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

发布时间:2018-02-27 19:47:45

元苌墓 北魏

《元苌墓志》

2003年出土于河南济源的北魏《元苌墓志》,属一方楷书墓志。该墓志刻于517(北魏熙平二年),其书风与同一时期的"邙山体"风格相一致,显不出尚雅重法的总体趋势。《元苌墓志》书体圆润流畅,柔媚成熟,结体茂密严谨,风格遒丽华滋,端庄丰腴,颇具庙堂之气,是魏碑的典型代表。

基本信息

     楷书      书体圆润流畅,结体茂密严谨

     铭文,书法      北魏熙平二年

     元苌墓志      河南省博物院

目录

一、简介

二、特点

三、背景

四、说明

五、赏析

一、简介

《元苌墓志》全称为《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铭》,该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楷书,志石高、宽各79厘米,楷书,计26行,满行26字,共664字,青石质,有界格。属于书刻皆精一类,刀法细腻精微,加之出土不久,保存完好,文字刀口清晰如新发于硎,有利于我们在临习中“透过刀法看笔法”,作纸上书写的笔法还原。2002年春,河南省济源市出土,先归洛阳某氏,旋被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二、特点

《元苌墓志》风格遒丽华滋,端庄丰腴;用笔方圆兼备,线形明朗,起收有度,转折兼用;结体茂密严谨,因字成形,重心沉稳,以横取势;韵高律严,形端神奕,落落大方,颇具庙堂之气。

三、背景

洛阳邙山地区为北魏皇室的墓葬地,曾先后出土过大批墓志。这些墓志的最大特点便是书体已是成熟的楷书,形体为斜画紧结;风格隽雅典丽,遒健庄重;笔法成熟,韵味涵泳;文体规范,书刻皆精,代表了当时主流书风的审美取向,为后来楷书的走向奠定了基础。2002年出土于河南济源的北魏《元苌墓志》,即属于当时主流书风的一方楷书墓志。其书风与同一时期的“邙山体”风格相一致,显不出尚雅重法的总体趋势。这种主流书风在北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明显地走向了雅化,与平城时期的北魏楷书相比,由质变文,由朴变精,由拙变巧,由俗变雅,走向了高度成熟。

四、说明

志主元苌,《魏书》、《北史》无传,仅在其五世祖《高凉王孤传》中略有载焉。据《元苌墓志》载:“公姓元,讳苌,字于,河南洛阳宣平乡永智里人。”文成按:北魏拓跋氏一族,祖籍大代(今山西大同),自孝文帝元宏迁洛,历经孝文、宣武、孝明、孝庄诸帝,三十余年,屡有诏曰:“凡迁洛之民,均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并敕令,迁洛皇族以元为姓。故元苌志称:“公姓元,讳苌,河南洛阳人”。当为不谬。志载元苌称:“太祖平文皇帝(郁律)六世孙,高凉王孤之玄孙,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肆州刺史襄阳公(乙斤)之孙,使持节羽真辅国将军幽州刺史松滋公(楚国)之世子”。此赫赫皇族世系,昭然有绪。其次,该志的最大特点还在于记载元苌历官时,较《魏书》所记更详。《魏书》载元苌历官时云:“高祖时,袭爵松滋侯,例降侯,赐艾陵伯。……世宗时,为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历位度支尚书、侍中、雍州刺史”。而《元苌墓志》则记载:“皇兴二年(468年)诏大姓内三郎,自袭爵松滋公,历镇远将军。太和十二年(488年),代都平城改俟勤曹,创立司州,拜建威将军,畿内高柳太守,俄迁辅国将军、北京代尹。十六年(492年)蠕蠕犯塞,以本官假节征虏将军,北征西道别将。十七年(493年),皇宇徙构迁洛之始,留公后事,镇卫代都,授持节平北将军,摄燕方,仍持节本将军怀朔镇都大将。二十一年(497年),高祖孝文皇帝南讨江扬,从驾前驱,董帅前军。北讨高车,东征奚寇二道都将。景明元年(500年),营构太极都将、持节镇远将军、抚镇都大将军、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南征梁城、寿春之钟离,太中大夫兼太常卿、散骑常侍、使持节抚慰北葙三州七镇新附蠕蠕,衔命北巡大使,使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恒州刺史,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永平中,河南尹,河南邑中正、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元苌一生,“历奉五帝,内任腹心,外藩维捍。”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而史书不载,实属可惜。是否因“中年以后,官位微达,乃自尊倨,闺门无礼,昆季不穆,性又贪虐,论者鄙之。”有辱皇族有关呢?今见可为其传名立世者,唯有刻于孝昌间的《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松滋公河南元苌振兴温泉之颂》一碑,尚存不朽。

五、赏析

该志书法,体方势圆,笔气悠长。既体观了书者传统书法功力之深厚,又可见广收博取民间造像题记的特点。文字结体中宫内敛,四外开张,以雄奇角出,棱角分明为其表征。这种书风的形成,恰与镌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点”用三刀切出,“画”用四刀凿出,大刀阔斧,不事修饰,直见锐利之棱角,线条挺直,体势峻拔。既可窥书者深厚的书写功力,又可见镌刻者二度创作之妙,实可称道也哉!属于书刻皆精一类,刀法细腻精微,加之出土不久,保存完好,文字刀口清晰如新发于硎,有利于我们在临习中“透过刀法看笔法”,作纸上书写的笔法还原。《元苌墓志》风格遒丽华滋,端庄丰腴;用笔方圆兼备,线形明朗,起收有度,转折兼用;结体茂密严谨,因字成形,重心沉稳,以横取势;韵高律严,形端神奕,落落大方,颇具庙堂之气。

北魏《元苌墓志》补释探究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2002年春,元苌墓志在河南省济源市出土。该墓志详载墓主元苌的生平履历,志文中提到的职官制度如大姓内三郎、平城司州俟勤曹、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等鲜见于史籍文献,故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此外,墓志追溯元苌祖上所用庙号、爵位传袭、起家特点、仕宦类别及赠官等级诸问题也值得细加辨证。元苌虽有天潢贵胄的名分,但其墓志的篇章架构和语脉文风与同期士族化倾向显著的邙山宗室墓志殊异,进而联系他葬地偏远的事实,可知洛阳时代身为疏族的平文后裔的地位渐趋边缘化,而这种不利因素反倒使其深得宣武帝的赏识和重用。墓主元苌的人生经历堪称北魏历史变革的缩影,也是王朝宗室政策的真实写照,元苌墓志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关键词:北魏;元苌墓志;宗室;疏族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305015105

收稿日期:20130221

作者简介:刘军(1979),男,辽宁抚顺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北魏宗室阶层士族化进程研究》,项目编号:2012QY046;吉林大学“985工程”建设基金项目资助。

文脉标点后抄缀如下:

