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介绍

发布时间:2019-08-09 16:01:24

作文素材积累——八大山人

【人物小传】

朱耷(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等。

八大,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

创作

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

创作风格

留白

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这里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则越少越好,艺术又会走入另一条邪径。少是相对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杨柳浴禽图》,他对柳枝的处理,约有十二笔,就占住了整个画面上部的空间,不但表现出杨柳的老干新枝的质,也表现了枝条迎风的势。在春风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将振翅欲飞。这一生活小景,表现出无限的生意。

创作精神

继承与创新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

八大山人在传承诸家风格的基础上(特别是徐渭),根据自己的领悟、审美趣向和个人喜好,在其特别擅长的大写意花鸟画方面展现了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在画作中融入了文人画风。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来展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画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和人格。经常画一些在凄风苦雨中拼命挣扎的花卉草木,以表达其人生的凄凉苦痛,以事物的自然性格,来寄托其内心的情感和本性。这恰好是文人画的典型表现手法。

其次,在画家所绘的鱼、鸟图中,所有眼睛不是白眼向天、就是紧闭双目,仿佛告诉观者,世道如此黑暗,真是惨不忍睹,不如抬眼望青天。画家用此种方式来画眼睛,到目前为止,真可谓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八大山人别出机杼、大胆创新的勇敢精神。

再则,虽然明末徐渭开创了豪放纵逸的大写意笔法,但从整个明末画坛来看,山水画仍然是主流现象,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尚未达到相对繁荣和自主的格局,陈淳的小写意画风和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中。直至清初八大山人出,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才得于传承和发扬光大。

八大山人根据自己对大写意笔墨的理解,在徐渭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呈现出凝重、洗练、雄浑、静谧、含蓄、朗润等新风格,同时更为完善地控制了水墨渗透效果,既淋漓潇洒,又浑圆厚朴,使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八大山人和石涛大写意花鸟画风的诞生,标志着清代大写意花鸟画风第一次高潮的到来,同时为引领清中期扬州画派写意花鸟画风的蓬勃兴起,开创了先河。

当八大山人用自己真诚如赤子的心性面对万物、用简洁至极的笔墨传达天地无言之大美的时候,绝想不到在他身后会有那么多的崇拜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对艺术修养与功力铸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书至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路万里,转见大手笔。”他认为画事有如登高,“必频登而后可以无惧”,说明他对艺术不断磨炼的精神。

创作与人格

八大山人有一幅《巨石微花图》,画了一朵在石缝中生长的小花。在严酷的环境中,这朵小花淡然开放,没有任何的惊慌,这种泰山压顶而淡泊宁静的情境,是他真实心性的写照和明志。

《孤禽图》历来脍炙人口。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会被它触动:一幅白纸,只在下方的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黑鸟的身姿和眼神里透出,有种横眉冷对大千世界的气势。

《眠鸭图》构图与大片留白,仅在纸的下方画了一只卧着的黑鸭。黑鸭闭眼沉睡,一副世事不问的样子,表现了沉着和从容。

《杨柳浴禽图》是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一种心境。图中几枝杨柳在寒风中飘动,树干斜出画面,似在向人们诉说世事难料的辛酸,而那立于树干之上、展翅梳理的八哥则安详怡然,自得其乐,静中有动,使人感到荒寒萧瑟中蕴含勃勃生机。

《杨柳浴禽图》又一解读:这幅画的画面是:一个山坡上,一株老树,树干屈曲横斜,伸向山谷。山坡上斜立着一块岩石,支撑着横斜的树干。一只乌鸦站立在树干上,仰头侧立,我们甚至看不到它的眼睛,但能感到它寂寞而倔强的心灵。

《古梅图》,全图仅画一株虬根暴露、半身残损的古梅,一束新枝从老干旁横逸出来,与枯死的另一半形成了强烈对比。这幅画更像自我的写照:虽然身心俱残,却改变不了他的故国之思,阻挡不了他的重生渴望,他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春的消息。

类似的画作还有很多,有的是一幅画上仅有一条小鱼,有的只画一只小鸡雏,还有的画中间只有一只孤独的猫……这些小鸟、小鸡、小鱼、猫等动物的神态多种多样,有桀骜不驯、翻着白眼的;有神情古怪、藐视一切的;也有站在巨石上惊慌啼叫的,还有站在枯枝上恬静悠然的……300多年来,人们对八大山人的画做了多种多样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无论谁都可以从这些画作中看到八大山人所推崇的人格:孤傲自守、高标独立;也可以从中体味到他对世事的认识: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什么都可以入画,但也潜伏着不安,充满了不平。

在八大山人画中,特别是小鸟形象,已不再是一只小鸟,而是某个人,某个你所认识的人,正坐在你的在前面,带着某种特定的表情与神态,或昂着向天或冷眼望世如(《孤禽图》;整个画面上,仅中下方绘一只水禽,禽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项着眼圈,一副冷眼向天的神情。禽鸟一只脚立地,缩着颈,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然不群的神态)跟你娓娓道来他的酸甜苦辣,他的孤独幽愤。在朱耷的花鸟画中,“白眼向人”是鸟的作者自己,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激情的渲泄。

