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发布时间:2020-09-15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第一章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开发效率,解决各类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构建与自治区空间规划上下统一、分级管理、相互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的一张蓝图,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省级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的通知(中改办发[2016]12号)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6.《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 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8.《宁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2020年) 9.《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 10.《宁夏回族自治区镇村体系规划(2012-2020 11.《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编制指引(试行) 12.《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试行)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13.《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2016-2035年) 14.《固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15.《固原市空间规划(2016-2035年)
1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7.《××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 18. 以及××县其它相关资料等。 第三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固原市第四届三次全会、××县第十四届三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使经济社会布局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优化空间结构与集约高效开发相一致,立足现实基础与满足长远需要相结合,强化空间约束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统一,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效益,构建和谐发展美好家园,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县辖区全域,面积为3129.4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2035年,基期年为2015年。 其中,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5年。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第二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六条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超载,为橙色预警区。 土地资源方面,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小,为绿色无警区; 水资源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量超载,为橙色预警区; 环境方面,污染物浓度超标,为红色预警区; 生态方面,生态系统健康度低,为蓝色预警区;
重点生态功能方面,水土保持功能中等,为绿色无警区。 (详见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 第七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对××县地形地势、交通干线影响、区位优势、人口聚集度、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环境和水资源8项指标进行基础评价和集成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全县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详见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研究报告)
一等为最适宜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葫芦河川道区,主要包括吉强镇、将台堡镇、兴隆镇等,面积为126.58平方公里。
二等为较适宜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除火石寨乡和震湖镇外的其他乡镇,面积为292.08平方公里。
三等为较不适宜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除火石寨乡和震湖镇外的其他乡镇,面积为1477.43平方公里。
四等为最不适宜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火石寨乡和震湖镇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分布区等区域,面积为1233.32平方公里。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第八条 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全县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葫芦河川道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聚集度高,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总体适宜开发。
西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交通相对便捷,人口聚集程度低,水资源匮乏,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环境容量小,总体较不适宜开发,局部地区具备开发条件,应以点状城镇化发展为主,限制高强度开发。
东北部土石山区,交通条件一般,人口稀少,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少,生态环境较好,属于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经济发展基础差,剩余环境容量较小,总体应控制开发,以生态保育为主。
第三章 空间发展战略
第九条 发展定位
宁南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宁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宁南著名生态休闲度假之都、宁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1、宁南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
一是推进特色产业升级,依托××优质的养生、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型加工业和幸福型服务业。二是促进三产联动融合发展,深入发掘生态和特色产业价值,以旅游和互联网为载体,大力引导和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向彼此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2、宁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资源由均衡配置向区域集聚转变,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最严格的空间管控,构筑宁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3、宁南著名生态休闲度假之都
