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魅力

发布时间:2013-12-11 20:16:45

56.字谜十则

 

1.原始森林 2.二人一直在一起

 

3.可上可下 4.两车相遇

 

5.双方一直有联系 6.两人都让座

 

7.烟火熄灭请放心 8.移出多迁入少

 

9.加上一直,减少一点

 

10.传说,苏轼与寺庙里的和尚关系非常好。一天,他让书童戴上草帽,穿着木鞋,到寺庙里取一样东西。书童问取什么东西,苏轼说:“和尚一见到你就知道了。”果然,和尚一见书童的打扮,立即就明白了苏轼要取的是什么。于是,便将苏轼所需要的东西交给了书童。

 

你知道苏轼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吗?

 

57.同一字谜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到妹夫秦观家里去做客。苏轼在书房看见一幅秦观的字谜画,写着:“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手命难保。”苏轼看完以后,对秦观说:“妙,妙,妙!”于是随手提起笔来,也写了一个字谜:“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一旁眉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秦观拍手道:“真妙,真妙!”苏小妹跑进书房,说:“什么东西如此之妙?”看了他俩的字谜后信口说道:“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翅的飞不好。”说完,苏轼、秦观异口同声地说:“妙极了,妙极了!”同学们,你们猜到这是什么字了吗?

58.祝枝山访友破诗谜

 

祝枝山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去拜访唐伯虎。不料,他进了庭院,却被这位好友拦挡在了房门外。

 

祝枝山不解其意,故作生气地说:“唐寅,老兄我前来造访,你如此无礼,究竟为什么?

 

唐伯虎笑着说:“老兄息怒,小弟我有谜诗一首请你一猜。猜对了,热情招待;猜不着,就不能怪我闭门谢客了。”

 

祝枝山听了说:“好吧,一言为定!

 

唐伯虎解释说:“我这首谜诗共有四句,每句猜出一个字,四个字连起来是表明两个意思的两句话。”说完,唐伯虎念出了如下四句诗:

 

言有青山青又青,

 

两人土坡观风景,

 

三人牵牛少只角,

 

一人坐在草木中。

 

祝枝山听后笑了笑说:“如此简单的诗谜也值得我猜吗?”他说着,自信地走进房去,坐到太师椅上就朝唐伯虎招呼道:“快奉茶吧!”唐伯虎见诗谜已破,立即端上香茶一杯,连连说:“此谜破得好,佩服!佩服!”原来谜底就是“请坐奉茶”四个字。

59.丫鬟巧驳先生

 

从前有个私塾先生自恃有才,看不起穷人。一次他到一个财主家去教书,进门碰见一个在财主家当丫鬟的小姑娘,小姑娘很爱看书,所以见了教书先生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先生,您贵姓?”谁知这个教书先生看不起丫鬟,还有意戏弄她。只见他两眼一翻,撇着大嘴嚷道:“一半在海里,一半在天空,若问住哪里,老家在山东,如若猜不中,以后见人不要问!”小姑娘听了十分生气,但她聪明伶俐,一下就猜出来了。同时,小姑娘也反过来说:“你是大秀才,肚里有文才,说出我的姓,你也猜一猜:一点一横长,有口坐中堂,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若要猜不中,先生请别当。”听完小姑娘的谜面,教书先生一愣,猜呀猜,半天也没说出小丫鬟姓什么,教书先生觉得惭愧,一扭身红着脸走了。

 

你猜出来他们两个人姓什么了吗?

 

其实教书先生姓鲁,小姑娘姓高。因为“鲁”字可拆为“鱼”字和“日”字,“鱼”可长在海里,“日”就是太阳,出现在天上,所以说“一半在海里,一半在天空”。另外山东又称“鲁”,所以说“老家在山东”。“高”字中的“亠”就是“一点一横长”,两个“口”字分别可看作大口和小口,“冂”可看作一个房屋,小口就藏在里面,教书先生和小姑娘都在用同一种方法即“会意法”构成谜面,可惜的是教书先生却只能作,不能猜。小姑娘既能作,又能猜,显然更为高明。

60.有趣的谐音

 

歇后语

 

1.公鸡戴眼镜──官()不大,架子不小

 

2.肚子里撑船──内行()

 