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铭。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松滋公,姓元,讳苌,字于巅,河南洛阳宣平乡永智里人也。太祖平文皇帝六世孙,高凉王之玄孙,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肆州刺史、襄阳公之孙,使持节、羽真、辅国将军、幽州刺史、松滋公之世子也。皇兴二年,召补大姓内三郎。自袭爵松滋公,历镇远将军。太和十二年,代都平城改俟勤曹,创立司州,拜建威将军、畿内高柳太守。俄迁辅国将军、北京代尹。十六年,蠕蠕犯塞,以本官假节、征虏将军、北征西道别将。十七年,皇宇徙构,迁洛之始,留公后事,镇卫代都,授持节、平北将军,摄燕方。仍持节、本将军、怀朔镇都大将。廿一年,高祖孝文皇帝南讨江杨,从驾前驱,董帅前军。北讨高车、东征奚寇二道都将。景明元年,营构太极都将,持节、镇远将军、抚冥镇都大将,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南征梁城寿春之钟离。太中大夫、兼太常卿、散骑常侍、使持节,抚慰北葙三州七镇新附蠕蠕,衔命北巡大使。使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恒州刺史,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永平中,河南尹、河南邑中正、侍中、度支尚书、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公历奉五帝,内任腹心,外蕃维,如何遘疾,台华夙掩,延昌四年岁在乙未秋七月壬寅朔十有一日壬子薨于位,春秋五十有八。册赠使持节、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朝议安民立政,谥曰成公。熙平二年岁次丁酉二月壬辰朔廿九日庚申,窆于河内轵县岭山之白杨邬。志曰:天监魏录,神固帝族。载挺雄英,式照金玉。逸性霞褰,烈气霜烛。孝睦绝伦,忠贞冠俗。自家形国,秉律维城。三翊皇甸,再尹神京。外绢端揆,内燮抠()局。功匡地义,智济天经。政委良牧,治在振民。作镇关辅,垂化旧秦。清明照日,威猛凝神。德音唯永,晖光载新。善绩方融,甘泉且竭。亭夏摧梁,先秋落月。存名既易,追宠已发。金石可志,声明不歇。[1(P3)





需要指出的是,刘蔡、二宫文章中附录的墓志释文及句读皆略有瑕疵,现以翻拍原拓图版为准,据其语意



《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苌)君墓志铭》(简称《元苌墓志》)于2002年春(一说是次年春)在河南省济源市出土,它先由私人保管,后转归河南博物院馆藏。该墓志的拓片、释文及考释最早见于《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2期刊载的刘莲香、蔡运章的大作《北魏元苌墓志考略》。据此文介绍,《元苌墓志》呈正方形,边长79厘米,厚23厘米,阴线刻界格,楷体书写,共26行,满行26字,总计664字。细观拓片,发现其书法隽雅沉稳、遒劲端庄,庙堂气派显露无遗,堪称魏碑中之上品,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此外,墓主元苌的生平事迹及相关的职官制度亦可填补正史,学术意义不容低估。鉴于此,墓志一经公布,引起不小的震动,各类研究文章纷至沓来,如宫万松、宫万瑜《济源出土的北魏宗室元苌墓志铭考释》(载《中原文物》2011年第5期)、凌文超《鲜卑四大中正与(载《文史》2008年第2辑)和明建《北魏太分定姓族》



——以元苌墓志为和十二年前后平城司州的废而复置



(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0年)中心》第26辑,等。上述成果或系统疏证,或就某一方面深入展开,然阅后却感意犹未尽,故不揣鄙陋,试做补释,求教于方家。





“太祖”桂冠。那么,墓志为何还要袭用废除许久丧失



的旧庙号呢?须知庙号关乎国体,岂容擅自篡改。或许有人就此断定该墓志为赝品,实则不然,我们发现北:魏后期墓志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如《元孟辉墓志》“太祖平文皇帝高凉王七世孙。”[3(P116)《元天穆墓》:“太祖平文皇帝之后。”[3(P277)道武帝的庙号也志



:“烈祖道武皇帝之苗有延续旧例者。如《元广墓志》



”》:“烈祖道武皇帝之玄孙。”[3(P91)《元维墓志裔。



》:“高祖广平王,[3(P256)《元墓志烈祖道武皇帝之”[3(P315)这种弃新从旧的做法说明孝文第七子也。



传统习帝的宗庙制度改革在皇族内部并未取得共识,俗仍保持着强大的惯性。对于元苌等平文后裔而言,此举亦有抬升身价之企图,从中还流露出宗室疏族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4]起后抗拒新政的权利诉求[后文还将论及。



其二,墓志简要介绍了墓主元苌的释褐情况。众六朝官僚贵族甚重起家,因为这不仅体现了阀所周知,



阅的高低,也是日后仕途升进的阶梯。士人起家要点有三,分别是起家的年龄、起家官的品级和职位类型。墓志对此记录翔实,足以反映北魏前期胡人仕进制度“皇兴二年,。的特色。志文说元苌于召补大姓内三郎”献文帝皇兴二年,即公元468年,元苌时年仅11岁。应该说,宗室少年解巾属于常态,也是他们独享的礼元孟辉8岁起家,元诲、元融12岁起遇。遍检史料,



家,元悦13岁起家,元彝、元悌、元举14岁起家。孝:“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听入仕。”[5(卷明帝更是明令



P226)以确保宗室超越异姓的特权。总之,元苌少年九,



据志文所载,墓主元苌卒于北魏孝明帝延昌四年(515),享年58岁,逆推则其生于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元苌一生历经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和孝明五帝,跨越平城、洛阳两大重要时段,亲历过轰轰烈烈的也见证了王朝政治由辉煌走向衰乱。可以汉化改革,



说,他置身北魏历史的转折关头,其人生际遇是那个激对《元苌墓志》的诠释不能局限荡年代的缩影。因此,



于文本的窠臼,惟有结合恢弘的时代背景,广泛联系同才能在比较中揭示其自身的特性。故笔者试类史料,



图摆脱章句训诂的桎梏,从宏观“历史”而非单纯“文的角度对这方墓志重新加以扫描。献”



一、墓志中典章制度之补证



《元苌墓志》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名讳、籍贯、家封爵、仕宦和葬地等信息,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细世、



致的考证,但远非题无剩义。笔者现截取几个前人未曾措意之处予以补释,这是我们探寻墓主元苌的生命轨迹和墓志特点的前提条件。



“太祖平文皇帝”,其一,墓志追溯元苌的六世祖为《魏书》《序纪》,据卷一平文皇帝即代北酋邦时代的重要首领拓跋郁律,他为稳固部盟立下丰功伟绩,并初步构想了南下中原的策略。特别是他在拓跋历史上开启“由氏到家”了的转变,使本房支牢固掌握核心领导权,



2(P210)。基于如此的并一举奠定君统大宗的地位[



“大姓内三郎”入仕表明其地位的显赫。其起家官为首《元保洛墓志》估计与中提到的“贷敦内三郎”次发现,



,“贷敦”[3(P59)含义相仿。进一步说也许就是“著”“大族”,姓一类词汇的鲜卑语译音。所谓“内三郎”



6(P680)。他们是涵盖羽林郎在内诸种郎卫之总称[



职责重大,通常由低级武官迁转而至。如内宿直禁中,



“以功迁内三郎”[5(卷三○,P727)。若作细射豆代田



为起家官,则是格外的恩典。如功臣之后费于“少有节



5(卷四四,P1003)。又陆真少年英起家内三郎”操,



5(卷三○,武,太武帝“以真膂力过人,拜内三郎”P730)。元苌能够以此释褐,再次证明身份的高贵。另



“太祖”。不过,道武帝于天兴初奉其庙号为降至功业,



孝文帝太和中叶,平文帝“太祖”的庙号被转给开国皇。《魏书》:“远帝拓跋卷一○八《礼志一》载诏书曰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