一方面大力创建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把大旅游、大健康产业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探索全区域、全要素和全产业链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二是打造红色教育品牌,通过塑造和强化“红色××”特色品牌,打响“天高云淡六盘山、多彩××分外娇”的旅游宣传品牌,打造具有丰富人文底蕴、浓郁人文情怀与魅力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4、宁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充分发挥××县产业、人才、资本、信息、商贸、服务等要素集聚功能,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吉德慈善产业园区为平台,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品牌培育和地理商标认证,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建成宁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第十条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美好家园,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繁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到2020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口和经济持续向葫芦河流域有序集聚,空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到2035年,葫芦河流域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地和人口流入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信息化、城镇化深度融合,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空间上均衡协调。
——民族团结。2020 年,“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巩固。到2035 年,民族宗教政策更加成熟定型,宗教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宗教关系更加积极健康,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安定的局面更加稳固。 ——环境优美。2020 年,生态环境优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18%县域III类水体比例达到75%以上,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县域III类水体比例保持在100%,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走在西部前列。
——人民富裕。打造全区脱贫攻坚示范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全县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全自治区平均水平,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到2035年,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殷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实,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享有更充分的就业,更好的教育,更高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 第十一条 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围绕特色食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农副产品加工等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实施特色产业品牌工程,重点发展草畜产业、林下经济、旅游业等产业,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特色蔬菜以及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做大做响“马铃薯之乡”品牌。强化区域交通物流功能、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山川统筹、城乡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人口、产业、设施、创新等要素向川道集聚,形成“川道集中,以川带山”的发展格局。
2、生态立县、绿色崛起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把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400毫米降水量适宜造林区域、生态公益林、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地质灾害敏感区、水土流失高敏感地区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筑以月亮山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
3、精准脱贫、产业富民
在精准脱贫上下功夫,统筹实施“五条脱贫路径”和“十三项脱贫行动计划”,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富民优势,多发展适销对路、能给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的致富产业,多实施一批增加老百姓收入的“短平快”项目,加快移民安置区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十二条 指标体系
围绕空间规划的改革试点任务,衔接规划、国土、环保、林业等各部门规划,本次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管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四个方面选择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要求、适应当前国家发展要求的25项指标,以实现科学发展而提出××空间规划目标指标体系。(见附表1 第十三条 空间格局
结合产业发展和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强化空间规划布局衔接,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提升××县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三区,一核五心”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带:指沿葫芦河城镇发展带。
三区:指葫芦河川道经济核心区、西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北部土石山区。
一核:指吉强镇县域经济发展核心。
五心:指兴隆镇、将台堡镇、新营镇(撤乡建镇)、震湖镇(撤乡建镇)、偏城镇(撤乡建镇)5个重点地区发展中心。
第四章 三区三线划定与管控
第一节 三类空间
第十四条 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对于坡度小于15度的荒草地,作为耕地补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充后备资源。同时适度的坡改梯并配套生物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
规划至2035年,××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1278.4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40.85%。具体包括生态红线区以及没有划入生态红线的主干河流及堤围、水库及水源林、牧草地、生态公益林。 第十五条 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规划至2035年,××县农业空间总面积为1823.4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8.27%。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农业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第十六条 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规划至2035年,××县划定城镇空间面积为27.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0.88%。城镇空间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兴隆镇、平峰镇、将台堡镇等城镇建设空间、建设预留区以及宁夏吉德慈善园产业集中建设区。
第二节 三条控制线
第十七条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规划至2035年,××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907.9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9.01%。主要包括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党家岔震湖湿地保护区、月亮山水源涵养区、国家1级生态公益林等。