3.轮船出国──外行() 4.砍柴的下山──担心()

 

5.狐狸吵架── 一派胡() 6.老鼠跳到钢琴上──乱谈()

 

7.马上听戏──奇() 8.米店卖盐──多管闲()

 

9.寿星佬抱琵琶──老生常谈() 10.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对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注: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利用谐音一语双关,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

  ()子心中苦 ()儿腹内酸

 注: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

 

61.神妙的足迹

   

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或是写文章、写文件,时时处处离不开文字。文字其实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族人说的话,就叫汉语;记录汉语的符号,就是汉字。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文字,只有几十个字母,用这几十个字母就可以拼写平常所说的话。这种文字叫做拼音文字。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比如,藏族、蒙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文字,是拼音文字。而汉字就不是这种文字,它是一个个的方块字,由各种线条组成。

 汉族的方块字,究竟有多少个?谁也没有精确地统计过。根据研究汉字的专家们估计,至少有六万多个。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单字,大概有五六千个。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以前。它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非常神妙的道路,中间经过了许多演变和进化,直到今天。

 汉字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有辉煌的功绩,是它保存和传播了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它交流了科学技术的信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如,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一部优美的民歌,叫做《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来只称《诗》,后来称为《诗经》。它编成于我国的春秋时代。

 

又比如,汉朝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以及历朝历代的科学、哲学的著作,都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汉字除了使用的历史长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的人口多。我国十三亿人,汉族占90%以上,一部分少数民族也说汉语、用汉字。

 由于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方块形,因此,从古至今,有许多人认为汉字书法是一种很优美的艺术。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比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等人。他们的书法艺术挺拔秀劲,是我国艺苑中的珍品。

 所以说,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很大的功劳。它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中华民族服务了几千年,而且现今和以后它仍将继续为我们和子子孙孙服务。

 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有着一条神妙的足迹。

62.汉字,悠长的时间隧道

 

倪渝根

 

科学幻想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描写:通过时间隧道,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前的情景。汉字好比是这样的时间隧道,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

 真是这样吗?那你带我进去看看,好吗?

 !我们先看这个字:“监”,繁体字写作“監”,甲骨文是。左边是一个陶质的器皿,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人头上是一只大眼睛(),表示这个人用器皿的水照自己的模样。繁体字的“監”和简体字的“监”,都能从字形上依稀看出这个意思来。我国著名诗人、文字学家郭沫若说:“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面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透过这个“监”字,我们不是看到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以盆盛水”当镜子用的吗?

 “国”,繁体字写作“國”,最早写作“或”,甲骨文是。甲骨文字形中的是国土,是“戈”字,即武器,会意用武器守卫国土。“或”,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从囗,以戈守其一。一,地。”“囗”,读wéi,字形像四周环绕的城墙。繁体字“國”,在“或”外加一“囗”形,更加强调了所守卫的边界。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构筑长城,使用武力,是为了保卫美好的家园。

 再看甲骨文“女”字,像一个面朝左,上身直立、双腿跪着、两臂交叉在胸前的人。这说明妇女在商朝时期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现代汉字中,有好多意思不好的字都有“女”字旁,如:“奴”“奸”“妖”“嫉”“妒”“姘”“婢”“婪”“妾”等等。这些汉字,无一不传达出我国千百年来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信息。当然,如今已是“妇女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了。

 

63.(末 林 焚 森 休 集)

 

瑞典汉学家 林西莉 译 李之义

 

“木”字没有任何叶子,只有干和枝。在冬天的天空下树黑乎乎地站着,没有任何美感。一种单调但真实的形象。

 “木”字能组成很多合成字。有时候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形式。不管怎么样都是“木”,“木”字上面加一横就成了“末”,意思为“树尖”“树梢”,转意也有“结尾”“细末”“粉末”的意思──这是最后唯一留下的。

 “独木不成林”,这是一句中国成语。这是对“林”字的绝妙解释。

 “林”与“火”组成“焚”字。是一场森林大火或者是对刀耕火种时代的记忆吧?可能是这样。但是“焚”字在很多与狩猎有关的卜辞里使用。因为人们经常在森林里放火,把隐藏在里面的鹿、野猪和其他猎物轰出来──这是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用过的一种古老的捕猎方法。

