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具有高效性的语言

发布时间:2012-10-07 15:48:58

汉语是具有高效性的语言

汉民族共同语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她流淌了四千多年,还将奔向久远的未来;她从发祥地渐次向周边浸润,泽被东方,还将延展至地球村的旮旮旯旯。随着汉语日益走向世界,其旺盛的生命力已愈来愈为世人所感知,其作为科学、先进的交流工具也已愈来愈被世人所认同。近几年在世界各国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汉语热”,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与此同时,批评汉语低效、难学的声音也一直萦回于耳;这就引发人们再次对汉语及汉语教学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而要思考并客观认识汉语及其教学问题,首先就得将汉语与汉语教学区别开来。我们不能单纯从令人不满意的汉语教学效果中,去“顺瓜扯藤”地得出“汉语低效、难学”的结论,而应从认识汉语内在的规律入手,去反思我们的汉语教学是否遵从了汉语自身的规律性要求。这组“关于母语教学问题的反思”文章,拟在分析汉语所具有的高效性、易学性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建国以来母语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的原因,进而将就“怎样让高效、易学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的问题,谈点儿一己之见。本文则仅就汉语的高效性特征进行一些分析说明。汉语书面语以字为元素,以词为元件,以句(子)为器件,以文为成品。显然,汉语的字、词、句、文之间存在着环扣钩串的联系。因此,我们只有理清了其间的头绪,认清了其间的本质联系,才可能对汉语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而在实际上,汉语的高效性恰好体现在汉语字、词、句、文之间天然具有的紧密联系上。一、汉语的单字、单音节体现了高效性首先,普通话中的汉字大都是词素,一个汉字只占用一个音节(像“浬”“嗧”“瓩”等双音节汉字和“圕”等三音节汉字,在大陆地区现已基本上不使用)。从这个角度着眼,汉字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积小,机动性强。汉字易于在头脑中贮存,便于随机用来与其它汉字黏合成词语。二是耗时短。人们读一个音节一般仅需1/4秒。其次,普通话的基本音节比其它语种多。普通话中实际用到的音节是1200个(而且一个音节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汉字,一个汉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义项),其表达事物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而英语只有400个基本音节,想表达400个事物之外的事物,就只能靠音节的重复才行,因而英文的一个单词大多是若干个音节,这样就得多耗费时间,并且会影响到阅读、思考和表达的速度。从这个角度看,汉语使用者与其它语种使用者相比,思考问题的速度要快得多。二、汉字的字形结构体现了高效性汉字以二维方块样式呈现,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是科学、系统的文字符号体系。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程贞一所说:“汉字具有的逻辑结构跟现代科学的逻辑结构如出一辙。汉字系统具备了现代系统工程的充分条件。”第一,汉字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现代中文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一”(横)、“丨”(竖)、“丿”(撇)、“丶”(点)等四种单一笔画和复合笔画“乛”(折)。五种基本笔画及其变体共计也只有28个。学习汉字的人,一旦能够在识别的基础上准确写出这28个笔画,并了解到汉字书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相对固定的“笔顺”规则,就能对汉字的笔画进行灵活分解或组合,从而提高识别或书写汉字的效率。第二,汉字是由偏旁和部首组合而成的。从造字的历史进程看,人们最初造出来的汉字是独体字,如:山、水、日、月、犬、鱼、虫、勾、步、走、大、小、白、高、曲等。后来,人们以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它不成字的部件为基本元件,创造了占汉字总数90%以上的“合体字”。部首在许慎首创之初,是为了归纳汉字意义类属而设置的,比如“山”和“水”等,属于汉字的形旁。后来,部首的功能由“分析汉字构造”变成了“检索”。人们把为了查找汉字而设置的部首称为偏旁。可见,偏旁是从部首演变而来的。伴随着这种演变,有些经过改造的偏旁就已不再是形旁了。从目前情况看,用来组合汉字的偏旁和部首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康熙字典》沿用明代《正字通》改定的214个部首,新版《新华字典》使用的是201个部首。