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德,以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这样说来,元苌生前先祖平文帝即已



据学者研究,内三郎之间品阶差距悬殊,出身、资历外,



7(P80)。因此,和功劳诸因素从中起到了制约作用[



墓志在元苌起家官前特加“大姓”名头,意在炫耀雄厚彰显异乎寻常的等第,而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的世资,



官称则是错误的。



其三,墓主元苌的爵位传袭尚存悬疑。墓志说他,《魏书》《神父祖及本人的爵位俱为公爵。可是卷一四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载,元苌曾祖度“太祖;祖父乙斤“袭爵襄阳侯”;父平“袭世初赐爵松滋侯”



;本人“高祖时,爵松滋侯”袭爵松滋侯,例降侯,赐艾陵。元苌祖上从未受颁过公爵,伯”且经历太和十六年(492)改降五等后,自己例降为伯爵。那么,墓志缘何这样的疑问早在清代便有称其世袭公爵呢?事实上,



。《金石萃编》人提出卷二八存录元苌所撰《温泉颂:“碑额题松滋碑》载其爵位亦为松滋公,王昶按语道公,姑无论当称降爵,不当仍侯;且松滋之封,自苌之曾未尝称公,则此题松滋公所未祖始累世承袭皆是侯爵,



”详也。对此,前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注意到,北魏碑志与正史所记爵位互异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典《魏3(P250),型的事例莫过元钦,墓志说他封开国侯[本传则作钜平县公。这究竟是抄写失误抑或有意书》



为之?笔者认为当属后者。众所周知,中古授爵尚存“封建”,《温泉颂》之义,封君比肩列国诸侯中元苌以“孤”自谓,墓志讳其死曰“薨”俱为明证。而上古诸侯:“然爵称互异是相当普遍的,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知铭文国君之名称不但与《春秋》考之两周彝器铭文,



歧异,即在彝铭本身,虽同一国名,彼此互殊者仍甚多。……鲁有四器称鲁侯,。《尚书·费誓》一器称鲁公为。考之《春秋鲁侯伯禽誓师之辞,开首即云‘公曰’,,《左传》于诸侯之葬皆称‘公’于诸侯亦尝称经》



‘公’,‘公’”则为当时对诸侯之通称。也就是说,诸侯都可称“公”以示尊崇。这种传统理念无论本爵高低,



为北魏所继承,故而产生前述的抵牾。其实非惟元苌,



5(卷一五,P384)、宗室中武遂子拓跋拔干谥曰灵公[饶5(卷一九,P446)、都昌县侯元诱谥阳男元遥谥曰宣公[



3(P171)皆为例证。所以,曰恭惠公[正史所载侯、伯



指出它是专门选拔内徙鲜卑四大豪门元氏、长孙氏、叔。凌文超则认为此职即《官氏8]孙氏和奚氏的大中正[



志》中宣武帝时期主持分定鲜卑姓族包含元苌在内的“河南邑中正”。两种观点皆有可取之处,[9]四位笔者,试做新的推测。四大中正之“四”一层含义是胡人入姓族的四个等次,如同汉人阀阅的膏粱、华腴、甲乙丙类似崔卢郑王李之丁;另一层意思泛指全体胡姓高门,



“四姓”。无论何种解释,“诠量鲜卑姓族四郡元苌身为大中正”都是厘定胡人姓族的首席执行者。宣武帝将此重任托付元苌,个中原委留待后文解决。



二、墓志内容架构及语言风格的分析



就内容而言,北魏洛阳时代宗室墓志的创作大多遵循固定的范式,即突出家世、官爵、婚媾和学术,带有显著的士族化特征。且行文讲求辞藻华美、声韵协和,借助晦涩的典故和工整的对仗贯通篇章。这种文体风格的形成是北方民族融合、拓跋鲜卑趋向汉化的必然与其他宗室墓志的靡丽相比,凝重质朴的结果。不过,



《元苌墓志》颇显另类,具体表现为:



,《元苌墓志》首先没有刻意渲染墓主的宗室身份。北魏广义的宗室概念是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他们不仅是皇帝的血脉同胞,而且构成了王朝基石在政权中占据显要的位置。代人集团的轴心和骨干,



凭借天潢贵胄的声威,宗室可以获取凌驾社会之上的所以要竭力申明这种身份。墓志文经典的表述权益,



《元倪墓志》:“国灵钟美,……皇室千里,如开英帝族、”》:“帝绪绵邈,[3(P134)《元斌墓志清高出俗。王迹婵”[3]联……分峰昆岳,籍润沧源,本枝郁矣,磐宗在焉。:“帝绪绵宗,(P140)《元谧墓志》备闻于金经;琼枝宝”》:“蝉联瓜瓞之[3(P142)《元融墓志腾芳于玉牒。茂,



”[3]绪,眇邈瑶水之原,固已炳发河书,昭明玉版。》:“其玉瓞绵天之绪,(P205)《元举墓志金流定海之原,固已焕乎龟鼎,郁明玺牒……有哲公子,帝叶王孙,”[3(P216)《元苌墓志》玉重金尊。则相形见万里,



“天监魏录,绌,惟颂辞有神固帝族”之简短语句,足见墓主元苌不甚看重宗室的荣耀,其族群认同和归属意而是改葬识相当淡薄。若联系他死后不入邙山西陵,河内轵县的事实,问题迎刃而解。



,《元苌墓志》其次没有婚媾关系的记录。伴随汉北魏后期,士族门第婚在宗室内部方兴化程度的加深,



10(P181)。宗室墓志对此均大书特书。如《元未艾[



是元苌的本爵,墓志称公乃是尊号,二者并行不悖。



其四,墓志中元苌所任“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的含义有待商榷。魏晋选官实行九品官人法,中正负责评定士人门第,供吏部铨叙参用。中正绝非著于品令的官职,而是由代表乡党名望的在京朝官兼任的社注家于此颇多误会,特予澄清。所谓“诠量鲜会席位,



,卑姓族”无疑是指太和十九年(495)启动的定姓族工,“代人犹以姓族辞作,此事因技术繁复迁延至宣武朝又使尚书于忠、尚书元匡、侍中穆绍、尚书元长(苌)讼,



5(卷一一三,P3015)。时任度支尚书、等量定之”河南



邑中正的元苌参与其中,这一点史志契合,毫无问题。“四大中正”关键是后面的如何理解。刘莲香、蔡运章





》:“太妃河南乙氏,显魏墓志父延,故东宫中庶子;夫人”父熙,故征东大将军、驸马都尉、昌黎王。长乐冯氏,



《官氏志》:“原出朔土,卷一一三载太和十九年(495)诏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魏书》



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



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可见,胡人门第名虽有二,实则划分四等。

3(P167)《元宝月墓志》:“皇妣杨妃,恒农人,父次德,兰陵太守,祖伯念,秦州刺史;嫔南兰陵萧氏,齐太祖高皇帝曾孙,



父子贤,齐太子詹事平乐侯。”[3(P178)《元彝墓志》:“太妃长乐冯氏,父熙,侍中、太师、扶风开国武公;妃长乐冯氏。



”[3(P227)《元恭墓志》:“母范阳卢;妇茹茹主之曾孙、景穆皇帝女乐平长公主孙,父安固伯闾世颖。



”[3(P299)《元徽墓志》:“太妃河南乙氏,广川公之孙女;妃陇西李氏,司空文穆公之孙女。



”[3(P300)时人不厌其烦地叙述配偶的家世,旨在标榜门



第,拓展家族势力。《元苌墓志》于此堙没无闻,想必也是乏善可陈。史载,元苌“闺门无礼,昆季不穆……论



者鄙之”