 三个“木”组成“森”,阴森、繁密的树林。

 一个人靠在树旁边。可能要乘阴凉。其意为“休”。

 一棵树上有一只鸟意为“集”。猛一看显得有些奇怪──自己跟自己怎么能“集”呢?但是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个字最初的意思为“过夜”,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这个形象马上就清楚多了。考虑到造字时的实际情况,这个字还是不错的。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黄河流域古老的中心地带的大部分鸟类是鸡类鸟,在树枝上睡觉,喜欢集群。因此“定居”的含义逐渐也有了“集”的意思。为了使这个字变得更清楚,人们又加上几只鸟,这种字形保持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多余的鸟不见了,原来那只鸟仍然站在树枝上睡觉。这个字也用于“集中”“结集出版”和“文集”等。

 

 64. 刘凌

 

“水”当初的意思指河流中的水,也可以指河流,如淮河过去叫“淮水”。古文字写成,中间是河流弯弯曲曲的形状,两边一滴滴的代表河水。看下面的“字形演变线索”,“水”的字形从小篆到隶书变化最大,两边的“水滴”被连起来,和现在的“水”字差不多了。“水”的意义后来扩大了,可以指各种各样的液体,如泪水、墨水、药水、铁水、盐水、汤水等。古文字中有许多“水”作偏旁的字,写起来很麻烦,考虑到它有时被写成或,人们取其中一半,旋转过来写,就是现在常用的氵旁,叫三点水旁,这个偏旁的字,意思全和水有关。

 “川”过去专指河流,写成。两边是河岸,中间的小点点代表流水。到了金文,中间的小点点被连成一画,就和现在的“川”差不多了。成语“川流不息”形容事物像河流那样流动不停,这里“川”就是“河流”的意思。大河一路滚滚流动,在有的地方会冲积出一大片平原,成语“一马平川”的“川”就是“平原、原野”的意思,是从“河流”的意思引申来的。在我国西南部有个四川省,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地图,看一看这个地名和“川”有什么关系?

 再看看这个字:(),其实就是“川”的中间加了一小块,它本来的意思是河流中间的陆地。古代中国又称九州,你知道为什么吗?从记载上古事情的书《尚书》里,我们得知,那时常常有大水灾,人们只好居住在被滚滚洪水包围的高地上。当时懂地理的人把高地划分成九块,称为九州。

 后来,词义发生了变化,“州”经常用来表示地名,专门指陆地上某一片地方,如苏州、郑州,当初的意思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让人们一下就领会“水中的陆地”这个意思,造字的人在“州”的基础上又造了一个“洲”。当我们在地图上看到被海洋包围的大洋洲、南极洲等七大洲时,我们会觉得“洲”用三点水旁真合适。但是,在你学习了古文字以后,反过来想一想,“州”字中的“川”已经表示河流了,再加个三点水旁是不是很多余?从古至今,文字的变化太大了,为了让人们明白地记住和用好每一个字,造字的人只好啰唆一点了。

 

字形演变线索:(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65.甲骨文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 水秀 墨瑶

 

光绪二十六年的秋天,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义和团奋起反抗。王懿荣原来是国子监祭酒,现在皇上又让他出任总办团练。这个时候,他眼看着慈禧太后置国家安危于脑后,仓仓皇皇逃到西安避难去了。八国联军侵略者在北京横行无忌,到处烧杀奸淫。王懿荣非常愤慨,自己又无能为力,怀着满腔悲怨投河自尽。

 他的儿子王汉章,把家中所有的东西全都卖光,掩埋了父亲。后来没有办法又把父亲生前藏在“天壤阁”里的甲骨文片全部卖了,其中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另有一部分,卖给了浙江定海的方药雨。

 刘鹗得到了这些甲骨文片,非常高兴,接着他叫他的儿子刘大绅去安阳小屯搜寻,又得到了一千多片,总计有五千多片。刘鹗成了当时收藏甲骨最多的人。

  王懿荣收藏甲骨的时候,多数是从商人手里买的。由于古董商人想垄断甲骨转卖之利,对于甲骨出土的地方,从来不告诉别人,连王懿荣也不说是从安阳西北王地小屯村得到的。所以,当时人们都认为是从河南汤阴县出土的,结果到那里是找不到的。

