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测评四(第七、八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发布时间:2016-03-18 12:05:31

阶段测评四(第七、八单元)

(满分120,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

一、现代文阅读(9,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失。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319《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解析:A,偷换概念。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是经典阅读。

答案:A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失。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解析:A,原文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失”;C,强加因果;D,原文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

答案:B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解析:A,强加因果;B,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D,“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C

二、课内文本阅读(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我不无卖弄地回答说:

“这间屋子里有好几部英文的《圣经》,包括最早的约翰·威克利夫版。我还有西普里亚诺·德瓦莱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从文学角度来说,是最差的,还有武尔加塔的拉丁文版。你瞧,我这里不缺《圣经》。”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

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

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

“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

“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他的想法使我心烦。我问他:

“你准是教徒喽?

“不错,我是长老会派。我问心无愧。我确信我用《圣经》同那个印度人交换他的邪恶的书时绝对没有蒙骗。”

4.“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4)

解析:根据“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等内容可以概括书的特点。

参考答案: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5.文中说到“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现在一样”该怎么理解?(3)

解析:根据后来“我”的遭遇可知“沙之书”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

参考答案:“悲哀”是说卖书者和后来“我”的遭遇是一样的,被“沙之书”弄得筋疲力尽。

“现在一样”是指“沙之书”带给卖书者的感觉,跟文中出现的买书者是一样的。

6.“他的想法使我心烦”,为何让我心烦?(3)

解析:从上文“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和下文“我”的问话中可知“我”内心的惶恐与疑惑。

参考答案:心烦的原因是“我”对书的无限和无法找到刚才的内容的惶惑,无法找到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目瞪口呆”,以及怀疑是从印度人手中蒙骗过来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母亲的勋绩

[西班牙]狄森塔

①骄阳似火,无情地烤灼着宽阔的马路——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在这条道上,行人要想在路边找株小树来乘乘凉,或者找条小溪来解解渴,那是枉费气力。只是偶尔有一群小鹌鹑从割过的庄稼地里振翅飞起,扬起一团灰尘;大鹌鹑叫得很响,在空中一翻就不见了,而灰尘仿佛被阳光照穿了似的,像金雨一般落到路上。在八月闷热的傍晚,杳无人迹的马路和茫茫无际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