鱼和鸟,这是中国画里最普遍的两个意象它们大多代表着自由梦想变成鱼和鸟以逃避世俗的桎梏,是人类艺术构想中不断出现的主题。但我们在八大山人画中看到的鱼鸟,却往往显得异常的笨重,没有任何展翅遨游的迹象,它们是静止的,郁郁不乐的,如同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自在的场所,也无路可逃。有时候它们显得局促不安,翻起的白眼带着一种威胁的、怒目而视的表情,暗示着其与环境之间的某种决裂。它们往往不是舒适地被包含在它的幻境里,而似乎是被困在其中自由和限制,疏离和调适,意识的压抑,沟通的障碍……所有的这些问题似乎都切合八大自身的困境。

他有一首题画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言简意赅地叹出他那隐晦难解的画和题画诗背后的人生。特殊的身世、家国的变乱从来没有从他的脑海中离开,他对清王朝心有愤懑,对故国常怀哀思。身在六根清净的寺院,可他血脉中,流的毕竟还是朱家天子的龙血。八大山人无法付出性命去恢复家国天下,但他把关于人生和现实的思考,用绝美的、自成一格的方式传达出来,充分表达了内心。

透过八大山人看破红尘的表情,依然能听见大师那内心深处的呐喊。一面是超尘出世的青灯古佛、暮鼓晨钟,一面是丧国巨痛那奔涌不息、抑郁积聚的炼狱之火,他的灵魂扭曲地游走在这天上人间的两极之间。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他笔下的一枝一叶,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是他内心无声的歌哭;他勾出的丑石怪禽,是他倔强性格的写真。八大山人是一支笔,这支笔下的鹰,白眼朝天,桀骜不驯;这支笔下的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这支笔下的荷,离根飘零,身世孤凄。最美丽的孔雀在这支笔下,也变得皮塌毛落,丑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暗讥三眼花翎的清朝权贵。世界在他的笔下,只是枯枝、残叶、衰草、怪石、寒江拼凑而成的残山剩水,万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灵性,充满着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八大正是通过笔墨水砚的独语释放着内心绝望和凄楚,从而穿过了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时空隧道。

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也是孤凄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他笔下的一枝一叶,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是他内心无声的歌哭;他画出的丑石怪禽,是生命的倔强与傲岸的写真。他的字号别具匠心,“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像“哭之”又像“笑之”,包含了他极其复杂的情感,他胸中有郁结,不能自解,就像一块巨石堵住了一口泉水。

他的画,扑面而来的都是愤世之慨,画的都是人生的大寂寞。他画山水,常常是残山剩水;他画树木,往往是枝枯干秃。他画鱼鸟,一副“白眼向天、冷眼观世”的神情,那些鸟呢,一种“受辱不屈、势不两立”的姿态。还有那些颓屋、危石,在他笔下完全跳出了美学范畴,也创造出了只有八大山人才有的艺术之美。

不难看出,诗人写鸟就是在写山人,山人画鸟也就是在画自己。一只坚硬的手,紧攥着他的孤独。八大山人之前,我们也看到过很多美丽的山水、人物、花鸟画,其画意诗情千百年来令人陶醉不已,只是那些作品美则美矣,但好像还总是缺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少的正是八大山人那样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所以八大山人之前的中国画在打动人心、撼人心魄、唤起人的生命感受方面就略有遗憾。而八大山人,却是以自己的人生遭际感受而苍凉入画,他用大写意的手法画出的一枝一叶,都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都是自己内心无声的歌哭;他画出的丑石怪禽,都是自己生命的倔强与傲岸的写真。因此,他才会在这些画幅上将落款的“八大山人”变形地写成“哭之笑之”,一吐他内心的积郁。

透过八大山人孤瘦挺立的站姿,依然能看到画家那贫贱不移的傲骨。

透过八大山人文弱书生的外表,依然能感受圣人那坚如磐石的意志。

他坚持不为清廷权贵画一花一石,而一般农民、贫士、山僧、小儿却很容易得到他的作品,这种不屈于权势的精神,历来为人们赞赏与称颂。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他用古人有根据而不常见的异体字、草法,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用佛门的禅典、话头,采用僻典和省略词字的句法,作隐晦的诗和偈;创造有寓意而不明显、不易破解的合形文花。他还用古法篆刻既难认又难懂的图章,用在自己所见到的花、鸟、鱼、虫、草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画作上。八大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后人研读中感受了山人的无奈和无助、辛酸和辛辣、愤恨和愤怒,更欣赏山人在绝境和困境中,那始终贫贱不移的傲骨。

正是这个看上去弱不经风的八大,一件僧袍穿在身上也如同灌满了秋风一样空空荡荡的八大,用他瘦如笔杆似的身子作画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强烈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八大山人,这样一位超凡入圣的画家,以清峻冷逸的画风彪炳千古”,历史上遭遇家国之不幸如八大山人者多矣,然何以八大只有一个呢?除了长期压抑,造成个性孤僻;和才情过人,控制笔墨能力炉火纯青外,更有任何力量无法摧垮的精神和坚如磐石的意志。