 那时有个研究古文字的人叫罗振玉,他也认为是从河南汤阴县出土的。后来又听人说,是在河南卫辉出土的,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他才得知甲骨真正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他如获至宝,叫他的学生敬振常等去小屯挖掘,还派古董商去当地购买,所得达到近万片。

 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到了他所收藏的甲骨,非常高兴,建议刘鹗选取其中一部分用石印印刷。刘鹗同意后,自己选了1058片,付印出版了,书名叫《铁云藏龟》。罗振玉为这本书作了序言。这是甲骨文流传在世的第一部著录。

 刘鹗自己也写了序言,叙述了甲骨出土的始末,以及怎样购买收集,还有甲骨上的文字体例,称它为“殷人刀笔文字”。

 

66.欧阳修追字

 欧阳修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著作很多,创作态度严谨。每写完一篇文章,他总是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宋朝的时候,每当亭台楼阁建成,总要请文坛有名望的人写文章记载。韩琦是欧阳修的朋友。他在相州任职时,曾建造了一座别墅,取名“昼锦堂”。昼锦堂即将竣工时,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欧阳修,请他写一篇文章。信中还特地言明,文章写成后,马上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时间,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写下了《昼锦堂记》。写完就交给来人。来人立即骑马返回。

 欧阳修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总要把白天写的文章拿出来,逐字逐句诵读品味,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就及时修改。这天晚上,他重读《昼锦堂记》,当读到“仕官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觉得这两句意思太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连贯。他用心推敲,在两句中各加上一个“而”字,变成“仕官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这样,不但上下文连贯顺畅,意思也比原文深邃了。

 欧阳修想到这里,马上牵出一匹快马,将家人从梦中叫醒,把添字的事向家人述说了一遍。家人急忙骑马向相州飞奔。第二天傍晚,终于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了。

 从此以后,欧阳修快马追字的佳话便不胫而走。

 

67.杨修巧解字

 三国时候,曹操有个谋士叫杨修。他聪明颖悟,才识过人。曹操曾经建造了一座相府花园。花园门建成后,曹操亲自去看,手下人说:“请丞相看看这座门建得合适不?如果有毛病再改建。”曹操看了一会儿,也不说园门建得怎样,只是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知道曹操的意思,很是着急,害怕没有按照丞相的要求进行改建将会受到责备,于是就请教相府的众谋士。别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惟有杨修说:“这是件容易的事。‘门’中‘活’字,乃是一个‘阔’字,就是丞相嫌园门太阔。”众人听后,都说有道理。于是,重新改造园门,改造完毕,又请曹操来看。曹操看后很满意,问道:“这是谁猜着了我的意思?”手下人说:“是杨修。”曹操当众把杨修夸奖了一番。

 还有一次,有人从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桌上。众人见了都不了解丞相的意思,放了几天没人敢动一下。这时,杨修看见了,什么也不说,竟然把装酥的盒盖掀开,用汤匙分给众人,每人吃一口。事后,曹操问杨修:“你怎么把我的一盒酥分给大家吃了?”杨修说:“丞相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能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满意地点点头。

 原来,曹操所写的“一合酥”,就是将“合”字拆为“人一口”,通读起来就是“一人一口酥”。

 

68.多写一撇打了败仗

 19305月,中原大地上爆发了蒋、冯、阎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以蒋介石为一方,在河南省南部摆开了战场,双方共投入了100多万兵力。

 战前,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歼灭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碰巧,沁阳和泌阳都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却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这样,冯玉祥的部队就错误地开进泌阳,没能和阎锡山的部队会合,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战机,让蒋军夺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参谋不多写那一撇,冯、阎联军顺利会师,联合一起打击蒋军,中原大战的结局可能就得改写。

 

 69.神奇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可以用“打”字来表示。比方“打毛衣”“打草鞋”,它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而是恰恰相反,要用毛线编织成毛衣,用草编成鞋子。但不能依此类推,我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可见“打”字有点“神奇”味了。

 “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制”酱油,而有“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用得上“打”字,比如“打酒”“打二两酒”“打油”“打香油”“打半斤油”。光说它是“买”的同义词,那也不对。“打水”并不等于买水,却是到井边或到河边用吊桶提一桶水来;“打洗脸水”,也不是买洗脸水,而是在自来水龙头那里接一盆水就行了。