第十八条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规划至2035年,××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面积为117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4%均匀分布在除火石寨和沙沟乡以外的其他乡镇。 第十九条 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是指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
规划至2035年,××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为1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58%。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兴隆镇、平峰镇、将台堡镇等集中建设区、发展备用区以及宁夏吉德慈善园等独立产业园区。
第三节 管控要求
第二十条 分类管控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空间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一般生态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农业空间分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和一般农业区,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空间分为城镇开发建设区和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
1、生态保护红线区管控
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党家岔震湖湿地保护区、月亮山水源涵养区、国家1级生态公益林等生态保护红线一经划定,必须确保保护性质不转换,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管理责任不改变。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域不同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占用和改变用地性质。禁止新建农村居民点,逐步推进生态移民,有序推动人口适度集中安置,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减小生态压力。
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前提下,因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的,由自治区政府组织论证,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批。因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勘查需要,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安排勘查项目。
禁止开发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依据划定名录所涉及的各类管理规定进行严格管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按照主体生态功能,重点强化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生态敏感脆弱区域重点加强对西南部山水流失敏感区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生态修复,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鼓励按照规划开展维护、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
2、一般生态区管控
原则上按照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依托生态空间用途分区,依法制定区域准入条件,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禁止与生态功能有冲突的开发建设,引导现有与生态保护有冲突的生产、开发建设活动逐步退出。严格控制村庄数量和规模,引导人口有序外迁;留守居民以服务林业生产、旅游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人群为主。禁止违规毁林开垦耕地、围湖造田、侵占湿地,零星耕地、废弃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改善区内地类结构,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在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前,应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任何开发建设活动不得破坏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不得阻碍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
3、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管控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一经划定,在规划期内必须得到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
永久基本农田应优先用于发展小秋杂粮、马铃薯、西芹等蔬菜生产。加强建设用地选址论证,重大能源、交通、水利、通信、军事设施等确实无法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报国务院审批允许占用,按照“占优补优、先补后占”的原则,通过补划以保障上级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目标。
4、一般农业区管控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应加强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禁止城镇建设用地、独立产业用地建设,严格限制与农业生产生活无关的建设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 合理安排农村生活用地,优先满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保留与农业生产紧密关联的农村居民点,引导农村居民点逐渐向中心村集聚发展,在接纳生态空间人口迁入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农村居民点建设规模,但要严格控制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
区内可进行必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旅游开发建设及特殊用途建设,遵循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但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影响范围。
5、城镇开发建设区管控
在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形态可调整,但不得突破城镇开发边界。
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开发存量土地。严格执行相关规划的控制要求,注重城市特色塑造,禁止破坏性建设。统筹布局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廊道,避免对城镇建设用地形成蛛网式切割。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先保障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交通、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引导产业向宁夏吉德慈善园、将台堡、兴隆镇等重点镇集中,提升工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在各功能区块间应设置保障安全和降低环境影响的防护绿带。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区内农村居民点建设规模应逐步缩减,重点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严禁“城中村”“园中村”规模扩大,并逐步改造。控制村庄发展规模,分类管控村民自建住房,禁止经营性畜禽养殖。

6、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管控
按照现状用地类型进行管控,城镇、园区建设原则上不得占用。规划期内确需调整城镇开发边界,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批,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幅度不得大于15%
严格控制区内农村居民点建设规模,规划期内应尽可能缩减规模,重点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引导,集中集聚建设。 第二十一条 开发强度管控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对开发强度的影响,确定××县2020年开发强度原则上不高于4.96%2035年开发强度原则上不高于5.23%