5(卷一四,P352)。估计就有婚姻失类这种为名教所不齿的行径。



再次,《元苌墓志》中没有关于学识风度和气质修养的描述。北魏迁洛后,宗室的精神面貌迅疾趋向文士化,



武将所占的比率由开国伊始的54%锐减至孝文帝以后的38%



11(P73)。相应地,宗室墓志勾画儒雅的文士形象成为时尚潮流。如《元袭墓志》



:“错综古今,贯穿百氏,究群言之秘要,洞六艺之精微。……又工名理,善占谢,机转若流,酬应如响,虽郭象之辨类悬河,彦国之言如璧玉,在君见之。”[3(P295)《元赞远墓志



》:“学贯儒林,博窥文苑。九流百氏之书,莫不该揽;登高夹池之赋,下笔成章。”[3(P309)新派宗室不仅专精学术,而且普遍接受南朝超然洒脱、清新雅致的生活样式。《元扬墓志》:“高枕华轩之下,安情琴书之室,命贤友,赋篇章,引渌酒,奏清弦,追嵇阮以为俦,望异代而同侣。



”[3(P75)《元斌墓志》:“心栖事外,恒角巾私圃,偃卧林潮,望秋月而赋篇,临春风而举酌,流连谈赏,左右琴书。”[3(P140)两相比照,《元苌墓志》丝毫看不出文士的痕迹,考虑到元苌长期担任军职镇戍、征讨,



不难推知,即便在文化繁盛的洛阳时代,他依然保持着代北武士的本色。



《元苌墓志》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行文简洁凝练,与纯骈体的邙山风格大相径庭。它平实地叙述墓主的家族世系和仕宦履历,上下语句承转顺畅、衔接自然,既无连篇累牍的排比用典,亦较少浮华的溢美虚夸。总之,素朴淡雅的《元苌墓志》脱离了贵族气息浓郁的文学旨趣,在同期宗室墓志中可谓独树一帜。我们还发现,与元苌同房的元珍、元孟辉、元过仁等墓志也都带有相似的特点,不禁令人对这种规律性现象产生好奇。



三、北魏宗室政策与墓主元苌的人生际遇前文谈及《元苌墓志》的主要特征和墓主元苌的个人经历,归纳起来无外两点:元苌是典型的武人,同宗室文士雅趣相距万里;他追恋旧俗,与士族风尚格格不入。这种保守刻板的气质集中反映在墓志的撰写上。



·15 4·



正史恰好与之印证,《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附苌传》:“(元)苌性刚毅,虽有吉庆事,未尝开口而笑。……(孝文帝)因别赐苌酒,虽拜饮,而颜色不泰。高祖曰:‘闻公一生不笑,方今隔山,当为朕笑。’竟不能得。高祖曰:‘五行之气,偏有所不入。六合之间,亦何事不有。’左右见者,无不扼腕大笑。”憨直木讷的元苌遭到以孝文帝为首的新派人物的排斥和嘲讽,



表明他不在时尚的改革群体之列。实际上,孝文帝迁都,也未将其纳入南下既得利益集团当中。志文曰:“十七年,皇宇徙构,迁洛之始,留公后事,镇卫代都,授持节、平北将军,摄总燕方。仍持节、本将军、怀朔镇都大将。”元苌被留滞旧都,常年镇守北边,自然没有机会沐浴河洛新风,而由此造成的利益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日后,广阳王元渊对这种情况有过精辟的评论:“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5(卷一八,P430)元苌也就失去了跻身权力中枢、成为



胡姓冠族的机遇,



这是其墓志审慎低调的根本原因。元苌受此冷遇不是偶然的,这与孝文帝变革宗室制度休戚相关。我们知道,北魏是拖带着血亲氏族的脐带步入文明国家阶段的,其宗室族群在相当长时期内都还维持着“直勤”的原生态,宗室成员享有大致对等的权利[



12]。元苌故而能以显职少年入仕。但是,孝文帝基于礼制和现实的动因,有步骤地对宗室体制加以改造。首先是于太和十六年(492)“改降五等”,区分道武与非道武子孙;紧接着于次年利用华夏五服制推进家族化进程,使得血缘远近成为配置资源的尺度



13(P253)。元苌祖出平文帝,距道武帝尚有距离,与



孝文帝更无服纪可言,即便在出服疏宗里亦属边缘。试想唯五服是从、倚重有服宗亲的孝文帝怎会顾及他的利益诉求呢?可以说,元苌是孝文帝宗室改革的失意者,



他宗室观念淡漠,还在先祖庙号问题上动手脚以宣泄愤懑是合乎情理的。





据墓志所载,宣武帝即位后,元苌调回中央,从此飞黄腾达。期间有几项履历值得关注。一是担任“营构太极都将”,太极殿是洛阳宫城举行朝仪典礼的主体建筑,相当于唐大明宫的含元殿、明清故宫的太和殿,元苌领受太极殿营造无疑是皇帝的器重。二是投入江淮战场,授予“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南征梁城寿春之钟离”。史载,景明元年(500年),萧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挟寿春归降,于是南北双方围绕寿春展开拉锯战,率先



参战的是皇叔彭城王元勰[



5(卷八,P192)。寿春外围还有两支武装,分别是驻扎淮浦的武卫将军元珍[3(P77),再就是镇守钟离的元苌。元苌与元珍是亲兄



弟,后者“世宗时,曲事高肇,遂为帝宠昵”



5(卷一四,P354)。所以,有理由相信,两人都是秉承皇帝意旨督



战的鹰犬,而监控的对象就是亲尊莫二的元勰。三是出任“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北中郎将在禁军里归护军序列,负责保卫河梁及京师北部防御,地位至关紧要



6(P771),足证皇帝对他的信赖。四是晋升“河南尹、



河南邑中正、侍中、度支尚书、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河南尹是京城所在郡的长官,侍中是顾问应对、拾遗补阙的近信之臣,度支尚书司职国家财政,兼任的河南邑中正又总管胡人姓族的品评。元苌集决策、行政、财政和人事大权于一身,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五是外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雍州乃关中重镇,历来任用威望崇重者[



14],选择元苌同样出于皇帝的青睐。六是元苌的赠官“使持节、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属破格追授。据日本学者添庆文的研究,死后追赠依例逐级提升[



