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发布时间:2021-02-01 12:13:17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市场供求

1.市场的买方与卖方

(1)市场的含义

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场所;二是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前者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后者着眼于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经济关系。市场时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统一。

(2)市场活动的主体

市场上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是由供求双方即卖方和买方构成的。除了最终的买者和卖者之外,还有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各种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它们既是买者又是卖者,是最终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媒介,是完善的市场所不可缺少的。

2.市场需求及其弹性

市场运行是供求双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供求即供给与需求,具有特定的含义。

(1)需求的产生的条件

需求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需要或购买欲望现实的可以支配的货币。

(2)影响需求的因素

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需要是需求产生的基础,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或数量。

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并使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收入分配的状况。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越高,需求越少。

预期。预期从两个方面影响市场需求:一是消费者对特定品的价格预期;二是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前景的评价

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

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某些特殊商品和服务具有特殊的影响。

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量愈低,反之亦然。

(3)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最主要的需求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对商品和劳务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商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或变动比率比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或变动比率,反映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3.市场供给及其弹性

(1)单个企业的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一般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可分为单个企业的供给与市场供给两种,单个企业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单个企业在某种既定的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价格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市场供给是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商品供给的影响因素

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供给减少

生产费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导致供给的减少;反,供给增加。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供给减少。

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供给减少。

(3)供给弹性

为了揭示影响商品供给的各种因素对供给影响的强度,可以计算商品的供给弹性。供给弹性比较重要的有价格弹性、成本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①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动的速率与价格变动速率的比率,反映的是供给量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②供给的成本弹性是商品供给量变动速率与其成本变动速率的比率,它反映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③供给交叉弹性

供给交叉弹性就是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比率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映的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4.供求规律与供求机制

(1)供求规律

供求规律是反映供求状况与价格之间变化关系的规律,即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又影响供求关系,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商品供求不平衡则是普遍的、绝对的。供求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机制调节着商品供求双方的关系,调节着商品价格及商品市场的运动,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价格调节是在自发盲目的状态中实现社会总量资源配置的。完全凭借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即便可以实现微观个量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降低。

市场价格

1.价值和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与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价格就会随着单位商品价值的上升而上升。

(2)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表现价值,可以等于价值,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它所表现的商品价值。

(3)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当商品价值同货币价值同时按不同方向,或按同一方向但不同幅度发生变化时,商品价格就会相应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

(4)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价值可以分割成三个部分: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2.公共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

(1)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根据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将产品区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大类。

私人产品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3)公共产品价格和市场价值价格的形成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市场性和公益性,一般不能通过市场形成价格,其价格形成过程表现为政府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价格

市场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其价格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由供求

根据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可以分为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竞争。

就竞争的市场性质而论,竞争可以区分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和要素市场的竞争。

(4)功能与作用

市场经济是普遍竞争的经济。竞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乃至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市场竞争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维护和实现经济公平;

市场竞争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市场竞争能激励各经济主体改善微观经济行为,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2.市场的垄断和竞争

(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指少数经营主体或其联合体为获得高额收入而排他性地占有或控制某种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②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会使生产要素逐渐集中于少数比较成功的经营主体;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垄断是市场竞争的自然趋势。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具体地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特殊性。

垄断组织是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竞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大、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3)市场结构

根据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四种类型。

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市场结构,是理论分析的一种抽象状态,一般很难出现。

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被一家企业控制的特殊市场结构,是在一种商品或服务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或供给、并且没有替代性商品的条件下的特殊市场结构,一般被作为与完全竞争相对应的理论模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极为罕见。

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少数几家企业供给所在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从而对产品的价格与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市场结构,是一种介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这是比较普遍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是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以产品的差异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4)垄断对生产力的作用

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高了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垄断增强了单个资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资本经营的规模效益水平。

②垄断也具有限制生产发展的作用。垄断会使某些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停留在垄断组织可以获取高额利润的水平,而这种高额利润的供给水平可能是非充分供给水平;垄断会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和机制;垄断组织具有足够的力量阻止技术的更新,有可能延缓新技术的采用等。

3.竞争机制和竞争风险

(1)竞争机制的功能

作为市场机制中的又一个重要机制,竞争机制发挥着优胜劣汰的功能。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在适应市场和提高效率上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2)竞争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竞争风险是指实际实现的利益与预期利益目标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市场主体在竞争中面对的风险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自然或社会风险。自然或社会风险一般地说是可以运用概率方法进行预测的,是属于可保险的风险,能通过投保而减少和转移。

②经营风险或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或市场风险与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和市场运行状态相关,其可能的损失及其程度无法测算,是不可保险的风险。

(3)影响市场风险大小的基本因素

市场竞争的规模。竞争双方投入的竞争力量和成本越大,竞争规模越大,市场风险就越大。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表现为企业间在争夺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额和盈利率等方面的抗衡状态。市场竞争越激烈,竞争双方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市场竞争的方式竞争方式是竞争双方在竞争时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一般可以划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类。一般来说,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竞争双方轮番降价,经常会造成两败俱伤。