 “买”同“打”更不能等同。“打”不能代替“买”,你不能说“到百货公司去打文具”“到商店去打个收音机”,这样用,就不知所云了。在某种情况下,却又不然。“打票”“打船票”“打火车票”“给我打一张五分的票”──票虽然不是液体,却又可以“打”一下,“打”字可真有点儿“神奇”了。

 “打”字还有玩的意思。常常说“打牌”“打扑克”“打纸牌”,当然不是揍牌,而是玩牌。某些球类运动也叫“打”,如“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高尔夫球”,绝不是要把什么球打碎,而是去玩球。平衡木、吊环、鞍马,虽都是一种健身器,但不能用“打”字,“打平衡木”,这就不知什么意思了。

  其实除了某种运动之外,生活中有些动作,也用“打”字来表达。如,“打伞”“打电话”“打的”……“打杂”,是指一个人并不专做一门工作,不专攻一门学问,而做点杂七杂八的事,什么都干,什么都得干。但是“打杂”也常常用来自谦,“唉,我不过打打杂罢了”,其实他也许是管全面工作,是个头头儿;但也许他真的是做点杂务──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生理现象也有一些利用“打”字来构词的。例如“打嗝”“打哈欠”“打哆嗦”“打喷嚏”……

 你看,“打”字是不是挺神奇呀!

  70.“马虎的由来

 “马虎”一词,意思是粗心大意,办事草率。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宋朝时候,有位画家喜欢画虎。一次他正在作画,刚画完虎头,有个朋友来请他画马。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虎头后面添了个马身。朋友莫名其妙,问他是画马还是画虎。画家说:“马马虎虎吧!”他的两个儿子看了这幅画,也不明白。大儿子问他时,他信口说是虎;二儿子问他时,他又说是马。

 两个儿子马、虎不分,终于酿成祸端。后来,大儿子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成虎射死,赔了不少钱。二儿子更惨。他在野外遇上一只猛虎,以为是马,结果没骑上,却被虎咬死了。这时候,画家才后悔不已,悲痛地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他一把火把这幅画烧了。

 

71.说说炉火纯青

 “炉火纯青”是成语家族中的一员,常用来比喻功夫、技艺达到纯熟完美的境地。而关于“炉火纯青”的来源,现在有的词典认为它与古人炼丹术有关,炼丹成功时火焰是发青的,有的甚至加注“迷信”二字,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春秋末期,有一本书叫《考工记》,上面记载,炉火纯青与冶炼青铜有关。在冶炼青铜时,铜料与锡料中会先冒出黑浊的气,“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近代科学证明,金属加热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气体。冶炼青铜时,开始会产生黑浊的气体,随着炉温的升高,会产生青白、黄白之气,到只冒青气的时候说明杂质基本去除,青铜已经炼成,可以浇铸了。

 由此可见,“炉火纯青”来源于青铜冶炼,而不是炼丹,它蕴含着科学,而不是迷信。

72.基本属实

 95晚报指198095《北京晚报》。《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22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3的事情,822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究竟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老老实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发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

 

  73.广告中的错别字

 广告中的确有许多经典的作品,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对产品印象深刻,久久不忘。但是有一些广告为了达到让人们对产品印象深刻的目的,很不负责任地随便改写一些词语,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比如有的广告中,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锋”;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宣传酒的好喝,就用“天尝()地酒(久)”;宣传摩托车好骑,就用“骑()乐无穷”;宣传一种灭蚊药,就用“默默无蚊()”;宣传浴池开业,就写成“随心所浴()”;有的报纸专栏,起了个“漫‘步’()经心”的名字……

 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几乎成了许多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有语言专家认为,商家“篡改”成语、常用语所产生的语意歧义,已对我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事实上的误导。

74.纸和印刷术

我们的祖先在有文字以前,是用结绳记事的。到了3000年前的商朝.有了最早的书籍实物──甲骨刻成的文献。甲,就是乌龟的腹甲、背甲;骨,就是牛的肩胛骨。用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面,记载当时战争、打猎、求雨等。除了甲骨文的书,还有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书──金文,刻在石鼓上的书──石鼓文。