分别设定三类空间开发强度。2035 年生态空间开发强度最低,着重突出和强化其生态保护功能,2035 年××县生态空间开发强度不高于2.8%。农业空间开发强度适度,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需要,2035 年农业空间开发强度不高于6.8%。城镇空间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稳定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035 年城镇空间开发强度不高于51.74%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第五章 城乡发展
第二十二条 总人口规模
2020年,××县常住总人口规模约为33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9.24万人,其中中心城区约为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28%
2035年,××县常住总人口规模约为31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13.3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约为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43%。结合人口专题研究,全县最多可承载49.85万人左右。
第二十三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9.21平方公里。 2035年,××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2.4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为8.6平方公里,将台堡镇为1.9平方公里,兴隆镇1.86平方公里,平峰镇0.12平方公里。 第二十四条 独立产业园区用地规模
2020年,独立产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56平方公里。 2035年,独立产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0平方公里。 第二十五条 镇(乡) 、村布局
全县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协同、城镇村联动发展的县域发展布局。
一级为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规模9-10万人。 二级为5个重点镇(0.4-2万人),兴隆镇规划城镇人口规1.5-2万人;将台堡镇规划城镇人口规模1.5-2万人;新营镇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0.4-1万人;震湖镇规划城镇人口规模0.4-1万人;偏城镇规划城镇人口规模0.4-1万人。
三级为13个一般乡镇(0.4万人以下),平峰镇规划城镇人口规模0.1-0.2万人;红耀、田坪、马建、兴平、西滩、王民、什字、马莲、硝河、沙沟、白崖、火石寨等12个乡规划总人口规模控制在0.4万人以下。
四级为中心村,规划184个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心村,人口规模为300500户。
五级为基层村,规划239个农村居民点作为基层村,人口规模为50150户。
将县域城镇分为以下四类职能。 综合型:中心城区和兴隆镇。
农贸旅游型:将台堡镇、震湖镇、火石寨。 农工贸型:新营镇、偏城镇。
农贸型:平峰镇、红耀、田坪、马建、兴平、西滩、王民、什字、马莲、硝河、沙沟、白崖。 第二十六条 产业发展布局

逐步形成“一心一带、一园三区”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心:城镇经济发展中心。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县城,强化县城在区域范围内的职能,强化其作为区域发展极核的地位。
一带:葫芦河川道产业发展带。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马铃薯、西芹等作物种植及加工业,草畜加工业等产业。
一园: 宁夏吉德慈善园。重点发展马铃薯、胡萝卜、西红柿等优质果蔬,牛羊肉、小秋杂粮、中药材加工(非制药)等特色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配套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型产业。
三区:南部工贸旅游综合发展区、东部草畜养殖产业发展区、西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
南部工贸旅游综合发展区。在农业种植及草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产品加工工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依托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在全县的率先发展。
东部草畜养殖产业发展区。将该片区打造为县域草畜养殖产业发展示范区,为县域肉制品业等加工产业提供坚实的原料依托。
西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小秋杂粮种植及加工业,同时不断扩大紫花苜蓿和禾草种植规模,加快草畜产业发展,鼓励劳务输出,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十七条 生态旅游发展布局
规划形成“一中心、一河、两轴、四板块”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一中心:以××中心城区为旅游服务中心。强化北山公园和永清湖及县城休闲观光服务功能区建设,提升古钱币博物馆服务功能,在县城东高速路口规划建设××县旅游综合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县城旅游特色街,丰富县城旅游产品业态,提升县城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以××城区为中心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
一河:葫芦河观光旅游带。发展以湖泊湿地、体育休闲、养生锻炼为载体的休闲观光旅游。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两轴:旅游主轴线。一条以串联火石寨乡——××县城——硝河乡——将台堡镇——兴隆镇,发展以地质公园观光、综合服务、红色旅游为载体的旅游主轴线;另一条以震湖镇——××县城——偏城镇,发展以以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综合服务、文化旅游为载体的旅游主轴线
四板块:围绕××旅游禀赋资源、人文历史及乡村特色分布,重点构建“火石寨奇观﹒生态旅游、震湖湿地﹒田园风光旅游、会师胜地﹒追忆长征精神旅游和民族民俗﹒乡村旅游”四大板块。
第二十八条 镇(乡)发展指引
1、吉强镇
城镇性质:宁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固原市市域副中心、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具有山城风貌的现代宜居城市。
城镇人口:9-10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860公顷。
发展策略:为市域西部经济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劳务输出等,建设成为宁南山区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2、兴隆镇
城镇性质:县域副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物流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中心小城镇。
城镇人口:1.5-2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186公顷。
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兴隆镇所具有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势、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将建成以商业、农副产品加工、草畜、特色蔬菜为主导,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3、将台堡镇
城镇性质: ××县东南部的区域中心,以“红色+”的特色产业体系为主,农贸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辅,具有红色记忆、文化脉络的红色旅游镇。
城镇人口:1.5-2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190公顷。
发展策略:打造红色记忆、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中部片区集中发展居住以及旅游接待服务、部片区发展特色养殖、南部片区集中发展现代农业、东部片区大力发展传统农业。
4、平峰镇
城镇性质:以农贸为主的一般性集贸集镇,打造为××县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生态新镇。
城镇人口:0.1-0.2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12公顷。
