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闪明琴

发布时间: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闪明琴
摘要:这首诗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本文从哪个角度来赏析?
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写的是秋声;“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写的是秋雨;“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写的是秋思;“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写的是秋愁;“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写的是秋味。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史上,肃杀的秋天可以看做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伤感:有“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业霜”的忧思怨情;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相思之苦;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亡国丧家之痛;有“千年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古代诗人们将悲与秋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秋的诗学模式,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杜甫的《登高》则是言秋作品中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
要了解杜诗,不可不了解杜甫的生平,因杜甫的身世遭遇便是杜诗最好的注解。杜甫早年漫游各地,曾参加进士科考试,都没有成功,因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害能。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这是所谓“科举”,杜甫也去应试了。但在李林甫阴谋操纵下,竟造成“无一人及第”的局面,李林甫还上表“野无遗贤”这样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挫折。不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生活上也开始落拓。“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为了生计,更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杜甫不得不干谒朝中诸权贵,请求援引,但却无一人理睬。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困守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安史之乱”时,他带全家北行,流亡到州,“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诗人和流亡人民一起忍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唐肃宗在凤翔即位,只身前往凤翔投奔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所俘,被押解到长安,杜甫官卑职小,没有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到肃宗所在地凤翔,授予左拾遗,上任不久,因直言谏诤被贬职,被放还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又过了两年,他弃官西行入蜀,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筑草堂定居,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他养鸡养鸭养鹅,种药种菜种竹种松种桃,有时独持小斧,砍伐恶木:“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有时还领孩子们芟除毒草,太阳进山了还不肯罢收,《除草》诗说:“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但好景不长,宝应元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杜甫又流亡到梓州。过了两年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为参谋
1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不料严武第二年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了依靠,他只好东下,在夔州滞留了两年。《登高》一诗,就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阳节登高所作。诗人在四川失去依靠,漂泊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此时已五十六岁,垂垂老矣。由于诗人已饱经风霜,历经战乱,加上与他患难与共的好友李白、严武又相继去世,因此,诗中流露出羁旅异乡、举目无亲、世乱年衰、日暮途穷的悲怆情绪,令人不忍卒读。
诗的前两句写登高所见所闻,紧扣住一片秋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由写秋风迅急,秋气骤至开始。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每一种物象用一字来形容:“急”“高”“哀”“清”“白”“回”。这六个物象就像六个镜头,构成一幅凄凉的深秋画面。秋天到来,秋风突起,天高气清,秋气凛冽,寒霜始降,砭人肌骨。感“风”之“急”,见“天”之“高”,听“猿”之“哀”“啸”都在揭示景物的荒凉,又以“渚”之“清”“沙”之“白”与“鸟”之“飞旋徘徊”,来写暮秋景物特色,进而构成暮秋荒凉苍茫的典型环境。因台高,觉其风大,所以说“急”时当深秋晴空如晦,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所以说“哀”它不像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李白的好运,杜甫的潦倒天差地别。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白茫茫的沙滩历历在目,所以说“白”;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真可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鸟类也找不到栖身之地,何况人呢?
颔联从大处落墨,扩展到万里秋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二字展开“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不尽”二字展开“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深秋风大,所以听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用“无边”形容,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用“不尽”形容,可见大江之无穷。“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处处是悲秋之意。在屈原的《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此句也是描写秋天肃杀景象,视野也较阔大,尤其“洞庭波兮木叶下”写出了洞庭湖水起波浪,树叶纷纷飘落的肃杀秋景。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屈原诗句相比,境界就显得壮阔了。从大处落笔,写大景物,“落木萧萧下”是写声音,“无边”二字,景象壮阔,可见秋意极深;“长江滚滚来”写视觉中的景物气象非凡,以“不尽”二字形容,更显境界之阔大。“无边”“不尽”两句,将时空扩展到极致,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心情正就眼中景物做表达,眼中景物与心中情相会,暗淡的景物色彩又与心中凄凉之情相吻合。“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感怆。再加上天涯漂泊,世态炎凉,韶光易
2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逝,岁月蹉跎的种种人生苦涩汇聚成一种感伤情结,使文士不遇成为古典诗人最常见的悲情愁绪。
写景至此,自然而然地转入抒情。后四句就直逼胸臆,抒发诗人登高时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走。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四个字中便含有九层可悲之意: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肃杀的秋天,四可悲;重阳佳节,没有任何饮酒或赏菊等乐事,只是去登高,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登高,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肺病、风痹症、左臂因风湿不能动,糖尿病不时发作,“牙齿半落左耳聋”,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一事无成,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寥寥十四个字,意思一层深入一层,核心则是“悲秋”二字,为岁月将暮而悲,为生命将尽而悲。身在异乡作客,已有游子之痛,再加上相遥万里。望乡之路,天涯之隔,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古代,无异于“生死两茫茫”的两重世界。这种“天涯涕泪一身遥”的痛楚就是不寻常的作客之悲。更进一步,山遥路远,万里漂泊的别离之苦对于诗人不是一种短暂的小别,而是一种长期的生活常态。它意味着回乡归期未有期:“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使人黯然销魂的离愁。
从天涯飘零到白发弥添,从垂老多病到穷愁潦倒,一生百恨千愁。尾联写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指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形容杜甫百恨交加,已到极点。“艰难苦恨”既包含了诗人“济苍生”“安黎民”的志向,也暗含了诗人长期漂泊,历经人生艰辛,遍尝世态炎凉的痛苦求索,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衰年多病、孤苦伶仃、天涯沦落的艰辛境况的身世遭遇。对“艰难苦恨”的执著追求,结果却是落得一身劳顿,满头白发,贫病潦倒。理想的破灭、追求的徒劳、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未酬的失落,再加上时光不再、岁月蹉跎、天涯沦落、贫病潦倒的人生苦涩,融会成种种凄凉的感伤。“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艰难苦恨”的忧愤之情写得更具体、更形象了。因“常作客”则艰苦备尝,白发骤增;因“多病”则潦倒日甚,被迫辍饮。这一联意思即:世乱又当暮年,壮志未酬,是件憾事;酷爱饮酒的人,因病不能举杯,连借酒消愁也不能够,岂不更可恨。
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中国民间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种说法,把人的生命律动比喻为荣于春而衰于秋的草木变化。于是,自然之秋包含了生命之秋;叶落草枯言喻了人生暮年。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秋”不只是一个季节的名称,也是一个很具有情绪化色彩的词,古代文人用秋天来为“悲”定性,悲秋传承下来,富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和生命符号,“秋”不仅表现时间将尽、生命变衰意绪,还灌注殊深的生死情绪,包含了古代诗人挥之不去的大悲大恸。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
3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时节的更替去解读时间,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生命。萧条冷落、百物凋零的秋景最能触发多愁善感的诗人强烈的生命感动,使之遇秋生悲、落叶伤怀,然会推物及己,在“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情景中,时间意识和生命情感找到了契合点,找到了对生命悲情恰当的审美感受和抒写方式。古代诗人悲秋,是在传达生命大限的困惑和感伤;古代诗人言秋,是在倾诉人生的百恨千愁。杜甫《登高》一诗将羁旅之思,老病之衰,黍离之悲,家国之痛悉数纳入秋江秋景之中,句句深情,联联精工,回环往复,大气磅礴,堪称以秋言悲的典型诗篇,千古绝唱。
胡应麟赞誉“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是悲壮,不是悲哀;是激动,不是消沉;是心胸扩大,不是眼光狭小。《登高》一诗虽是一首悲歌,却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44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闪明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