 我国正式的书是用竹片和木板做的,也出现在商代,就是把树木和竹劈成薄片,叫木简和竹简,在这上面写字。每一册书要用很多的简,用丝绳或皮带编结起来。这样的书很笨重。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书重约120斤。西汉时有人写了一篇文章给汉武帝,共用竹简3000根,要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进宫廷去。春秋末年,人们把字写在绸上面,叫帛书,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

 相传纸是在东汉时候,由个名叫蔡伦的宦官发明的。从那时到现在已有近2000年了。蔡伦是在宫廷用具制造所供职时发明了纸。他以麻为材料制造出了麻纸,以树枝为材料制造出了谷纸,以旧渔网为材料制造出了网纸。具体的方法是:将各种材料捣碎,使之成为糨糊状,然后薄薄地摊开,除去水分后,就成为一张薄片,这就是纸。

 纸的发明,也带来了书写工具的变化,毛笔、自来水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是为了适应在纸上书写而被设计出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材料。在此过程中,保存纸本文字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那时用来书写文字的纸张,常常先经过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虫蛀和腐朽。如敦煌石室的唐代经卷,保存了1000多年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纸的出现带来的另一伟大发明是印刷术,一开始,统治者要将一部标准的书籍或法律条文颁行全国,就必须动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抄写。现在在历史比较悠久的寺庙中都能找到藏经阁,说明经书产生之初数量非常之少,因此都非常珍贵,丢失不起。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面向大众成为可能。

 印刷术的出现,也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大体推测,它首先来自于印模。印模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事情,如秦始皇在颁布标准的量具时,就把诏书的全文用印模模印在陶器上。纸开始使用以后,从前盖在其他材料上的印,就可以直接盖在纸上。不过,这时还只是印,不是印刷,印刷必须有“刷”的动作,也就是要在印模的背面用某一物件将字印到纸上。

 使得印刷术产生质的飞跃的是毕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因为整版印刷,用木版制作非常困难,一旦出现错误,更改起来很麻烦。毕升发明了用胶泥刻字,每一个字刻一个模子,常用的字多刻一些,并利用火烧使其坚固。然后在铁板上根据需要对它们进行排列。这样的话,同一个字的字模可以重复使用,发现错误更改起来也非常方便。在计算机打字出现以前,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一直被使用,只不过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好了。

 现在,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文字的承载方式发生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75.文字中的老寿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主要有四种:产生于西亚的苏美尔文字,产生于埃及的埃及文字,产生于中美洲的马亚文字,产生于中国的汉字。

 有意思的是,在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其他三种文字现在都已经消亡了,只有汉字仍在使用。从出现的年代看,苏美尔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通行了3000多年。古埃及文字产生的年代略晚于苏美尔文字,不过,它后期的表音符号却成了字母的一个重要来源。马亚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55年前,在l6世纪西班牙占领中美洲的时候消亡。

 汉字有多大年龄?那就要看怎么算法。如果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算起,就有3300多岁了。它出现于公元前1300年前,比苏美尔文字约晚2000年。如果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符号可以看成汉字的始祖,那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用同样的方法追溯苏美尔文字,大致也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

 从文字的类型看,另外三种文字消失后,取而代之的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没有拼音化,它只是出现了笔画以及简化一类的变化。所以它原来是表意文字,现在还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换一种方式说,那就是它原来是意义的符号,不是声音的符号,现在仍然如此。虽然在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汉字中出现了形声字,但一方面汉字不都是形声字,如“日”“月”等。另一方面有的原来有声旁的字由于简化等原因现在声旁已经不再有表音作用了,如“抑”“迎”“皋”“挪”等。从这个角度看,汉字可谓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古老文字,是老寿星。

 不过虽然汉字没有实现拼音化,但就汉字本身而言,它的变化并不小。有些甲骨文,一般读了大学的人也难以看懂,有的连学文字学的人也觉得无能为力。近年来,在考古过程中,经常在出土的陶器上发现新的符号或契刻符号,对于这些符号,古文字学家们一方面非常高兴,另一方面也常常望而兴叹,觉得难识庐山真面目。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寿星的魅力了。

 

 

汉字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