发展策略: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把平峰镇打造为县城西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中心小城镇。
5、新营镇
城镇性质:区域性中心,农工贸型城镇。 城镇人口:0.5-1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50-100公顷。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偏城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强一般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重点发展农贸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6、震湖镇
城镇性质:农贸旅游型城镇。 城镇人口: 0.5万人以下。 城镇建设用地:30-50公顷。
发展策略:依托震湖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成为以旅游服务为主的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小镇。
7、偏城镇
城镇性质:县城东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发展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城镇。
城镇人口:0.5万人以下。 城镇建设用地:30-50公顷。
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偏城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强一般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
8、红耀乡
城镇性质: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生态型、现代化的民族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9、田坪乡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城镇性质:县城西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的一般性边贸集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0、马建乡
城镇性质:以农贸为主的一般性集贸集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草畜产业优势,在全乡范围内重点形成马铃薯种植,秋后覆膜优质玉米、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1、兴平乡
城镇性质:打造为县城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2、西滩乡
城镇性质:县城东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13、王民乡
城镇性质:以农贸为主的一般性集贸集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重点发展农贸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14、什字乡
城镇性质:县城东南部以草畜产业、牛羊肉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5、马莲乡
城镇性质:县城东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6、硝河乡
城镇性质:县城东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7、沙沟乡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城镇性质:以农贸为主的一般性集贸集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8、白崖乡
城镇性质:县城东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以种植优质高效农业、草畜养殖、商贸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
19、火石寨乡
城镇性质: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服务中心,石山村村民聚居地,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小镇。
人口规模:0.5万人以下。
发展策略:依托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打造宁夏旅游新品牌,优化乡域空间和产业布局结构。 第二十九条 村庄发展指引
1、分类发展
城镇空间内的村庄建设围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按转移人口等方面的要求,以提供城镇居民生活服务为主,积极引导村民市民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发展城郊观光农业、促进社区化发展。
农业空间内的村庄建设围绕服务农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集聚和村庄变化趋势,推动农业生产资料配置,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和集聚效应,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和空心村改造,引导农村建设由分散式布局转换为集中式布局。
生态空间内的村庄建设围绕强化生态功能定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要求,控制村庄建设规模,积极引导村庄向中心城区、镇区和中心村搬迁集聚。对处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农田保护区等禁止建设区的村庄逐渐进行搬迁,对处于二级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村庄限制其发展与相关保护规定不符的建设行为。
2、村庄体系调整
规划形成“中心村——基层村”村庄体系结构。
××县现状共有296个行政村,1856个自然村,至规划期末调整为423个村庄居民点,其中中心村184个,基层村239个。
3、移民搬迁
在“十三五”期间,××县采取县外移民和县内移民相结合的方式,计划对居住在灾害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的居民实施移民搬迁,涉及全县19个乡镇238个行政村528928728人。在移民搬迁安置中,分为县内安置和县外安置两部分,县内安置22060人,县外安置6668人。 第三十条 乡村振兴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坚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特色、高质、高端、高效现代农业为目标,重点围绕马铃薯、冷凉蔬菜、草蓄、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设,做好“接二连三”延链、补链文章,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力促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增效,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责任制,全面落实自治区“生态立区28条”和固原市“绿色发展30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全域绿化、主要河流和大气污染治理、“四个一”试验推广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中树立××形象。
不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塑形与铸魂共进,创新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不断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普惠性、保根本、均等化、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好为民办实事民生计划,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十一条 脱贫攻坚
1、发展生产脱贫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因地制宜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紧密相关的马铃薯、瓜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重点推进脱毒种薯三级繁育基地建设、专用型马铃薯一级种推广基地建设、标准化贮藏体系建设、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市场物流体系建设。推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规范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和管理,建设什字、兴隆、马莲、吉强、硝河、将台、偏城、西滩8个肉牛养殖专业乡镇,建设震湖、新营、白崖、沙沟、兴平、火石寨6个肉羊养殖专业乡。优化和丰富特色蔬菜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建设新营、火石寨、吉强、硝河、将台、马莲、兴隆等乡镇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胡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蒜苗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设施蔬菜基地2万亩。引导支持有劳动能力的3.83万贫困人口实现就地脱贫。