②一小队穷苦的行人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小队行人的成员是一个女人、三个孩子和一头毛驴。那个女人嘴巴似张非张,喘着大气,她衣衫褴褛,满身灰尘,光着脚,抱着一个吃奶的婴儿。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一双动人的乌黑的眼睛透露出往日的风韵;这双眼睛此刻正充满着爱,凝视着儿子那张黑黝黝的小脸。跟在那个女人后面有气无力地走着的,是一头皮包骨的老毛驴,两只耳朵耷拉着,尾巴没精打采地拖着,满身是污泥和杂草。搭在驴背上的两只筐里,在破布堆上,躺着两个孩子。他们彼此迥然不同!小的脸色红润,头往后仰着,睡得很香,在睡梦中不知笑什么;大的五岁光景,发着烧,在那不舒服的床上翻来翻去,常常痛苦得嘴唇歪斜,睁着大而红肿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她们是什么人呢?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走在这杳无人迹的、被无情的太阳晒得火烫的大道上呢?她们是什么人呢?是一家无依无靠的吉卜赛人,她们在欧洲到处流浪,沿途乞食。从哪儿来的?是从最近的一个村子里来的,这个不幸的女人不敢在那个村子里歇一下脚,甚至也不敢舀一罐水,因为农民们吓唬说,如果她不立即离开他们的村子,就要把她这个女乞丐、巫婆、吉卜赛女人痛打一顿。因此她没有讨到一块面包,没有弄到一滴水,就带着生病的孩子走了。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③那个生病的孩子,吃力地支起身子,把手伸向那个女人,轻轻地唤道:“妈妈……”那个吉卜赛女人浑身抖了一下,向孩子扑过去。“怎么,亲爱的?”她低声说道,把吃奶的婴儿放在睡着的哥哥身旁,用双手搂住病孩的脖子。“水!给我喝吧!我很想喝……这儿在火烧。”孩子用小手指指自己难受地挺起的胸部。“水?”母亲惊恐地重复说了一遍,“我到哪儿去弄呢,孩子?”“喝,”孩子又要求道,“我想喝……”他那干裂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微微张开,而在凝视着母亲的目光中含着那么多的失望和忧愁,使得她脸色发白,失声大哭。她的儿子,她的亲骨肉,在向她祈求他生死攸关的援助,而她却无能为力。她白白地朝瓦罐看了又看:瓦罐里空空如也。她瞧了瞧天空,天空里一小片云彩也没有;又急切地望望像荒漠一般的大路、田野、草地、平原,一直到天边都看不到一条小溪,也看不到一口水井。正在遭灾受难的土地好像露出了它那干得变了样的嘴巴,对那个吉卜赛女人说道:“给你儿子喝的水?这儿给谁喝的水也没有。让大家都跟我一样渴死吧。”母亲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发狂似的反复说着:“一滴没有,我一滴也没有……我到哪儿去给你弄到水呢,孩子?”可怜的母亲!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④吉卜赛女人蓦然满怀希望地露出了笑容:在不远的地方她看到了一所修路工的茅屋。窗子和门都关着,那个年轻的妇人奔到门前,疯狂地用拳头把门擂得砰砰直响,可是白敲,没有人答应。她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敲,也没有气力喊了,步履艰难地沿着墙走去,拐过屋角,出乎意外地看到地上满满的一钵子水,真是又惊又喜。她又看了一次,高兴得喘不过气来。她没有发觉有一只很大的牧羊狗正走近那个钵子。狗毛倒竖,龇牙咧嘴,眼睛里露出凶光。它一见女人,就发出呜呜的叫声。她抬头一看,猜到狗的意图,就扑上前去,与狗同时来到钵子跟前。在一刹那间,她和狗都愣住了,敌对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个女人已经把手伸过去,可是牧羊狗抢在她前头一跳,趴在钵子上面,恶狠狠地露出牙齿。她根本没有想到退缩:她准备把水争夺过来。“嘿,你也想!”她恨恨地嚷道。“瞧着吧,你得不到水的!”她朝着狗脸上打去。狗一下子站立起来,咬住她的肩膀,把她弄翻在地。她又怒又痛,禁不住叫了一声,可没有惊慌,也没有退缩;她抓住敌人的喉咙,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狠命地握紧了。狗牙齿咬得愈来愈深了,可吉卜赛女人使出浑身力气,紧紧地卡住它的喉咙。这场搏斗时间很短促,没有声音,却很可怕:两个敌人在地上翻滚,极力要战胜对方。可就在这时狗呜呜叫着松开了牙齿,身子软了,倒在吉卜赛女人身旁。吉卜赛女人放开了手指。她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从地上爬了起来。她身上的衣服一块块地挂了下来,裸露的胸部和肩膀上很深的伤口裂了开来。她并没有感到痛,踢开了敌人的尸体,拿起夺得的钵子,就向儿子奔去。她并没有理会肩膀上流下来的鲜血,把水凑近病孩子的嘴巴,又亲切又温柔地笑着说道:“喝吧,孩子,喝吧!亲爱的!

7.概括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4)

解析:第①段为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其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1)内容: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周围环境的酷热和荒凉。

(2)作用:为故事的展开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提供了特定的场所;为下文母亲寻水、夺水埋下伏笔。

8.解释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

(1)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2)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其在文中的语境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

参考答案:(1)“灰色钟楼”,代指远处暮色中村庄,“灰色”暗示了附近村民对他们的冷漠、自私,表达了这位年轻母亲痛苦失望乃至气愤的心情。

(2)比喻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荒野中没有任何水的来源,表达了这位母亲的伤心与绝望,痛苦与无奈,令人心酸同情。

9.举例说明,第④段具体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母亲形象;写母亲与恶狗争斗,目的是什么?(5)

解析: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有: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结合文本找出对母亲描写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1)手法:①心理描写,如写到母亲在敲门无人时流露出的失望心理及发现水后的惊喜,突出了母亲的爱子心切。

②动作、细节描写,如文中运用“踢”“奔”“抓”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勇敢、坚毅。(举出两种手法并分析即可)

(2)目的:以狗的凶猛来衬托母亲的勇敢、母爱的伟大。

10.你如何理解标题“母亲的勋绩”?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

解析:小说的标题一般有如下作用:设置悬念、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或突出主题。答题时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理解:①从文章内容看,“母亲的勋绩”,指的是母亲不顾个人安全,为孩子抢来救命的水。以此为标题,形象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歌颂母爱的伟大。

(2)认识示例:母爱是伟大的,它能让母亲们忘却安危,不顾一切;母爱也是自私的,这种自私,虽然充满着悲情色彩。我们铭记母亲的“勋绩”,我们甚至不愿意谈及“自私”,因为,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所以,我们理解母爱的“自私”,尊重这种“自私”,但我们自己则不应该“自私”。(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表达题(80)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

