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2-05-26 10:38:13

宁波大学答题纸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摘要人类诞生于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纵观人类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人生存在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定胜天;天人和谐;人与自然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而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从原始文明至今,人与自然观大致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的转变。

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天人关系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天人关系

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自西周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

我国对“天人关系”文化思想开始两条路线的发展一条是从祭祀活动发展过来的天道信仰认识即“天人合一”是主脉孔孟、《易传》落实人道讲仁爱伦理背景就是天道和谐与正义在天道的指示下进行道德实践以道德的实践去体验天道自然不可能有控制征服的要求。另一条是从战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功利理性认识,是从主脉中分解出来的,其中的“天”是一种客观义,也不会有“人定胜天”的精神。到战国后期,荀子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融通了信仰和理性两条路线。

在人类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本位角度出发,可以归为依附与崇拜型。面对自然的强大威力,早期的人类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人与自然基本能够和谐、统一的相处。即使有矛盾,也因为人类自身的力量有限和生产力的局限,无法对自然造成有足够杀伤力的破坏。[1]

2 “人定胜天”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科学技术步步飞升,人类理性至上充斥着人的大脑,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所以在全球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领域中产生了一个口号——“人定胜天”。虽然其产生有特定的原因或某种意义上的现实作用,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其就是正确的。事实上,“人定胜天”思想是神话思维和现代政治激情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检验面前,它已经被证明是狂热和狂妄,有极大的危害性。

“人定胜天”认为,自然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联合的力量却是无限的。这过分夸大了人的作用,偏重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忽视了我们在利用的同时却有保护自然的必要性。

当代“人定胜天”的思想指人类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自觉认识。探寻其思想渊源,似乎在神话中。两者都追求最大的功利,具有理想主义激情,绝对相信自我的能力,其思维是单向的,没有系统性和反省性。

2.1 “人定胜天”观念的产生原因

1)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社会发展是进步,也是必然和价值要求。严复把这种思想介绍进来,以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最流行、最激动人心的口号。

2)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各国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理性的光辉大放异彩,人对自然的主动地位充分显现。人类也就由崇拜自然转而崇拜自身,认为人类能够挣脱自然的束缚,以自己的需要为中轴去认识、改造、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即“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支配地位逐渐确立。作为物质上的支点,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更是主体威力的生动再现,这使主体对自然的占有欲更加膨胀起来,新的科学力量更大地赋予人类一种驾驭自然的能力。

3)非理性的征服主义。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掌握与改造达到一个又一个新顶点,显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人类开始希望把整个自然界控制在自己超凡的力量之下,将自然界变成“人类帝国”。由于“人类中心论”把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近乎推向了极致,人类已从一个主要服从自然选择的被动地位飞跃到了一个新的支配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前一时期的依存统一发展到了征服对立,使自然服从于人类。这是带有一种“征服型的人类中心主义”。[2]

4) 主体能力的强调。科学文化特别高扬人的力量,认为人类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改造自然,古希腊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的豪言也正是近代西方的口号。这种思想更容易被有诗歌传统的我国知识分子接受。这种认为人类能把握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充分相信自我能力的信仰相结合,就发展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认识。[2]严复在《天演论》中说:“今者欲治道之有功,非与天争胜焉,固不可也。”陈独秀也在《抵抗力》一文中提出:“人类以技术征服自然,利用以为进化之助,人力胜天”。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隐藏在主体性原则中的抽象理性出发,以提高人的理性为基础,来提高人的地位,用人的理性来考察世界,深入论证了人的理性的无限至上性和能动性,以至扩展到人对世界的主宰意识, 由此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以来我国如此迅速地接受这种思想,当然还由于政治境况的特殊性,使这种认识成为了一种政治要求。清末以来,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切身感受到西方列强甚至东夷日本的欺凌,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故而发奋图强,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迎头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查阅有关的我国现代史资料,发现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政治要求,杜守素、李春涛在《孤军》二卷二期发表《社会主义与我国经济现状》一文,称:“我国因为经济的发展落后之故,其社会革命之来,必定急激无疑。”政治实践本是一种理性要求,但因为特定境况下政治激情的作用,就更多地表现出主观意愿。[1]于是,“人定胜天”不仅仅局限在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范畴内,更成为了政治革命的口号,而且指导着新我国建国以后三十多年的社会经济活动。这种政治激情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是质变的推动力量。但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科学理性的认识,必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2.2误解“人定胜天”的后果