2、易地扶贫搬迁脱贫
按照实事求是、精准瞄准、从严掌握、宜迁则迁、宜留则留、群众自愿的原则,搬迁生存条件恶劣、公共服务难以保障、“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地脱贫难度大、搬迁愿望强烈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充分利用增减挂钩政策,采取山区与川区结合、城镇与农村结合、集中与插花结合、政府组织与市场化推动结合等多种途径,创新移民安置方式,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包括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权属处置、生活补助及社会保障、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八个方面。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3、生态补偿脱贫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开放式扶贫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新路子,促进干旱带和荒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依托生态建设,坚持就地就近原则,将生态移民迁出区和生态保护核心区周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大力发展林木种苗、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实施葫芦河、祖厉河等流域重点治理及重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治理。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挂钩的激励约束等体制机制。探索碳汇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
4、发展教育脱贫
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倾斜。通过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富民、高等教育培养质量提升、贫困学生资助惠民、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乡村教师素质提升、教育信息化扶贫助推、教育扶贫结对帮扶等十项行动,实现脱贫。在所有人口规模超过1500人、且无幼儿园的贫困村,根据需求设置1所幼儿园。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农业学校,××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行产教融合工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子女,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助学全覆盖,补助标准3000/学年。
5、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扶贫标准。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抓紧建立农村低保、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加强对贫困村鳏寡孤独老人的生活保障,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贫困村老饭桌建设。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十二条 生态结构
以“北林中农西恢复,廊带片结网”的思路,构建“一屏两核三廊、多片点缀”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屏:××县北部的生态屏障。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维护,严格保护月亮山水源涵养和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两核:两个生态绿核,由党家岔震湖湿地和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两个重要生态资源组成。将生态绿核建设成为集湿地、山林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吸引城区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开敞空间。
三廊:建设葫芦河、滥泥河、臭水河三条水源涵养林,形成三条绿色滨水生态廊道。廊道处在城镇空间的,结合现状地势、建设等情况,宽度宜控制在40米以上;廊道处在农业空间的,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结合现状地势、建设等情况,宽度宜控制在60米以上;廊道处在生态空间的,结合现状地势、建设等情况,宽度宜控制在100米以上。
多片点缀:由××县域内主要水库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带组成,主要是将外围良好的绿色生境引入,丰富其绿化景观,构筑起内外贯通融合、完整的绿色体系。 第三十三条 生态资源保护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推动公益林体系建设,重点保护东北部中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森林景观,加大西部中山地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中部中低山地区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力度。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有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促进林草植被恢复,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科学合理的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继续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基金,构建县、乡二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和××县网络森林医院。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森林公安装备,改善森林防火综合能力。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林业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林地资源。加大补植补栽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使现有未成林地高效转化为森林,确保区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2、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加快建设党家岔湿地公园,通过加强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植被恢复、有害生物防控、人工湿地减污等措施,开展湿地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湿地水质的显著提高。禁止在上游汇水养护区开展建设活动,加强葫芦河、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滥泥河、臭水河生态水域保育区水质监测与整治,分段式保护与建设湿地公园水岸,维护生态系统功能。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措施,促进滥泥河河道生态清淤工程,对湿地公园滥泥河主河道沿线水岸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和建设,逐步恢复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 第三十四条 生态修复与建设
1、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葫芦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动全县流域综合治理。以治污排污为重点,实施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污水管网建设、垃圾收集转运、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设清洁型流域;以生态修复为补充,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湿地工程建设,打造“会呼吸的河道”,水土流失治理采用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以骨干工程为龙头的规模综合治理,以陡坡重林草、缓坡设农田、沟道设坝系、农技进农田的集约治理方式。重点整治张家嘴头、夏寨、马莲、什字水库,臭水河沙沟乡段,葫芦河干流新营、硝河、将台堡、兴隆等5乡(镇)段,及葫芦河支流滥泥河、马莲河、好水河、什字路河段,祖厉河支流苦水河段治理,推进包括水库清淤、岸坡生态整治、河道清淤疏浚、湿地公园建设、绿化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治理工程。推动库区和小流域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打造××小流域治理的“精品工程”
