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修身养性经典对联鉴4

发布时间:2019-12-04 07:53:24

古今修身养性经典对联鉴赏(7副)

(一)

上联:斗室安居,未及积金先积德

下联:布衣随分,虽无恒产有恒心。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上联是说,有德之士即使在极小的房子安身,也是先不聚积金钱,而是先积德行善,做好事,把积德累仁放在第一位。

下联是说,在生活上布衣蔬食,安守本分,虽无固定产业,却常存善心。这里的“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在古代借指平民。《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随分”,即安分;守本分。金·王若虚《自笑》诗:“何须豪逸攀时杰,我自世间随分人。”“虽无恒产有恒心”,化用《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意思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持久意志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

斗室而能安居,布衣而能随分,这是难能可贵的。唯其如此,才能保持旷达自适的心态。正是:斗室乾坤大;无私天地宽。

(二)

上联: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下联: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此联选自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联语是说,身被名缰利索牵扯、拘束,就如樊笼中的鸡鸭不得自由,心为形骸所役使、拘束,即为口腹之欲所驱使,便如同人世间的牛马听人驱使一样。怎样摆脱“身被名牵”、“心为形役”的状态呢?听听三国·魏时官至司空、封京陵侯的王昶的训诫,也许不无益处。他说:“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因此他教育后人要“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把儒家积极用世与道家的知足保身结合起来,“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戒子浑、深书》)。再读读金代医学家李杲的议论也许会受到启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可取之轻而弃之重耶……安于淡泊,少思寡欲,省言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脾胃论·远欲》)这段话从医学角度说明了淡泊名利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清文学家蒲松龄《省身语录》中有一联同样具有警策作用:

欲不除,似蛾扑灯,焚身乃止;

贪不了,如猩吃酒,鞭血方休。

(三)

上联:旷然无忧,寂然无虑;

下联: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此联为清末维新派、官至军机大臣的翁同龢根据嵇康的《养生论》为乐山乌尤寺方丈室撰写的对联。

上联语出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旷然,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开朗、豁达。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汉人尚气好博,晋人尚旷好醉。”宋·叶适《朝奉黄公墓志铭》:“天性旷达,不作疑吝;推己利人,不自封殖。”上联首句意谓心胸、性格开朗豁达的人就无忧患。上联第二句“寂然”,寂,指寂静无声,安详闲静。佛教谓寂灭常静之道。寂然,形容寂静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琴心曲》:“於时已二更余,万籁寂然,月明如昼。”“无虑”,《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意谓能寂然无虑,就无忧愁干扰。正是“心地光明了无俗虑;天机清旷能读奇书。”(黟县古联)

下联的守之以一,亦作“抱一”,道家的修炼之术。语出《老子·十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指精神专注在一念,使精不外泄,神不外驰。道教认为“一”为道之根、气之始,守一即可使精气魄神长驻体内,使魂魄相合,形神相依,使形体不坏,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太平经》称守一为“古今要道”,行之“可长存而不老”。晋·葛洪《抱朴子·地真》:“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唐·吕岩《谷神歌》:“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养之以和”,即保养身心。和,指自然的和气与人体元气。语本《庄子·缮性》:“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意谓智慧与恬淡的性情相互保养,与一切事物都和顺相容的仁德就会在心性中养成。养和的关键是坚持中和之道。正如西汉·董仲舒所言:“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南朝·齐梁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亦云:“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四)

上联: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

下联: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选自清·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格言》、金缨《格言联璧》。

此联教人在生活和物质享受上要随遇而安,无求过美。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满足感是相对的。“知足者常足,不知足者无足也。”(晋·葛洪《抱朴子·知止》)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呢?能适可而止,知道满足便是足。正如英国作家豪厄尔所云:“适可而止是最大的财富。”