A.“土豪”炫富虽属个人举动,但给社会带来的负能量却不可忽略——极容易加剧人们的仇富心理,也助推了“拜金主义”的蔓延。

B.415上午,“国际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中国济南项目”学术交流活动起动仪式在济南国际机场举行。

C.《百年孤独》堪称世上奇书,艰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感觉或许不知所云,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

D.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解析:A,“忽略”应改为“忽视”。“忽视”多指有意的漠视,不注意,不重视;“忽略”多指无意的疏忽,没有注意到。B,“起动”指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应改为“启动”。C,“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与语境不符。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A.据了解,由于治理雾霾的工作已经全面进行,目前许多地方难以见到晴朗明净的天空,空气质量不高,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

B.文化的终极使命是“化人以雅”。它不能硬性灌输,而是要让人在欣悦中主动亲近,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

C.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品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精神崩溃,以及人们在这种状态下的感情波折、反常心理。

D.201438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事发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救援和联络预案寻找该飞机。

解析:A,不合逻辑,“目前许多地方难以见到晴朗明净的天空”不是“治理雾霾的工作已经全面进行”的结果。B,搭配不当,“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前面不能用“理解”。C,成分残缺,应在“精神崩溃”后面加上“的状况”。

答案:D

1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提起楷书,人们必称颜真卿。    ,    ,       :    ;    。于是,颜体字诞生了。 

①一方面,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和游移

②这种风格,缘于他以智慧和胆略对楷书的结体、用笔、力度都进行了改造和组合

③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④颜体字的出现,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⑤另一方面,颜真卿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了新的艺术式样

⑥他的楷书宽绰浑厚,气势雄伟

A.⑥②③①⑤④     B.③⑥②④①⑤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⑥①⑤④

解析:③既是总起句,又是连接上一句的过渡句,⑥是说明颜真卿楷书总的特点,②是详细解说颜体字风格形成的原因,④引起下一个内容,①⑤说明颜体字出现的原因。

答案:B

14.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钱钟书的话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30)(5)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解析:抓住原句的关键词语“最高境界”“躯壳”“精神”“依然故我”,然后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即可。

答案示例:好的翻译虽然转换了语言,但仍保持了原作的神韵。

15.中学生李晓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种说法,他很是怀疑。于是给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组写了一封信。该信有几处不妥之处,请指出至少三处并进行修改。(6)

黄西:

你好!

我最近听说有这么一件事:就是利用微波炉五分钟就能将土豆烤熟做出土豆泥。我妈妈在家里用高压锅来做土豆泥要用好长时间呢,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肯定是瞎说。希望你们在节目里把这种说法核实一下。

多谢!祝节目越办越好!

201451

(1) 

(2) 

(3) 

参考答案:(1)称谓改为“黄西老师”(: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黄西先生)

(2)称谓的书写格式,应该顶格写。

(3)“肯定是瞎说”措辞不当,可改为“有不实之处”(委婉的质疑说法)

(4)落款错误,没有写信人,改为:(学生)李晓天 201451(:在年月日前加“李晓天”)

(5)“事情”后边的冒号改成逗号或者去掉“就是”。

补充答案:(6)“你好”改为“您好”。

五、写作(60)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2)李克强同志在自己的首场记者会上给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己正,才能正人”,不仅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决心,更彰显了新政府的担当。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命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共同说明某个问题,反映某种规律,揭示某种观点,审题立意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互不包容,甚至相互排斥,审题的方法是寻求互补,运用“求和”的方法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而立意。这道命题属于前者。解读本题,要仔细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从中寻找或提炼关键词,求同存异,准确立意行文。材料(1),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其关键词是“担当”;材料(2),李克强同志的“约法三章”主要包含了“反腐”和“担当”两层意思。将这两则材料综合比对,求同存异,它们的共性自然是“担当”了。由此,可以以“担当”为中心进行立意谋篇,如“担当是一种美德”“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因担当而精彩”等。

解读本题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不可就事论事,只在“领导干部”或“政府”身上做文章,空话大话满天飞,而应该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特别是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论证,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是严防偏题跑题,不能断章取义,抓住“干扰信息”不放,围绕“腐败”立意行文——这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参考例文:

勇于担当,走向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名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分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点评:文章开头用先贤的话点明题旨,顺势提出论点,掷地有声;接着列举事例,阐述“勇于担当”的重要意义;然后更进一层,论述担当与个人的关系;最后再次纵深延展,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担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主题深刻。文章内容充实,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堪称佳作。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测评四(第七、八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