透过八大山人聪慧绝伦的眼神,依然能感受巨匠那艺术生命的永恒。

人生经历

八大山人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是凄苦的一生,从国破家亡想喊不敢喊,到坠入空门想诉不能诉,从驻守道观‘哑’字署门,到撕毁僧服被逼成疯,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命炼狱……

八大山人,这样一位超凡人圣的画家,以清峻冷逸的画风彪炳千古,却偏偏生于一个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只有经历巨大的劫难,才有可能挽救他那被繁华侵蚀的心灵。为天有眼,在他十九岁遇上甲申之变,明王朝历二百七十六年灭亡,此家国之不幸,却造就了中国艺术史的大幸。八大山人在这巨大的创痛中,从人生浮华的、贵胄的俗世,遁入了空门,由明王朝宁献王的十世孙,削发而为头陀。面对的不再是丝竹管弦、不再是蛾眉皓齿、不再是金玉膏粱,而是深山古寺里的寒磬孤钟、落日斜晖中的古树昏鸦。他由一个风华婉转的倜傥的才子、一个锦衣玉食的帝王苗裔,一变而为斋供麦葵、烧火敲钟的僧人,这其间的生命倾斜和心灵落差可谓大矣!

巨大的创痛化为一种冥顽的内力,这种内力的外化,便是八大山人的笔墨。它来自八大山人丰厚的学养、学养的受抑、受抑后的宣泄。这种宣泄不是表面的狂肆和对绘画原则的鄙弃。八大山人的心灵冲决了地狱的魔障,经历了炼狱的锤炼,最后接受了天堂的洗礼。他的笔墨是从这样的心灵中流泻而出的,这是他惟一的、至高的、空所依傍的伟大艺术语言。八大山人的笔墨不仅有着这样的心灵的渊源,也有着中国文入画历史的渊源。我们不妨认为陈淳和徐渭给了八大山人洗练的启示,而董其昌则给了八大山人清醇的感化。当洗练和清醇的外衣加上了自己百炼柔钢的内核,那种真正的外包光华、内含坚质的笔墨就诞生了。八大山人笔墨的诞生为中国文人画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它的伟大价值是,中国画可以毫无愧色地和普天之下各国大师、无论今天的或古典的最伟大的画家站在同样的高峰峻岭。

美文欣赏

青云浦,江西南昌,阳光被百年树龄的苦楮树、罗汉松的枝杈剪碎成金色的花瓣,悄然落在我的脸颊。我漫步在这八大山人纪念馆中,漫长曲折的双碑长廊如古画轴在我眼前徐徐卷开,指腹轻抚古老的石碑,我定睛。是那幅《墨梅图轴》,画面上,一树虬劲的梅树上两三梅花初发,仿若沁香在鼻,怡人心神。旁边是八大山人的题词:“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冯思肖,元代遗民,也是画家,尤以画墨梅闻名,可八大山人为何“梅花画里思思肖”呢?我不解。

突然想起了美术书上边角的介绍,冯思肖(当为“冯思肖”,名诗有“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经历改朝之痛,一生漂泊无定,没有归宿,他画中的梅树,“根筋外露,无壤驻留。我又看向八大山人的墨梅,竟也如此!那梅树的根部外露,没有一抷泥土扎根。继而想到八大山人,他何尝不是这一株墨梅呢?身为前朝遗民,饱尝改朝换代之痛,心念旧朝却无处可归,天地之广,江湖之大,却没有他的归宿,一生漂泊,无所定居。“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我轻念八大山人的诗句,百年前的凄风苦雨似骤然而至,我也凄苦感伤起来。

移开步子,眼帘里印入八大山人的又一幅画,《清梅图轴》仍是墨梅,只是几笔勾勒了一朵梅花罢了。我无心观赏,扫了眼一旁的题词,却是意外的欢愉笔调,“泼茶弃墨此生尽,何处非故乡?”我心有濡湿,仿佛看见百年前风雨飘摇的寤歌草堂中于一灯微明下泼茶弄墨的放达身影,一生风雨披沥漂泊无根后,他终是参透了“归宿”这微妙的寓意。而我也莫名欢喜起来,想来人生在世不免匆匆,我们总想寻一处安身立命之所,给予我们永恒的依靠,可这地理上的归宿却是少之又少,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梭罗寻得他的瓦尔登湖。但是,我们的灵魂深处却藏匿着永恒的归宿,如八大山人于泼花茶弄墨间获得安定,于不懈的艺术热爱中胎孕新的生命价值,如此,便不问今夕何夕,不问故乡他乡,“何处非故乡”了。

黑格尔说:“生活在别处。”而此刻我手掌抚上心脏的位置,感受它稳健的跳动,竟莫名安定。其实,生活不在别处,不需房间找寻归宿,它就藏匿在你的灵魂深处,等待你归来。再看那朵梅花,竟热烈绽放无一丝羞赧,全然不理会根部没有土壤驻留。

一恍神,仿若看见八大山人背着行囊,神态安然,吟啸徐行。

八大山人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