15]。可元苌由正三品的安西将军到正二品的镇北大将军,



跨越幅度竟达两级。这些都说明元苌在宣武朝的行情陡然倍增,堪称炙手可热的政坛新宠。志文“内任腹心”显然是对他这一时段的确切总结。



元苌博得宣武帝的赏识绝非个案,经历相同者还有其弟元珍。《元珍墓志》:“迁侍中,绮综王言,经纶衮阙,



出则倍驾,入参侍席,声盖一时,道彰远迩。永平中,除车骑将军、领军将军,始荷腹心之任,受六师之重。



”[3(P77)《元孟辉墓志》亦载亡父元珍“末为世宗心旅。稠禁御廿余载,自侍中至车骑将军、尚书左仆



射,



八迁”[3(P116)。又元苌同祖兄弟元鸷“正始中,转直寝。永平中,拜直阁将军如故。……延昌中诏除



龙骧将军、



武卫将军”[3(P342),执掌皇帝的贴身警卫。可见,身处宗室边缘的平文后裔是宣武帝的心腹爪牙。



从孝文帝到宣武帝,短短数年间,元苌等一干疏族何以会有冰火两重天的境遇?笔者认为,这应当归结为错综复杂的政局和宗室政策的变轨。重用近属、排斥疏族是孝文帝施政的基本方略。在他的扶植下,有



参考



1]薛海洋,陈辉.北魏元苌墓志(初拓本)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2]张继昊.从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创建历史的考察



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8.[4]王铭.“正统”与“政统”:拓跋魏“太祖”庙号改易及其历



史书写[



J].中华文史论丛,2011(2).[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



书局,



2004.[7]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



察[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 10.[8]刘莲香,蔡运章.北魏元苌墓志考略[



J].中国历史文物,服宗亲的势力急剧膨胀,



占有未来“六辅”格局中的四席。宣武帝登基,近属宗王权倾朝野,咸阳王元禧公然索要羽林虎贲,扬言:“我是天子儿,天子叔,元辅之命,



与诏何异?”



5(卷三一,P739)北海王元详“军国大事,总而裁决”



5(卷二一,P561)。另有彭城王元勰德高望重、广受赞誉。宣武帝的皇权因此受到严重威胁,他彻底颠覆父皇既定的宗室政策,



拉拢疏族、抑制近属,利用双方的纠葛坐收牵制之效。例如他“诏改宗子羽林为宗士,其本秩付尚书计其资集,叙从七已下、从八已



上官”[5(卷一一三,P3004),大大改善了疏族子弟的处



境,



使其甘效犬马之劳。他还授意疏族把持枢密大权,昭成子孙侍中元晖“深被亲宠。凡在禁中要密之事,晖别奉旨藏之于柜,唯晖入乃开,其余侍中、黄门莫有知



者”



5(卷一五,P379)。元苌等平文后裔就是在此背景下发迹的,



他们也为宣武帝收拢权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元苌事迹兹不赘言,同侪元鸷参加过弹压元禧的行动



5(卷一四,P351),元珍则衔命密裁元勰于宫中[5(卷二一,



P582)。据此可知,元苌的命运是与北魏皇权的发展紧密捆绑的,其家国关系之变异乃皇帝专制统治的产物。



综上所论,本世纪初,《元苌墓志》的重见天日使后人有幸领略中古独特的艺术神韵和非比寻常的创作思路。墓志迥然有异的风格是经特定历史形势精雕细琢而来的。透过墓主元苌跌宕起伏的人生,



不难看出北魏后期政局的演变线索。作为宗室疏族的代表,元苌的种种遭遇又是鲜卑拓跋氏族群体进化的生动标本。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元苌墓志》都是研究北魏宗室家族史、制度史和政治史的宝贵资料。它还在方法论层面给我们以启迪,



只有将墓志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比较,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充分挖掘字里行间潜藏的史料价值。



文献



2006(2)





9]凌文超.鲜卑四大中正与分定姓族[J].文史,2008(2).[10]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孙同勋.拓拔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M].



台北:稻乡出版社,



2005.[12]罗新.北魏直勤考[J].历史研究,2004(5).[13]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14]刘军.北魏宗室外镇述论[J].兰州学刊,2009(4).[15添庆文.关于北魏的赠官[J].文史哲,1993(3)



(责任编辑



陈朝云)







北魏元苌墓志补释探究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

北魏元苌墓志补释探究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2.html

北魏元苌墓志补释探究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3.html

北魏元苌墓志补释探究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4.html

北魏元苌墓志补释探究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5.html

收稿日期:20130221

作者简介:刘军(1979),男,辽宁抚顺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北魏宗室阶层士族化进程研究》,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QY046;吉林大学

985工程”建设基金项目资助。

《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苌)(简称《元苌墓志》)于2002年春(一说是次君墓志铭》

年春)在河南省济源市出土,它先由私人保管,后转归河南博物院馆藏。该墓志的拓片、释文及考释最早见《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2期刊载的刘莲香、蔡运于

《北魏元苌墓志考略》。据此文介绍,《元苌墓章的大作

志》呈正方形,边长79厘米,厚23厘米,阴线刻界格,楷体书写,共26行,满行26字,总计664字。细观拓片,发现其书法隽雅沉稳、遒劲端庄,庙堂气派显露无遗,堪称魏碑中之上品,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此外,墓主元苌的生平事迹及相关的职官制度亦可填补正史,学术意义不容低估。鉴于此,墓志一经公布,引起不小的震动,各类研究文章纷至沓来,如宫万松、《济源出土的北魏宗室元苌墓志铭考释》(载宫万瑜

《中原文物》2011年第5期)、《鲜卑四大中正与凌文超(载《文史》2008年第2辑)和明建《北魏太分定姓族》

——以元苌墓志为和十二年前后平城司州的废而复置

(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0年)中心》第26辑,等。上述成果或系统疏证,或就某一方面深入展开,然阅后却感意犹未尽,故不揣鄙陋,试做补释,求教于方家。

州刺史,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永平中,河南尹、河南邑中正、侍中、度支尚书、诠量鲜卑姓族四大://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

·151·

中正。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公历奉五帝,内任腹心,外蕃维,如何遘疾,台华夙掩,延昌四年岁在乙未秋七月壬寅朔十有一日壬子薨于位,春秋五十有八。册赠使持节、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朝议安民立政,谥曰成公。熙平二年岁次丁酉二月壬辰朔廿九日庚申,窆于河内轵县岭山之白杨邬。志曰:天监魏录,神固帝族。载挺雄英,式照金玉。逸性霞褰,烈气霜烛。孝睦绝伦,忠贞冠俗。自家形国,秉律维城。三翊皇甸,再尹神京。外绢端揆,内燮抠()局。功匡地义,智济天经。政委良牧,治在振民。作镇关辅,垂化旧秦。清明照日,威猛凝神。德音唯永,晖光载新。善绩方融,甘泉且竭。亭夏摧梁,先秋落月。存名既易,追宠已

1(P3)发。金石可志,声明不歇。[

“太祖”桂冠。那么,墓志为何还要袭用废除许久丧失

的旧庙号呢?须知庙号关乎国体,岂容擅自篡改。或许有人就此断定该墓志为赝品,实则不然,我们发现北:魏后期墓志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如《元孟辉墓志》“太祖平文皇帝高凉王七世孙。”[3(P116)《元天穆墓》:“太祖平文皇帝之后。”[3(P277)道武帝的庙号也志

:“烈祖道武皇帝之苗有延续旧例者。如《元广墓志》

”》:“烈祖道武皇帝之玄孙。”[3(P91)《元维墓志裔。

》:“高祖广平王,[3(P256)《元墓志烈祖道武皇帝之”[3(P315)这种弃新从旧的做法说明孝文第七子也。

传统习帝的宗庙制度改革在皇族内部并未取得共识,俗仍保持着强大的惯性。对于元苌等平文后裔而言,此举亦有抬升身价之企图,从中还流露出宗室疏族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4]起后抗拒新政的权利诉求[后文还将论及。