2、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
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完成生态恢复造林35万亩。其中,在东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北部土石山区营造水源涵养油松林20万亩,在西部黄土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灌木林15万亩。
3、推进水源涵养生态修复
推进六盘山余脉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和其他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在月亮山营通过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四旁造林等方式营造林。修建林区道路,新建营造林科研中心、生态定位站、气象观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点、道路检查站和护林点等生态修复设施。对平峰、震湖、刘家山、火石寨、田坪、红耀等6处水源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围栏封育、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水源涵养林、林草建设、生物控制和人工湿地营造等工程。
第三十五条 环境污染防治
1、加强水环境治理
严格治理工业废水,根据工业园区发展需要,配套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严格实施葫芦河流域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与总量控制制度,探索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实行提标改造,流域内其它城镇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投运。强化道路清扫、扬尘和油烟治理等,减少城镇面源污染排放。加快推进除吉强、兴隆、将台堡、马莲等4乡镇以外的全县15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程。分类推进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处理农村人口集聚区生活污水,将生活污水处理与农村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料。全面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划定葫芦河流域畜禽养殖禁建区、禁养区,大力推广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生态养殖模式。实施全过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清运与处理系统,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建设餐厨垃圾生化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利用,强化垃圾填埋场环境监管和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垃圾发电项目。
2、加强大气环境治理
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生活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淘汰分散型工业燃煤锅炉。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控制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督管理强化施工和拆迁工地扬尘监管,推进绿色施工和拆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强环境自净能力。严格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强化生物质焚烧面源污染治理,严厉查处垃圾露天焚烧行为。强化大气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管理,提升燃油品质,加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充电站、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
3、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使用农药,实施畜禽养殖场整治。综合整治受污染的集中连片耕地,减少农药、化肥、残膜等农业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面源污染。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培训和指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和综合利用、险废物安全处置,减少生活污染。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4、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对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危险废物处置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各类工业园区,实施重点管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乡镇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善各类标示牌、界桩及警示标识,对水源保护区实行分级管控。严格保护水库水质,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必须依法限期整改或搬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马建、兴坪、王民、平峰、震湖等乡镇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区域的监测预警。开展险情巡查,强化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和薄弱环节的监管。鼓励受灾户异地搬迁安置,对无法搬迁且危险性较小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简易工程降险处理,对危险性大且受威胁人员多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专项工程治理。
5、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保护芦河、滥泥河、臭水河等河流、党家岔湿地、水库和湖泊等重要水环境资源,增强生态涵养能力,保护源头水质安全。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防治重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点水库和地下水污染,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及供水水质监测。强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定期发布交接断面水质、AQI等环境指标。

第三十六条 水资源节约利用
1、用水总量控制
严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管理。新建引黄济固、引洮济西等重点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县总用水量控制在0.5亿立方米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0.7亿立方米以内。
2、水资源配置
积极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管理队伍建设、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保障城镇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合理利用库井水、充分挖掘再生水,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构建以引黄济固××调蓄水源、引洮济西等“外调水源”为主体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和体系,以宁夏中南部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工程为骨干,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3、水资源管理
