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18-08-10 09:47:17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十篇)

(篇一)

青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闪光

雷锋日记曾写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在现今社会中,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平凡城管工作者,你是如何为**的文明美丽奉献光和热?**车队优秀驾驶员**用青春和爱心诠释了答案,谱写了一首感人的精神史诗。

爱岗敬业,以车为家。**同志出生于197911月,广东兴宁人,**年来到**车队当上司机后,他干一行爱一行,把小小环卫垃圾压缩车视为工作的大舞台,把自己当作**精神文明的“一张名片”、“一扇窗口”,严格遵守垃圾运输管理规定。他以“干,就要创一流”的精神,平日里总是一丝不苟地做好车辆的保养,做好安全部位的技术检查,确保车容车况良好,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许多环卫工作者一样,**工作时间是不分昼夜,但从不怨言,以车为家,以车为乐。每到逢年过节的时侯,别人都是家人团圆、其乐融融享受家庭的幸福,而此时的**却是到了工作最忙碌、最劳累的时侯,每个节假日不是在车上,就是在路上清运垃圾,没有享受过一刻节日家庭团聚的幸福时光。

现代的“活雷锋”。**常怀着一颗爱心,只要别人有需求,他就会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为名,不为利,那怕工余休息在看电视时,对电视播放的寻人启事也会特别关注。

**410日上午,**驾驶车辆前往石围塘岭海街省土产公司仓库装垃圾时,发现一位80多岁老婆婆坐在垃圾收集点附近。老婆婆衣着破烂不堪,脚上穿着一双形状不一的鞋,神情有点呆滞。**热心上前询问,无奈老婆婆答非所问,无法从老婆婆找到点滴信息。**心想,这是谁家走失的老人家呢?她的家人一定会心急如焚。**在脑海反复搜寻着有关老婆婆的线索。突然间,几天前**电视台播放的寻人启示闪现眼前,寻人启示中走失的老婆婆相貌和现在这位老婆婆有点相似。为了让老婆婆早日和家人团聚,**试着拨通了寻人启示中的叶先生电话,叶先生一听说走失一个多月的母亲有线索后欣喜若狂,一次性对**连说五个谢谢,并说马上赶过来。由于还有运输垃圾任务要完成,为做到工作助人两不误,**安排随车装桶工朱燕群照顾老婆婆和等待叶先生的到来,然后自己开车前往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卸垃圾。**分钟后,叶先生坐出租车从天河来到荔湾区石围塘省土产仓库,朱燕群马上迎上去,带他找到了走失一个多月的母亲梁女士。叶先生对**、朱燕群的行为感动不已,哽咽地多次说“谢谢”,赶紧从钱包拿出2500元对朱燕群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们收下。”对于一个环卫工人来说,虽然酬谢金比自己一个月工资还要多,但朱燕群还是婉然谢拒了,她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别人看到也会这么做。”

你们是我母亲的救命恩人。原来叶先生母亲住在芳村五眼桥,走失后,叶先生为早日找回母亲,专门购买一辆折叠自行车,每天重复地铁-自行车的找寻之路,足迹遍及荔湾、天河、南海的大大小小的乡镇,直到夜深人静才回家,一天10多小时下来,叶先生早已筋疲力尽。为了感谢**、朱燕群的热心帮助,叶先生亲自将一面书有“助人为乐,高风可赞”的锦旗送到**车队,想到最近**一连几天的暴雨,叶先生更深深感叹说:“**、朱燕群是我母亲的救命恩人啊!要不是他们乐于助人,我母亲恐怕现已不在人世了,感谢贵单位培养了这么好的员工,这面锦旗,远远不能表达我对**、朱燕群的感激之情……”

工作虽平凡,却从不放弃追求;收入虽不高,却有崇高的人格。**用自己的一点一滴诠释城管环卫人的风范。

(篇二)

**,男,194111月出生,**德兴人,19603月入伍,1968年,因眼睛伤残退伍回乡,现为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出房门走55步路,上下6级台阶,就到了纪念馆大门。为了守护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双目失明的**拿着每月**元的生活补助,从黑发走到白发——“出了房间门,下两级台阶,前行20步左拐走35步,再上四级台阶,就到了纪念馆大门。”这段被数字化的水泥路,双目失明的**每天都要走上几遍,一走就走了36年,他也从一个英气十足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期间,他以馆为家,并到处收集革命文物、自己掏钱整修纪念馆,同时兼做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坚持守候着纪念馆里自己用心血换来的每一棵树、每一件文物。近40年来,**共为海内外20多万名前来参观者,讲解当年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热血奋战和被捕的感人故事,让参观者接受了一次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是活雷锋。

“铁嘴”退伍当上讲解员

完工于1954年,目前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德兴市龙头山方志敏革命烈士纪念馆已成为**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26岁起,除了中途因病回城的10年,他就一直留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

听过**讲解的人都会对他的“伶牙俐嘴”有很深的印象。1968年,**因眼睛伤残从北京通州某部退伍回乡。当时他仅剩微弱的视力。德兴县民政局了解到他特别能说,在部队有“程铁嘴”之称,便安排他到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当讲解员,主讲方志敏及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事迹,他愉快地接受了。当时定了每月给25元的生活补助,1982年加了5元,从此就一直没涨过,到现在还是**元。此后几十年,**就靠几百元伤残金和这**元生活补助过日子。

他成了纪念馆的守护神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院落里整齐洁净,花草树木修剪有致,四个不大的展厅,墙面和柜子有序悬挂和摆放着各种纪念物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件几乎都经由**添置下来的。“刚来时,纪念馆只有一座破败的房子和8张照片,根本不像个纪念馆的样子。”借着剩余的一点视力,**进山买木料整修馆舍,清理院落,还走村串户收集资料及展品。“军刀是南溪一个老战士贡献出来的,这几枚手雷都是从周边村民家里要来的。”几年下来,纪念馆面貌焕然一新。

**把纪念馆当成了家,将纪念馆的一砖一瓦都当“家产”守护着。每天闭馆时,**总要把所有展品都摸一遍,一件不少才放心锁门。他房间的桌子藏着一个青花大瓷缸,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为了装饰纪念馆特意到景德镇买来的。1982**因身体原因,子女要求他辞去工作回家颐养天年。回到德兴城区的家中疗养,但他还是日夜想着纪念馆。他常说,“等我身体一好,我就要回到我的岗位上,除非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天,就是结束义务讲解的那一天”。1993年,他毅然重返纪念馆。当他重返纪念馆时,发现花缸不见了。**急了,花费心思找回后,从此就锁在了自己房间里。“这样我才放心,每年清明节我会搬出来插上松柏,寄托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

别看**眼睛不好使,操心的事还挺多:年代久了,瓦顶漏雨要重新翻修;通往纪念馆的路车子开不进来,需要拓宽硬化;馆中的展品及资料不够,急需补充……个个都需用钱,怎么办?庭院里上世纪60年代种下的两棵罗汉松和一棵桂花树,如今枝繁叶茂,有人曾开过20万元的价要买,他不舍得。去年省财政厅来人考察,**将上一军:没有维修纪念馆的经费,准备把树卖掉。没想到这招真有用,当场就得到下拨经费的承诺。虽然**觉得有点不“地道”,但那都是为了保护纪念馆,他就这样宽慰自己。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十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