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人们一度热情异常高涨地开发、改造自然,许多环境问题因此逐渐暴露出来了: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持续的干旱或暴雨,频频光顾的沙尘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禽流感、SARS等病毒肆虐。在我国,其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荒漠化和过量开发导致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1) 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最为突出的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以水污染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21 位。而且水体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每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达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质的严重污染。北方的黄河、海河、淮河,南方的太湖、苏州河、洞庭湖、滇池等水体已受不同程度的污染。20084月太湖的蓝藻事件就是我国水污染严峻的一个缩影。

2) 资源急剧减少问题

资源急剧减少是我国环境面临的又一严重问题,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水资源减少和耕地资源减少等。以森林资源为例,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3.9%,而且还在以约每分钟0.03km2的速度减少。过去40年中,我国的热带雨林面积减少一半。近10年,我国原有成熟林面积减少50%,木材蓄积量减少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很多著名的林区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西双版纳、海南岛等,森林资源都面临枯竭。特别是西双版纳,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种植橡胶林,导致我国热带雨林急剧减少,不少地区呈现荒漠化趋势。[3]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减少洪涝等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森林资源的减少,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大气污染的影响,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水土流失问题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km2。水土流失的加剧,使生态环境恶化,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壤肥力衰减,土地严重退化,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

人生存于自然环境中,是自然的产物,依赖于自然;人是有限的,自然是无限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不可能以征服者的身份对待自然。科技文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世所周知。而且,现代以来我们把这种思想运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域内,企图以个别人的主观意志推动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则必然欲速而不达。政治实践,尤其是必需理性计划、实施和修正的政府实践,假若只有政治激情的指导,灾难是必然的。如果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3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3.1“天人和谐” 观念的产生背景

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许多生物因此在地球上从此消失,几乎每一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上升到全球范围内,包括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升温、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等危及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既极大威胁着当今人类的生存,更影响着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和谐”观念便随之产生。

3.2可持续发展人与地和谐相处

一次次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的深刻反思。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的观念。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观念,即使人类在实践上拥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使人地关系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相反还会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其次,在实践方面,要通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区域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今后的发展应该兼顾人地共同利益,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步转向“人地协调发展主义”,科学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人地关系中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因此,这里的“地”已不再具有单纯的“自然性”,而是与人类活动双向生成并包容人类活动及其产物的系统.

3.3 “天人和谐”的新飞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协同发展的社会, 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使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协同发展。因此, 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仅仅属于生态范畴, 而且涉及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 它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

生态和谐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标志。它的内涵丰富, 外延广大, 是一个体系。其内容应包括: 自然界内部包括阳光、空气、生物、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能彼此交换, 良性循环; 人类自觉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和法则从事实践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 要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便于自然资源的再生, 使自然内部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换保持平衡; 人类的需要以资源环境可以承载能力为基础, 形成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最小投入, 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 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的社会体系, 自然生态发展步入了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人人倡导和实践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成为一种社会风尚。[5]生态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文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飞跃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天人关系理论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创新。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 共生共盛共赢的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先要搞好自然生态建设, 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但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仅仅是生态和谐, 有利于自然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社会, 而且是人得到充分发展, 社会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 是自然界的发展、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 相互促进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盛”、“双赢”的关系,而不是“双衰”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5]实现了社会和谐,才能有社会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最终才能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共生共盛共赢。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现今的“天人和谐”价值观强调人的价值, 但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自然价值, 但不等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但不是朴素的、不切实际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是一种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圆融的新型辩证价值观。

4结论

综上可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两次转折三个阶段,即感性的协调统一;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分裂与对立、征服与反噬;互利共生、和谐相处、持续发展。虽然现代人类劳动力与科学技术已比较发达,相对明显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类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中所获的物质与能量,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始终保持互利共生的关系。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以致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应当要用发展的眼光,长远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并重,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使人的生命体有所依托。尊重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涅. “人定胜天思想的历史查考和认识 [ J].东岳论丛,2000 (2).

[2] 曹诗图. 生产力概念新析 [ J].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 6).

[3] 高吉喜郭薇范小杉. 开创人地和谐的生态治理新时代 [ J]. 中国环境报, 2006 (4).

[4] 李忠东. 人定胜天到敬畏大自然 [ J].赵文洪. 城市与减灾, 2000 (2).

[5] 李权时. 环境友好型社会天人和谐观的新飞跃 [ J].广东社会科学,2006(4).

From the “Man can conquer nature” to the “Man should get along with nature harmoniously”

——On the evolution of man and of nature

Abstract: When human beings were born in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ise and change constantly as time pass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s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general experienced a  evolution process "Harmonious  No Balance - New Harmony" .Man live in nature, so we must face the relation between us. Only if man get along with nature harmoniously, we can keep our development ,which is our new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mot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Key Words: man can conquer nature; man should get along with nature harmoniously; man and nature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