其二,墓志简要介绍了墓主元苌的释褐情况。众六朝官僚贵族甚重起家,因为这不仅体现了阀所周知,

阅的高低,也是日后仕途升进的阶梯。士人起家要点有三,分别是起家的年龄、起家官的品级和职位类型。墓志对此记录翔实,足以反映北魏前期胡人仕进制度“皇兴二年,。的特色。志文说元苌于召补大姓内三郎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献文帝皇兴二年,即公元468年,元苌时年仅11岁。应该说,宗室少年解巾属于常态,也是他们独享的礼元孟辉8岁起家,元诲、元融12岁起遇。遍检史料,

家,元悦13岁起家,元彝、元悌、元举14岁起家①。孝:“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听入仕。”[5(卷明帝更是明令

P226)以确保宗室超越异姓的特权。总之,元苌少年九,

据志文所载,墓主元苌卒于北魏孝明帝延昌四年(515),享年58岁,逆推则其生于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元苌一生历经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和孝明五帝,跨越平城、洛阳两大重要时段,亲历过轰轰烈烈的也见证了王朝政治由辉煌走向衰乱。可以汉化改革,

说,他置身北魏历史的转折关头,其人生际遇是那个激对《元苌墓志》的诠释不能局限荡年代的缩影。因此,

于文本的窠臼,惟有结合恢弘的时代背景,广泛联系同才能在比较中揭示其自身的特性。故笔者试类史料,

图摆脱章句训诂的桎梏,从宏观“历史”而非单纯“文的角度对这方墓志重新加以扫描。献”

一、墓志中典章制度之补证

《元苌墓志》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名讳、籍贯、家封爵、仕宦和葬地等信息,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细世、

致的考证,但远非题无剩义。笔者现截取几个前人未曾措意之处予以补释,这是我们探寻墓主元苌的生命轨迹和墓志特点的前提条件。

“太祖平文皇帝”,其一,墓志追溯元苌的六世祖为《魏书》《序纪》,据卷一平文皇帝即代北酋邦时代的重要首领拓跋郁律,他为稳固部盟立下丰功伟绩,并初步构想了南下中原的策略。特别是他在拓跋历史上开启“由氏到家”了的转变,使本房支牢固掌握核心领导权,

2(P210)。基于如此的并一举奠定君统大宗的地位[

“大姓内三郎”入仕表明其地位的显赫。其起家官为首《元保洛墓志》估计与中提到的“贷敦内三郎”次发现,

,“贷敦”[3(P59)含义相仿。进一步说也许就是“著”“大族”,姓一类词汇的鲜卑语译音。所谓“内三郎”

6(P680)。他们是涵盖羽林郎在内诸种郎卫之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总称[

职责重大,通常由低级武官迁转而至。如内宿直禁中,

“以功迁内三郎”[5(卷三○,P727)。若作细射豆代田

为起家官,则是格外的恩典。如功臣之后费于“少有节

5(卷四四,P1003)。又陆真少年英起家内三郎”操,

5(卷三○,武,太武帝“以真膂力过人,拜内三郎”P730)。元苌能够以此释褐,再次证明身份的高贵。另

“太祖”。不过,道武帝于天兴初奉其庙号为降至功业,

孝文帝太和中叶,平文帝“太祖”的庙号被转给开国皇。《魏书》:“远帝拓跋卷一○八《礼志一》载诏书曰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

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德,以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这样说来,元苌生前先祖平文帝即已

据学者研究,内三郎之间品阶差距悬殊,出身、资历外,

7(P80)。因此,和功劳诸因素从中起到了制约作用[

墓志在元苌起家官前特加“大姓”名头,意在炫耀雄厚彰显异乎寻常的等第,而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的世资,

官称则是错误的。

其三,墓主元苌的爵位传袭尚存悬疑。墓志说他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27420563226220215页。上述诸人分见各自墓志,收入赵超第116

·152·

,《魏书》《神父祖及本人的爵位俱为公爵。可是卷一四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载,元苌曾祖度“太祖;祖父乙斤“袭爵襄阳侯”;父平“袭世初赐爵松滋侯”

;本人“高祖时,爵松滋侯”袭爵松滋侯,例降侯,赐艾陵。元苌祖上从未受颁过公爵,伯”且经历太和十六年(492)改降五等后,自己例降为伯爵。那么,墓志缘何这样的疑问早在清代便有称其世袭公爵呢?事实上,

。《金石萃编》人提出卷二八存录元苌所撰《温泉颂:“碑额题松滋碑》载其爵位亦为松滋公,王昶按语道公,姑无论当称降爵,不当仍侯;且松滋之封,自苌之曾未尝称公,则此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题松滋公所未祖始累世承袭皆是侯爵,

”详也。对此,前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注意到,北魏碑志与正史所记爵位互异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典《魏3(P250),型的事例莫过元钦,墓志说他封开国侯[本传则作钜平县公。这究竟是抄写失误抑或有意书》

为之?笔者认为当属后者。众所周知,中古授爵尚存“封建”,《温泉颂》之义,封君比肩列国诸侯中元苌以“孤”自谓,墓志讳其死曰“薨”俱为明证。而上古诸侯:“然爵称互异是相当普遍的,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知铭文国君之名称不但与《春秋》考之两周彝器铭文,

歧异,即在彝铭本身,虽同一国名,彼此互殊者仍甚多。……鲁有四器称鲁侯,。《尚书·费誓》一器称鲁公为。考之《春秋鲁侯伯禽誓师之辞,开首即云‘公曰’,,《左传》于诸侯之葬皆称‘公’于诸侯亦尝称经》

‘公’,‘公’”则为当时对诸侯之通称。也就是说,诸侯都可称“公”以示尊崇。这种传统理念无论本爵高低,

为北魏所继承,故而产生前述的抵牾。其实非惟元苌,

5(卷一五,P384)、宗室中武遂子拓跋拔干谥曰灵公[饶5(卷一九,P446)、都昌县侯元诱谥阳男元遥谥曰宣公[

3(P171)皆为例证。所以,曰恭惠公[正史所载侯、伯

指出它是专门选拔内徙鲜卑四大豪门元氏、长孙氏、叔。凌文超则认为此职即《官氏8]孙氏和奚氏的大中正[

志》中宣武帝时期主持分定鲜卑姓族包含元苌在内的“河南邑中正”。两种观点皆有可取之处,[9]四位笔者,试做新的推测。四大中正之“四”一层含义是胡人入姓族的四个等次①,如同汉人阀阅的膏粱、华腴、甲乙丙类似崔卢郑王李之丁;另一层意思泛指全体胡姓高门,

“四姓”。无论何种解释,“诠量鲜卑姓族四郡元苌身为大中正”都是厘定胡人姓族的首席执行者。宣武帝将此重任托付元苌,个中原委留待后文解决。

二、墓志内容架构及语言风格的分析

就内容而言,北魏洛阳时代宗室墓志的创作大多遵循固定的范式,即突出家世、官爵、婚媾和学术,带有显著的士族化特征。且行文讲求辞藻华美、声韵协和,借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助晦涩的典故和工整的对仗贯通篇章。这种文体风格的形成是北方民族融合、拓跋鲜卑趋向汉化的必然与其他宗室墓志的靡丽相比,凝重质朴的结果。不过,