只要我们熟识了约200个部首以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复合结构),就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汉字的组合规律,进而能够高效地识别新接触到的合体汉字。第三,汉字占据的空间小。汉字组合的另一个特点是笔画之间可以交叉,部首之间可以包容,如“困”“国”“回”“团”“围”和“这”“近”“赵”“唐”“趟”等等。因而就每一个汉字而言,无论笔画、部首多或少,其占用的空间都是一样的——一个二维方块。而拼音文字则往往因为单词构成字母太多,需要写很长一大串。这就意味着汉语的书面表达效率比较高。三、汉字形音义的丰富性体现了高效性第一,汉字在含义上具有丰富性。表意,是汉字的根和魂。汉字大多有几种义项,是具有不同义项的多面体。第二,汉字在形体上具有丰富性。一方面,汉字的形体既是相对固定的,又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同一义项可分别以多个不同的汉字或语义单元(词或短语)为载体。以含有“洗”的义项的汉字为例,如洗(用水洗脚)、涤(洗)、沐(洗头发,也泛指洗涤)、浴(洗澡)、浣(洗衣服)、盥(洗手)、濯(洗)、荡(洗涤)、涮(荡洗)、漱(含水荡洗口腔;洗涤)、淘(用水冲洗,去除杂质)、汰(淘洗;洗涤、清洗)、澡(后泛指洗涤)、渳(mǐ洗尸身)等字,都具有“洗”的基本含义。这种形体上的丰富性,增强了汉语表达在选择上的灵活性。第三,汉字在读音上具有丰富性。汉字存在一字多音的情形,读音不同,含义也会不同。从对汉字形音义的分析来看,集形音义于一体的汉字,具备字母文字无法比拟的更高的信息密度。多音多义加载于单个汉字的形体上,使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效率事半而功倍。这就意味着,所掌握的每一个集形音义于一体的汉字,都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现代汉语的交流实践告诉我们,汉语使用者只需掌握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能覆盖98%以上的汉语书面表达方式,这就足以证明汉字学习与使用所具有的高效性。四、汉字的构词能力体现了高效性汉字是汉语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不仅大多可独立成词,而且还像魔块,有着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具有多种义项的汉字多面体,其每一面都有一只触手(这样的触手尽管相对稳定,却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或加粗,或变细;或延伸加长,或缩短以至萎谢;或生发新的,或消逝原有的),往往会固定地或随机地同另一个字的某一只触手缀连(尽管会存在缀连活性或增或减、适用空间或拓宽或收窄、缀连状态或主动或被动的不同情形),以构成一个语义单元(词或短语)。汉字的构词能力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高效性:一是以少胜多,以简御繁,字少而词丰。汉字组词像化学元素化合成无数的化合物一样,使汉语语汇丰富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进而使汉语使用者在表达感情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以便更加准确、细腻。把外国的作品译成汉语比较容易,把汉语译成他国语言则相对困难一些。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语语汇太丰富不无关系。英语现行的超过百万的单词,是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在汉语中,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大约四千个汉字来表达。二是熟练性强,不需记忆。因为常用汉字数量少,经常用,令人眼熟,一见便知,由它随机组成的词,无需专门学习和记忆,便可理解和运用,如“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火箭”“鹿肉”等。而在字母文字中却存在不计其数的需要专门学习的一事一词。比如英语,学会了deer(鹿)和fleshmeat(肉),却未必能说出venison(鹿肉)。三是灵活性强。汉字在组词上的理论性相当严谨,因而在使用上可以运用自如。如十进位的称数法,只有个、十、百、千、万、亿等几个字,无论多大的数都可毫无例外且有条不紊地数出来,决不会让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听不懂、弄不清。再如亲属间的称呼,汉语只有几个字就能层次不紊地说清上下多少辈。五、汉字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体现了高效性第一,汉字的稳定性是由汉字的内在属性决定的。一方面,汉字的表意特性决定了汉字的稳定性。如前所述,汉字是表意文字。尽管“十里不同音”是人们口语发音不断变化的客观结果,但是某个音节无论发什么音,要想表达特定的意思,就得使用特定的汉字。正是汉字所具有的这种表意特性,保证了中国文化的统一,保证了汉字在辽阔国土上和悠久历史中的稳定性。汉字虽然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隶书再到楷书的简化,方便了书写,但却一直保存着汉字的表意特性和大致上的原有形态。