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发布时间:2020-05-13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 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

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夭》
(宋 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二)比喻

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1. 明喻
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例如: 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

2. 暗喻 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在古汉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一类的词连接,或干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


3. 借喻 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陈涉太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史记·伯夷列传》

4. 博喻 或称连比、连喻、联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试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夸张

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例如: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zēng。乃不崇朝。
(宋襄公母归卫,思而不止,故作此诗。杭,航。 崇,终) 《诗经·卫风·河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四)引用

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1. 引言 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尚书·盘庚上》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顾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狱中上梁王书》
2. 引文 指引用的内容是典籍中的文句。在上古,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诗经》,其次是《尚书》《周易》等经书。又有明引、暗引、化引之分。例如: 1)明引 是指引文时说明了出处,


例如: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左传.宣公二年》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 《论积贮疏》 2)暗引 是指引文时没有说明出处,直接引用。例如:

宾戏主人曰: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 班固《答宾戏一首并序》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出自《左传》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韩愈《争臣论》 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出自《孟子·万章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3化引 或称“化用”指对所引原文、愿意进行了改造,使之融化在自己话中。“化引”对直引而言。直引无论明引暗引都用的是原意,化引则不一定符合原意,甚或反原意而用之。例如: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庾信《哀江南赋序》 反用《鹖 [he] 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二首》

飞鸟相与还”等三句分别化用《管子》《楚辞》《庄子》中的语句,说明真心归隐和归隐的乐趣。《管子·宙合》“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谷。 《楚辞·哀郢》“狐死必首丘,念旧居也。《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摇,损耗) 欧阳修《秋声赋》

化用《庄子·在宥》“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3. 引事 或称“稽古、用典,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等。有“明引、化引”之分。
1)明引 虽然不一定说明出处,但可以明显看出是引用。例如: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2)化引
将所引的人或事融进自己的话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语句,如果不熟悉有关历史则很难看出其中的引用。 例如: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庾信《哀江南赋》
日暮途远”化引《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

欲回天地入扁舟”化引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隐于五湖的故事。 (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代称、换名”借代的使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新颖感,或者达到委婉等效果。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以事物的材料、特征、标志、工具、数量、功能、性状等指代事物本身。例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孟子.滕文公上》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泛论训》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楚辞.离骚》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 《史记·苏秦列传》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雄《解嘲》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 2. 用特称代泛称(或称以个别代一般、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例如: 人皆可以为尧 舜。 《孟子·告子》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李白《古风》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战国策.齐策》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杨恽《报孙会宗书》 3.用泛称代特称,或整体代部分。例如: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

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 《管子·戒》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4. 以官名、爵名、地名指代人,或以人名、地名指代事物。例如: 骠骑发迹于祁连。
扬雄《解嘲》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
白行简《李娃传》 5. 以结果代原因。例如:
(郅都)至则族灭瞷(xián)氏首恶,余皆股栗。 《史记·酷吏列传》 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

《汉书·鲍宣传》 则曳裾戎幕之下,专弄文墨,为壮夫捧腹,甚未可也! 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 ( 变文

为了避复或求异,使语言富有变化,摇曳多姿,对同一意思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种修辞手法叫变文,或称作“变化、变用”。例如:
君子见兆则退,不与乱国俱灭,不与暴君偕亡。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四》
然则所重者在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 互文

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文实际上是把一句话拆成两个部分来说,故阅读时应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理解,如果去掉其一,则另一部分的意思是不完整的。 例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荀子·王霸》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前出师表》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并提,或称“合叙、合说”。理解时,要把并提两件事分开。例如: 夫种、 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汉书.华佗传》 劲弩长戟,射疏及远。 《汉书·爰盎晁错传》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汉书·淮南衡山列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

《汉书.魏豹传》 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

《论衡·说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 (九)倒置

为了表达或对仗、押韵、调平仄的需要而改变语序的修辞方式,或称“倒装、变序”等。例如:
谋于私族

《左传·昭公十九年》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良辰 《楚辞·东皇太一》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江淹《恨赋》 危心 坠涕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泉洌而酒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谁看中天好月色 杜甫《宿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

目欲穷千里 王之涣《登鹳鹊楼》 (十)委婉

用婉转含蓄的话把不便直说的意思表达出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委婉”,或称“婉曲、折绕”。主要有“避忌讳、避冒犯、避粗俗、外交场合表示敬意等情况。例如: 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 《战国策·秦策五》 范睢既相,王稽谓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柰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子纡又以隐居教授,门生千人。肃宗闻而征之,欲以为博士,道物故。 《后汉书·儒林传上·牟长》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下》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李密《陈情表》 权起更衣。 《赤壁之战》 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汉书·外戚世家》 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 《汉书·韦贤传》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 乐毅《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左传·成公三年》 (十一) 顶真

以上一句结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衔接,这种修辞方式叫顶真,或称作“联珠、蝉联、顶针”等。例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管子·权修》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颜师古注:“地着,谓安土也。

鼌错《论贵粟疏》

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泄,故见乎词。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十三) 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语气相同的句子或词组排列在一起使用,这种种修辞方式叫排比。例如: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

李斯《谏逐客书》
故祸莫大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显技,以效兹丘之下。

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