《元苌墓志》颇显另类,具体表现为:

,《元苌墓志》首先没有刻意渲染墓主的宗室身份。北魏广义的宗室概念是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他们不仅是皇帝的血脉同胞,而且构成了王朝基石在政权中占据显要的位置。代人集团的轴心和骨干,

凭借天潢贵胄的声威,宗室可以获取凌驾社会之上的所以要竭力申明这种身份。墓志文经典的表述权益,

《元倪墓志》:“国灵钟美,……皇室千里,如开英帝族、”》:“帝绪绵邈,[3(P134)《元斌墓志清高出俗。王迹婵”[3]联……分峰昆岳,籍润沧源,本枝郁矣,磐宗在焉。:“帝绪绵宗,(P140)《元谧墓志》备闻于金经;琼枝宝”》:“蝉联瓜瓞之[3(P142)《元融墓志腾芳于玉牒。茂,

”[3]绪,眇邈瑶水之原,固已炳发河书,昭明玉版。》:“其玉瓞绵天之绪,(P205)《元举墓志金流定海之原,固已焕乎龟鼎,郁明玺牒……有哲公子,帝叶王孙,”[3(P216)《元苌墓志》玉重金尊。则相形见万里,

“天监魏录,绌,惟颂辞有神固帝族”之简短语句,足见墓主元苌不甚看重宗室的荣耀,其族群认同和归属意而是改葬识相当淡薄。若联系他死后不入邙山西陵,河内轵县的事实,问题迎刃而解。

,《元苌墓志》其次没有婚媾关系的记录。伴随汉北魏后期,士族门第婚在宗室内部方兴化程度的加深,

10(P181)。宗室墓志对此均大书特书。如《元未艾[

是元苌的本爵,墓志称公乃是尊号,二者并行不悖。

其四,墓志中元苌所任“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的含义有待商榷。魏晋选官实行九品官人法,中正负责评定士人门第,供吏部铨叙参用。中正绝非著于品令的官职,而是由代表乡党名望的在京朝官兼任的社注家于此颇多误会,特予澄清。所谓“诠量鲜会席位,

,卑姓族”无疑是指太和十九年(495)启动的定姓族工,“代人犹以姓族辞作,此事因技术繁复迁延至宣武朝又使尚书于忠、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尚书元匡、侍中穆绍、尚书元长(苌)讼,

5(卷一一三,P3015)。时任度支尚书、等量定之”河南

邑中正的元苌参与其中,这一点史志契合,毫无问题。“四大中正”关键是后面的如何理解。刘莲香、蔡运章

》:“太妃河南乙氏,显魏墓志父延,故东宫中庶子;夫人”父熙,故征东大将军、驸马都尉、昌黎王。长乐冯氏,

《官氏志》:“原出朔土,卷一一三载太和十九年(495)诏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①《魏书》

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

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可见,胡人门第名虽有二,实则划分四等。

·153·

3(P167)《元宝月墓志》:“皇妣杨妃,恒农人,父次德,兰陵太守,祖伯念,秦州刺史;嫔南兰陵萧氏,齐太祖高皇帝曾孙,

父子贤,齐太子詹事平乐侯。”[3(P178)《元彝墓志》:“太妃长乐冯氏,父熙,侍中、太师、扶风开国武公;妃长乐冯氏。

”[3(P227)《元恭墓志》:“母范阳卢;妇茹茹主之曾孙、景穆皇帝女乐平长公主孙,父安固伯闾世颖。

”[3(P299)《元徽墓志》:“太妃河南乙氏,广川公之孙女;妃陇西李氏,司空文穆公之孙女。

”[3(P300)时人不厌其烦地叙述配偶的家世,旨在标榜门

第,拓展家族势力。《元苌墓志》于此堙没无闻,想必也是乏善可陈。史载,元苌“闺门无礼,昆季不穆……论

者鄙之”

5(卷一四,P352)。估计就有婚姻失类这种为名教所不齿的行径。

再次,《元苌墓志》中没有关于学识风度和气质修养的描述。北魏迁洛后,宗室的精神面貌迅疾趋向文士化,

武将所占的比率由开国伊始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54%锐减至孝文帝以后的38%

11(P73)。相应地,宗室墓志勾画儒雅的文士形象成为时尚潮流。如《元袭墓志》

:“错综古今,贯穿百氏,究群言之秘要,洞六艺之精微。……又工名理,善占谢,机转若流,酬应如响,虽郭象之辨类悬河,彦国之言如璧玉,在君见之。”[3(P295)《元赞远墓志

》:“学贯儒林,博窥文苑。九流百氏之书,莫不该揽;登高夹池之赋,下笔成章。”[3(P309)新派宗室不仅专精学术,而且普遍接受南朝超然洒脱、清新雅致的生活样式。《元扬墓志》:“高枕华轩之下,安情琴书之室,命贤友,赋篇章,引渌酒,奏清弦,追嵇阮以为俦,望异代而同侣。

”[3(P75)《元斌墓志》:“心栖事外,恒角巾私圃,偃卧林潮,望秋月而赋篇,临春风而举酌,流连谈赏,左右琴书。”[3(P140)两相比照,《元苌墓志》丝毫看不出文士的痕迹,考虑到元苌长期担任军职镇戍、征讨,

不难推知,即便在文化繁盛的洛阳时代,他依然保持着代北武士的本色。

《元苌墓志》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行文简洁凝练,与纯骈体的邙山风格大相径庭。它平实地叙述墓主的家族世系和仕宦履历,上下语句承转顺畅、衔接自然,既无连篇累牍的排比用典,亦较少浮华的溢美虚夸。总之,素朴淡雅的《元苌墓志》脱离了贵族气息浓郁的文学旨趣,在同期宗室墓志中可谓独树一帜。我们还发现,与元苌同房的元珍、元孟辉、元过仁等墓志也都带有相似的特点,不禁令人对这种规律性现象产生好奇。

三、北魏宗室政策与墓主元苌的人生际遇前文谈及《元苌墓志》的主要特征和墓主元苌的个人经历,归纳起来无外两点:元苌是典型的武人,同宗室文士雅趣相距万里;他追恋旧俗,与士族风尚格格不入。这种保守刻板的气质集中反映在墓志的撰写上。

·154·

正史恰好与之印证,《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附苌传》:“(元)苌性刚毅,虽有吉庆事,未尝开口而笑。……(孝文帝)因别赐苌酒,虽拜饮,而颜色不泰。高祖曰:‘闻公一生不笑,方今隔山,当为朕笑。’竟不能得。高祖曰:‘五行之气,偏有所不入。六合之间,亦何事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不有。’左右见者,无不扼腕大笑。”憨直木讷的元苌遭到以孝文帝为首的新派人物的排斥和嘲讽,

表明他不在时尚的改革群体之列。实际上,孝文帝迁都,也未将其纳入南下既得利益集团当中。志文曰:“十七年,皇宇徙构,迁洛之始,留公后事,镇卫代都,授持节、平北将军,摄总燕方。仍持节、本将军、怀朔镇都大将。”元苌被留滞旧都,常年镇守北边,自然没有机会沐浴河洛新风,而由此造成的利益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日后,广阳王元渊对这种情况有过精辟的评论:“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5(卷一八,P430)元苌也就失去了跻身权力中枢、成为