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词素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成就了汉字的稳定性。由作为词素的汉字所构成的词(如“土改”“贫雇农”等)可能只会盛行于一时,而构成这些词的词素(如“土”“改”“贫”“雇”“农”等)却很难被扔掉,这些作为词素的汉字在另一些词上,仍将会延续着其顽强的生命力。据统计,汉语常用字(词素)越来越少,而字数越少,意味着保留下来的汉字将会越来越被多用,寿命也就会越长。用字逐步减少的过程,实质是非词素字逐步被词素代替的过程。目前《新华字典》中仍有八千多字,但应用的只有不足七千字,而常用字只不过三四千而已,未来仍将会继续减少。第二,有了汉字的稳定性,才有了汉字的继承性。正因为有了这种具有稳定性的文字,中华民族的远祖文明,才能得以发展和传承,华夏祖先所创造的五千年文化典籍,才能得以积淀和传播。可见,诞生最古老、独享“老寿星”美称且具有稳定性的汉字,是华夏先祖智慧传承的基础。正如俄国汉学家叶尔马科夫所说:“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根不断的红线,它将古老与现实连接起来,为子子孙孙保留着数千年历史的特征,建立起中国智慧的宝库,并通过历史折射未来。”因此,汉字所具有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决定了汉字是打开中华文化宝藏的金钥匙,进而决定了汉字学习的高效性。现在的中国学生,学习了三四千个汉字,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诵读并理解古代诗人屈原在2000年前留下的《离骚》,就可以分享汉语书面语留存的从古至今几乎全部的信息。像这样学少而知多,投入收益如此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与当代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的人们大多难以阅读莎士比亚原著的情形相比,显然存在霄壤之别。六、汉字的形象性体现了高效性汉字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和“形象的”文字,具有赏心悦目的形象美。鲁迅先生因此赞誉汉字“形美以感目”。闻一多先生也指出:“唯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汉字的形象性成就了汉语的高效性。每个汉字实际上就是一幅自成一体的画(无论是造字之初的象形字,还是历经简化后的现代汉字,都是一种二维画面),不仅直观,一见便大体上能知其意,有助于在联想中加深记忆和理解,而且能够令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密码式拼音文字所难以企及的。显然,获取相同信息,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当然也就越高了。七、汉语的简洁性体现了高效性汉语具有简洁性特征,举世公认。这既是汉语本身的特质,也反映出汉民族思维方式比较快捷的特征。除前面提及的发音简洁、一字一音、以简御繁外,汉语的简洁性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汉语长期形成的成语。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不但语言简洁,而且含义丰富、深刻。二是汉语为使用者提炼和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阐述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只需将思路浓缩成几个单独的汉字。正因为汉语十分简洁,在联合国使用的6种文字中,记载同样内容的文件,汉语是最薄的。正因为汉语具有简洁性,所以,无论是学习汉语还是使用汉语,效率都自然会高一些。八、汉字的益智性体现了高效性汉字是双脑并用的智慧文字,是开发智力的魔方。汉字系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则是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可以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可以开发右脑。由于汉字集音、形、义多重编码于一体,因而学习汉字可以充分开发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潜力,其音、义编码信息可以促使司语言的左大脑发展概念逻辑思维能力,其字形编码信息可以促使司图像的右大脑增强想象能力,进行情绪活动。所以,人们学习汉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启迪、增益智慧的过程。日本幼儿汉字教育专家石井勋说过:“汉字记得越多,头脑愈灵活;头脑愈灵活,语言也就记得住……学习汉字是让孩子动脑筋最好的方法。”可见,学习汉字的过程是一个益智的过程,而随着学习者智力水平的提高,学习汉字、汉语的效率自然会日益提高。综上所述,汉语本身就是具有高效性的语言。因此,无论是学习汉语,还是使用汉语,都只有遵循其内在规律,才可能感受到它的高效性,才可能使它的高效性得到充分呈现。[作者通联:湖北孝感教科院]

汉语是具有高效性的语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