(4)风险存在的双重意义

风险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市场竞争主体来说,必然会形成巨大的和现实的经营压力,促使企业等竞争主体为避免损失而尽力提高决策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规避风险损失,提高经营效益。

风险也意味着获取高额收入的可能性。具有大风险的事业往往是少有人问津的事业,由于从事者过少甚至没有,一旦成功,便会有较高的收获。

所以,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形成一种压力机制,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动力机制,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发展。

4.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市场机制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竞争要合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保持公平性和正当性。

(1)竞争的公平性

①各市场参与者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地从事经营活动,这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②实行机会均等原则,做到各市场主体能机会均等地占有生产经营条件、平等地承担社会税负等负担,并按市场形成价格出售商品

③必须实行公平交易的制度,使商品交易在自愿、自主和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2)不正当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反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竞争。不正当竞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违反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合理原则和市场规则,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

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都直接和严重地损害竞争者或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构成

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分析其构成,最主要的有四种

从市场交易或流通的对象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商品市场是以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从市场交易的空间范围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地产地用的商品市场即地方性市场、消费需求和供给较为广泛的区域性市场、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和各国之间的世界市场等,是一个在空间上高度统一的市场整体。

从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

从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等三部分。

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我国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

2.商品市场

如果商品是指企业生产或供给的产品,商品市场实际上是指“产品”市场;如果商品是指一切可以在市场中交易的对象,不仅有企业的产品,而且有居民的劳动力和储蓄等,就是广义的商品市场。

(1)商品市场的分类

根据市场交易对象的存在形态不同,可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实物商品市场和无形商品市场;

根据商品的最终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均包括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

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等;

根据商品交易环节不同,可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

(2)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市场所指的生产资料,是特指由工业部门生产加工的提供给社会生产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机器、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等。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的中间产品,其市场需求一般是企业需求,生产资料市场以批发贸易为主,购销关系比较稳定,购销形式和组织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3)生活资料市场

生活资料市场也称消费品市场,是以直接供人们消费的商品为交易或流通对象的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因素很多:

①人口因素是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基本因素,人口数量决定市场容量的大小,而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地区构成和职业构成等则影响消费品市场的结构。

②社会购买力的大小、消费品的供应状况和商品价格水平等经济因素,对消费品市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政治因素,社会时尚、教育水平、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对消费品市场也具有重要影响。

3.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

(1)土地市场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筑用地,也包括森林、矿藏、水面、天空等。使土地资源商品化、配置市场化,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制度。尽管地价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租量和利息率水平,而且受土地供求、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心理偏好等相关因素影响,但这些都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配置和形成价格。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工资的实质是劳动者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3)金融市场

①概念和作用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货币资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场所、机构和供求交易关系。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而进行货币资金的收集、发放、转换等活动,金融市场可以实现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经营性资金的转化,提高资金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主要由参与者、金融工具和组织方式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等。

金融工具也称为信用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是证明资金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是指金融交易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在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集中进行交易的方式;在金融机构柜台上买卖双方进行面议式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场外交易方式。

金融市场的分类

根据金融市场融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资本要素价格

资本要素价格在资本融通过程中形成的资本转让的代价。资本要素价格分两种情形

a.借贷资本价格,表现为利息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化收入其价值源泉是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b.虚拟资本价格本质上是股息资本化收入的货币表现,是比借贷资本价格更为虚幻的价格形式。

(3)技术市场

①技术商品

技术具有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如果投入市场交换,自然就表现为商品。技术成果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等条件。

②技术商品的贸易

技术商品的流通表现为技术贸易,具体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技术转让。技术转让的形式最主要的是许可证贸易具体来说有三种形式独占许可证贸易排他许可证贸易普通许可证贸易。

技术商品的价格

技术商品的价格是指技术出让后从技术受让方获得的技术使用费。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不仅要包括应用技术研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要包括与此直接有关的基础研究所耗费的劳动,是通过技术应用后节约的劳动量,即一项科技产品新增的经济效益来表现。

(4)信息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被投入市场交易的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或经济功能的经济信息。这类经济信息都具有现实的经济应用价值,能给掌握这种信息的经济活动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水平,这就是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信息商品化,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消耗得以补偿,而且能促进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4.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

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有两个

(1)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②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

(2)要深化价格改革,并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最灵敏的手段,运用价格杠杆,能最有效地迫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和资源,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五、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1.市场秩序和规则

(1)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秩序具有两重性质

市场秩序体现的是市场内在的规定性;

市场秩序是这些市场内在规定性的法律表现或实现形式。

(2)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或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涉及市场运行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市场进出规则

市场进出规则对市场运行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净化进入市场的商品

市场竞争规则

国家为维护市场各主体之间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依法确立的市场竞争行为规范

市场交易规则

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市场规则的最主要内容。

④市场仲裁规则

为了解决在各种市场主体进出市场、进行交易和开展竞争的过程中发生经济纠纷,建立的凌驾于所有市场主体之上的有法律权威的仲裁机构和仲裁规则。

2.市场组织

市场组织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

(1)市场流通组织是具体经营各种商品、资金流通和人才交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经营性和服务性活动。

(2)市场调节组织是指国家调节市场的组织,表现为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

(3)市场管理组织是直接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组织的体系。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