胡姓冠族的机遇,

这是其墓志审慎低调的根本原因。元苌受此冷遇不是偶然的,这与孝文帝变革宗室制度休戚相关。我们知道,北魏是拖带着血亲氏族的脐带步入文明国家阶段的,其宗室族群在相当长时期内都还维持着“直勤”的原生态,宗室成员享有大致对等的权利[

12]。元苌故而能以显职少年入仕。但是,孝文帝基于礼制和现实的动因,有步骤地对宗室体制加以改造。首先是于太和十六年(492)“改降五等”,区分道武与非道武子孙;紧接着于次年利用华夏五服制推进家族化进程,使得血缘远近成为配置资源的尺度

13(P253)。元苌祖出平文帝,距道武帝尚有距离,与

孝文帝更无服纪可言,即便在出服疏宗里亦属边缘。试想唯五服是从、倚重有服宗亲的孝文帝怎会顾及他的利益诉求呢?可以说,元苌是孝文帝宗室改革的失意者,

他宗室观念淡漠,还在先祖庙号问题上动手脚以宣泄愤懑是合乎情理的。

据墓志所载,宣武帝即位后,元苌调回中央,从此飞黄腾达。期间有几项履历值得关注。一是担任“营构太极都将”,太极殿是洛阳宫城举行朝仪典礼的主体建筑,相当于唐大明宫的含元殿、明清故宫的太和殿,元苌领受太极殿营造无疑是皇帝的器重。二是投入江淮战场,授予“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南征梁城寿春之钟离”。史载,景明元年(500年),萧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挟寿春归降,于是南北双方围绕寿春展开拉锯战,率先

参战的是皇叔彭城王元勰[://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ar

5(卷八,P192)。寿春外围还有两支武装,分别是驻扎淮浦的武卫将军元珍[3(P77),再就是镇守钟离的元苌。元苌与元珍是亲兄

弟,后者“世宗时,曲事高肇,遂为帝宠昵”

5(卷一四,P354)。所以,有理由相信,两人都是秉承皇帝意旨督

战的鹰犬,而监控的对象就是亲尊莫二的元勰。三是

出任“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北中郎将在禁军里归护军序列,负责保卫河梁及京师北部防御,地位至关紧要

6(P771),足证皇帝对他的信赖。四是晋升“河南尹、

河南邑中正、侍中、度支尚书、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河南尹是京城所在郡的长官,侍中是顾问应对、拾遗补阙的近信之臣,度支尚书司职国家财政,兼任的河南邑中正又总管胡人姓族的品评。元苌集决策、行政、财政和人事大权于一身,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五是外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雍州乃关中重镇,历来任用威望崇重者[

14],选择元苌同样出于皇帝的青睐。六是元苌的赠官“使持节、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属破格追授。据日本学者添庆文的研究,死后追赠依例逐级提升[

15]。可元苌由正三品的安西将军到正二品的镇北大将军,

跨越幅度竟达两级。这些都说明元苌在宣武朝的行情陡然倍增,堪称炙手可热的政坛新宠。志文“内任腹心”显然是对他这一时段的确切总结。

元苌博得宣武帝的赏识绝非个案,经历相同者还有其弟元珍。《元珍墓志》:“迁侍中,绮综王言,经纶衮阙,

出则倍驾,入参侍席,声盖一时,道彰远迩。永平中,除车骑将军、领军将军,始荷腹心之任,受六师之重。

”[3(P77)《元孟辉墓志》亦载亡父元珍“末为世宗心旅。稠禁御廿余载,自侍中至车骑将军、尚书左仆

射,

八迁”[3(P116)。又元苌同祖兄弟元鸷“正始中,转直寝。永平中,拜直阁将军如故。……延昌中诏除

龙骧将军、

武卫将军”[3(P342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执掌皇帝的贴身警卫。可见,身处宗室边缘的平文后裔是宣武帝的心腹爪牙。

从孝文帝到宣武帝,短短数年间,元苌等一干疏族何以会有冰火两重天的境遇?笔者认为,这应当归结为错综复杂的政局和宗室政策的变轨。重用近属、排斥疏族是孝文帝施政的基本方略。在他的扶植下,有

1]薛海洋,陈辉.北魏元苌墓志(初拓本)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2]张继昊.从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创建历史的考察

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8.[4]王铭.“正统”与“政统”:拓跋魏“太祖”庙号改易及其历

史书写[

J].中华文史论丛,2011(2).[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

书局,

2004.[7]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

察[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刘莲香,蔡运章.北魏元苌墓志考略[

J].中国历史文物,服宗亲的势力急剧膨胀,

占有未来“六辅”格局中的四席。宣武帝登基,近属宗王权倾朝野,咸阳王元禧公然索要羽林虎贲,扬言:“我是天子儿,天子叔,元辅之命,

与诏何异?”

5(卷三一,P739)北海王元详“军国大事,总而裁决”

5(卷二一,P561)。另有彭城王元勰德高望重、广受赞誉。宣武帝的皇权因此受到严重威胁,他彻底颠覆父皇既定的宗室政策,

拉拢疏族、抑制近属,利用双方的纠葛坐收牵制之效。例如他“诏改宗子羽林为宗士,其本秩付尚书计其资集,叙从七已下、从八已

上官”[5(卷一一三,P3004),大大改善了疏族子弟的处

境,

使其甘效犬马之劳http://www.wendangxiazai.com/b-785194967f1922791688e89f.html。他还授意疏族把持枢密大权,昭成子孙侍中元晖“深被亲宠。凡在禁中要密之事,晖别奉旨藏之于柜,唯晖入乃开,其余侍中、黄门莫有知

者”

5(卷一五,P379)。元苌等平文后裔就是在此背景下发迹的,

他们也为宣武帝收拢权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元苌事迹兹不赘言,同侪元鸷参加过弹压元禧的行动

5(卷一四,P351),元珍则衔命密裁元勰于宫中[5(卷二一,

P582)。据此可知,元苌的命运是与北魏皇权的发展紧密捆绑的,其家国关系之变异乃皇帝专制统治的产物。

综上所论,本世纪初,《元苌墓志》的重见天日使后人有幸领略中古独特的艺术神韵和非比寻常的创作思路。墓志迥然有异的风格是经特定历史形势精雕细琢而来的。透过墓主元苌跌宕起伏的人生,

不难看出北魏后期政局的演变线索。作为宗室疏族的代表,元苌的种种遭遇又是鲜卑拓跋氏族群体进化的生动标本。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元苌墓志》都是研究北魏宗室家族史、制度史和政治史的宝贵资料。它还在方法论层面给我们以启迪,

只有将墓志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比较,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充分挖掘字里行间潜藏的史料价值。

文献

2006(2)

9]凌文超.鲜卑四大中正与分定姓族[J].文史,2008(2).[10]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孙同勋.拓拔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M].

台北:稻乡出版社,

2005.[12]罗新.北魏直勤考[J].历史研究,2004(5).[13]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14]刘军.北魏宗室外镇述论[J].兰州学刊,2009(4).[15添庆文.关于北魏的赠官[J].文史哲,1993(3)

(责任编辑

陈朝云)

魏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