同样,人生在世,不可不忙,不得不忙。然而,人生又不可没有休闲,不可不懂休闲。没有闲暇的人生就像永远拉紧的弦,从不加油的车。当然,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固然是浪费生命;但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毫无亲近感和喜悦感,又何尝是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乐趣?休闲与生命不可分割,休闲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而也是养生内容的一部分。“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宋·程颢《春日偶成》)想必明道先生也是一位忙人,但为了提高生命质量,也注意忙中偷闲。下联是说想求得清闲而未得清闲,能在忙中“挤”出和“抽”出空闲时间便是闲。所以,黟县一副古联云:

  得一日闲便是福;

  作千年计并非愚。

后李觐文辑《身世准绳》(载清·窦镇《师竹庐联话》卷十一·格言)对此联变动了四字:

求足何能足,知足便足;

求闲安得闲,偷闲自闲。

(五)

上联: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下联: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

这是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撰书并悬于大厅用以自励的一副对联。选自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

上联语出明·范立本《明心宝鉴·训子篇》:“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即不仅把读书视为最大的快乐,还把教育子女当作最要紧的事情。宋·柳屯田(即柳永)《劝学文》说:“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无论古今,都应把教育子女当作“至要”之事,予以重视。如何教子呢?中国历来倡导“居家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治家格言》)。所谓义方,就是教之以为人行事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和道理。《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宋人刘清之的《戒子通录》辑录了家颐如何教子的一段箴言,把教子以义方更加具体化,对后人教子不无启迪: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人家子弟惟可使觌德,不可使见利。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安徽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大夫第也有一副教子联:

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章下》)。下联即由此而来。“寡智”即智谋少、嗜欲淡,利于习静,排除杂念,静养修性。“寡营”,即欲望少,不为个人营谋打算。“守默共无吝,抱冲俱寡营”(唐·韦应物《与韩库部会王祠曹宅作》)。少思虑、少钻营,保持心安体静,自然有利于养生。明人谢肇氵制就说:“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五杂俎·人部一》)

上联:惟俭助廉,惟恕成德;

下联:寡营习静,寡欲养生。

清·王可亭集,选自清·朱应镐《楹联新话·卷八·集古》。

上联集自宋·范纯仁《范纯仁家训》:“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俭,俭省、节俭、俭约。俭则无贪淫之累,故助成其廉。所以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清人高拱京根据宋人罗大经的概括对于俭的益处则有一段精彩评论:“俭有四益:人之贪淫,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至于贪,何从而淫,是俭可以养德,一益也。人之福禄,只有此数,暴殄糜费,必至短促,撙节爱养,自能长久,是俭可以养寿,二益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菜羹蔬会,肠胃清虚,是俭可以养神,三益也。奢者妄取苟存,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可以养气,四益也。”(《高氏塾铎》)所以,“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卷四)。

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孔子的话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希望达到、实现的也希望别人达到、实现;自己所厌恶的也不施于他人。“如福寿康宁,人之所欲;死亡贫苦,人之所恶。所欲者必以同于人,所恶者不以加于人”(朱熹《朱子类语》卷四十二)。这就是恕,“恕则无人我之私,故能进于德”(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下联出自《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孟子强调寡欲,意在要人们减少和克除不正当的私欲,以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寡营即少谋求营私,可以习静,就是排除杂念,静养修性。按照唐初道士成玄英的说法,“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同样,摄养身心也须寡欲。谚语云: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清心而寡欲,人之寿矣”(唐·崔敦礼《刍言》卷上)。清人冯曦晴也指出:“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寡欲”(《颐养诠要》卷之一)。

上联:近市声喧,清风明月不用买

下联:家贫客少,鸟语花香自可人。

清·陆旁和自题门联,选自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一。

上联写居处。意谓临近市区,虽然喧闹嘈杂,什么东西都得买,然而清风明月的美景却可以无偿享受。“清风明月不用买”,化用唐·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诗句。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六辑的一副集字联,可以与上联一并欣赏:

何必开门,明月自然来入室;

不须会友,古人无数是同心。

下联写寂静。意谓家贫客少,未免寂静,正所谓“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鸟啼声声,花香阵阵,更惬人意。正如清诗人李斗所云:“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只要安贫乐道,苦境也会成为乐境。

  

古今修身养性经典对联鉴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