赢天 未雨稠缪 相形见拙 B 啜泣 病入膏盲 万恶不赦 觥筹交错

C 撤销 自惭形秽 怡笑大方 中流砥柱 D 膺品 百无聊赖 面面相觑 杀生成仁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梦想着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陈设着精巧的木器,____________的古玩。

2)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____________ 出两支牛角来。

3)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__________革命文物。

4 我不是不欢迎你们,实在是店铺还没有整理好,又脏又乱,不敢劳你们____________

A 珍奇 搜集 光临 B 珍贵 收集 光顾

C 珍奇 搜集 光顾 D 珍奇 收集 光临

4 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A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B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C 网络经济到底是不是泡沫经济,听了美联主席格林斯潘一席话,大家豁然开朗,才明白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来到。

D 你只要设身处地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求全责备了。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上课时就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B 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C 美国政府126向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施压,要求他们通过提供政治避难和确保人身安全等条件劝说伊拉克武器专家背叛萨达姆政权,并向武器核查人员提供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D 家电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名牌产品的价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

6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话题内容,把握人物身份特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不超过25字)

从前,某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赶车的把式,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帮忙。有一次,本村的一家哥俩分家,请这四个人去“说和。这四个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咱们去了以后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呀碗的搅不清。”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偏,针要过去,线也得过去才行。”赶车的说:“咱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轨就好了。”船夫最后说:“

7 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2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薄,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了茧的。

3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4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A 夸张 拟人 通感 比喻 B 拟人 夸张 通感 比喻

C 夸张 拟人 通感 借代 D 拟人 夸张 比喻 借代

8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我国古代著名悲剧。

B .风景谈》是茅盾于1949年底写作的一篇散文,全文描绘了六幅画面,以空间转移为线索贯穿起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的崇敬之情。

C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等这样长期的发展过程,到了明清两代进入全面的繁荣时期。长篇小说的高度成就是明清小说空前繁荣的主要标志。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问世,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新时期。

D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要由一篇散文的“形”入手来理解这篇散文的“神,首先要把握这篇散文的线索。散文可以感情为线索,也可以人物、事件、景物、游踪等为线索。

9 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或某种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出的书面报告材料,一般分为三类:介绍经验的,反映情况的,落实情况、辩证事实的,如“不要让子孙后代埋怨我们”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B 会议纪要一般由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等四部分组成。

C 请示和报告是两种不同的公文,“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因此标题不能写成“关于X X 的请示报告”。

D 通知常见的可分为会议通知、任免通知、一般性通知、指示性通知、批示性通知等。一般包括标题、受文机关或个人、正文、落款四个部分。

10 对贺知章《咏柳》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A 第一、二句细致地描写柳枝,第三、四句细致地描写柳叶,从而将完整而美好的春柳的形象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B 这首诗歌咏柳树,但诗人所歌咏的不仅仅是柳树,他借咏柳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

C 这首诗通过一株柳树表现初春的特点,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

D 这首诗的前两句重点描绘春柳的形象,后两句描写的重点悄悄地从春柳转移到春风上来,从而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2题(除186分外,其他每小题3分,共36分)

()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甲)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照相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乙)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丙),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色的霞光里,只这是(丁)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11 这幅画面描写了两个战士,一个是 ,一个是 ,开头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12 处的文字应是(

A B

C 穿 D

13 所选文字共有8句话,对其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14 对文中写照相簿中小号兵形象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如实地记录当时产生的联想,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B 丰富内容,增添情趣。

C 便于后边在荷枪战士身上多用笔墨。

D 弥补山岗上小号兵离得远难于细写的不足,使之形象丰满清晰。

15 文中写“霞光”、“山峰”、“红绸子”、“刀光的作用是(

A 增加景物的特色 B 增强场面的力度

C 显示五月北国风光的特点 D 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

16 作者是怎样刻画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的?从下面的分析中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从军号声入笔,雄壮的喇叭声震撼人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 作者采用背景烘托的方法写两个战士的形象,以高山和朝霞为背景,不仅烘托出“犹如雕像一般”的持枪战士凝重、威严的姿态,有刚有柔,体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精神。

C 作者写号兵和战士的形象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同时是把两个战士视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歌颂的。

D 写小号兵和持枪战士不平均使用笔墨,而更侧重刻画了持枪战士,他“使我惊叹叫出声来”,这样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甲)一位博物学家,(乙)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时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丙)我们可以推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丁)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效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整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树皮里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始终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7 依次填入甲 丁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如 关于 那么 B 如果 对于 因为

D 假如 关于 那么 D 如果 对于 那么

18 概括第句要点,必不可少的几项是

A 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 B 研究物种起源所凭的事实基础

C 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 D 对物种起源的推断

E 对错误学说的批判 F 对物种起源的不同认识

19 句中“这个结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句的主要意思是

A 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子。

C 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生物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1 对这段文字的大意的归纳,准确的一项是 吗)

A 生物的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不是分别创造的。一般博物学家对生物的变异的原因解释得还不科学。

B 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说明。

C 生物的种,和变种 一样,是由以前别的变种演变而来的,这个结论正确但仍难以令人满意。

D 一般博物学家关于生物变异的原因的解释既有正确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2----29 (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22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敝邑:tiǎn 富裕 B 且使告于郑:jù 急忙,立刻

C 则束载、厉兵、马矣 mù 喂牲口 D 不可也:jì 希望

2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吾子取其麋鹿,以敝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把“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乘韦先一句中的“乘”是四张的意思。因为古代一乘(辆)车驾四匹马,所以乘又作“四”的代称

B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一句中的“寡”、“吾子”、“敝”、“敢”都是谦辞。

C 郑商人弦高偶遇秦师后,他一面犒师,一面“遽告于郑”,表现了他的沉着、机智和爱国,从而也印证了蹇叔“远主备之”的预言。

D 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皇武子说的这段话很有特色,委婉中含着锋利,既不失外交礼仪,又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表明郑国已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显示了春秋时代外交辞令的高超技巧。

()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杨,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攻.。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蒙氏同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注:干:求取 傅:辅佐国君儿子的官,指教师 军攻:国中执法官 刖:断足。古代一种酷刑。

26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放之 : 在朝廷上 B 反: 同“返”,返回

C 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D 叩胸而施氏 :责备

27 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好兵者 羡施氏 孟氏之一子 若全而归

A 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 B 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

C 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 D 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

28 对下列句子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而窘于贫——而且陷于贫困之中。

B 大国吾事之———比我国大的国家我就侍奉它

C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如果保全你的身躯而让你回去,(你)又跑到别的国家,定会成为我国的极大祸害。

D 遂刖之而还诸鲁————于是砍断他的脚,让他回到了鲁国、

29 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 (请摘录原文作答,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60分)

诗人说:预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庆祝丰收是欢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

要求; 请以“丰收”为话题,自选角度,子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对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