全面推行“河长制”,基本建成河长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河长负责治水的责任体系。以工业园区、行业专项规划水资源论证为重点,全面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统筹开展水资源调控、节水、供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防洪抗旱、水环境、水生态等工程建设,促进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构建水权交易市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场,通过加强区域农业节水,将等量置换出的用水指标,借助水权交易平台,通过农业水权的有偿转换用于发展工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七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三十七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2035年××县规划建设用地1000面积163.67平方公里,预留交通、区域公用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43.87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2000)面积296.57平方公里,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土地利用结构。
优先保障各类生态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与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县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1732.77平方公里,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70.4平方公里;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禁止过度人为活动,确保林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847.19平方公里;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退牧还草工程,确保牧草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157.15平方公里。
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在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稳定、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流量指标,推动建设用地从增量扩张转向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积极引导城镇空间布局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集聚发展,提升工业园区的用地产出效益和地均工业增加值。 第三十八条 土地综合整治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着力提高城镇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建设用地和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盘活城镇和工业区闲置低效用地,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和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支撑作用。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 第三十九条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落实中心城区、城镇(乡)发展指引,调控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等用地类型,促进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见附表4
第八章 基础设施
第四十条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
1、机场
在将台堡镇区西南侧规划一处通用机场,占地面积500亩。 2、公路
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两联”的县域交通框架。 三纵。沙沟—兴隆(G566:主要控制点包括沙沟、中口、小坡、夏寨、硝河、将台、兴隆,县域全长约85公里;火石寨—平峰(省道S204:主要控制点包括火石寨、袁河、××、兴平、平峰,县域全长约75公里;月亮山—震湖(省道S103:主要控制点包括月亮山、新营、袁河、××、震湖、县域全长约80公里。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三横。固原—××高速公路(S60:主要控制点包括固原、××、震湖、宁甘界,县域全长约70公里;偏城—田坪(国道G309:主要控制点包括偏城、夏寨、××、马建、田坪,县域全长约80公里;马莲—平峰(省道S312:主要控制点包括马莲、将台、西滩、兴平、平峰,县域全长约80公里。
两环。县城环线:由国道G566延长线和国道G309县城过境段合围而成,全长约40公里;乡镇环线:连接沙沟、白崖、火石寨、沙岗、新营、红耀、马建、震湖、兴平、王民、兴隆、什字、马莲、偏城13个乡镇,全长约210公里。
两联。白崖—王民:主要控制点包括白崖、××、西滩、王民,全长约60公里;红耀—平峰:主要控制点包括红耀、田坪、震湖、平峰全长约60公里。
重点加快推联一线和联二线。优化枢纽节点布局。科学配置公交首末站、公交站亭、公交保养厂、公交停车场等设施。结合农村客运网络及农村人口分布特点,新增农村便民停靠站点。合产业及乡镇布局,建设新营、将台堡、兴隆、苏堡、平峰、偏城、西滩等七处乡镇物流配送中心。 第四十一条 供排水体系
1、保证安全稳定的供水水源
推进形成“联片集中供水+分散供水”的城乡供水格局。县城扩建北山水厂、新建城东水厂和秀山水厂;其他乡镇自建水厂供水。距离乡镇小于4公里的中心村可与乡镇共用供水设施,4公里的中心村单独建设供水设施。
建设多水源的供水体系。以郭庄子沟、沙岗子沟及新克路沟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地下水和跨区域引水工程(固西引水工程、大六盘补水工程及引黄入西工程)地表水为主要水源,城区地下水作为城区供水补充水源,加强水源地确权划界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供水保障体系建设。
跨区域引水工程。对固西引水工程进行扩建,增加引水水量。全县19个乡(镇)纳入大六盘补水工程范围,年调水量1590立方米。
2、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处理系统
鼓励各镇、乡建设雨水系统,中心城区及中心镇的新建区域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其它建制镇及中心村,如有条件的,应采用雨污分流制,若难以实现分流制的,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县城的污水集中至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近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并在城区西部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提升改造兴隆、将台堡、马莲等3乡镇的污水处理厂,新建其他15乡镇污水处理厂。
探索建立污水处理管网运营维护长效机制,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第三方运维。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水平,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第四十二条 能源保障体系
1、优化电力设施布局
××县电网电压为超高压输电电压(330千伏)、高压输电电压(110千伏)、高压配电电压(35千伏)、中压配电电压(10千伏)、低压配电电压(380/220伏)。主要电力能源由近期新建的硝河330千伏变提供,电源来自六盘山750千伏变。优化完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善网络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变电站。规划新建张湾、偏城、××、水泉园区共4110千伏变电站。新建玉桥、兴隆、马莲、南台、平峰、王民、兴坪、西滩、下堡、苏堡、马建、田坪、红耀、新营、袁河、白崖、火石寨变1735千伏变电站。扩建沙35千伏变电站。新建固原第一光伏电站、华西××光伏电站。新建月亮山风电场、华电××风电场和偏城梁风电场。线路以由辐射式供电向链式、双辐射方式供电转型,保障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完善燃气供应系统
县城发展管道燃气天然气,气源引自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固原分输口,输气干管由固原沿309国道敷设至××县城,液化石油气作为辅助、补充气源,同时建设完善县城、工业园区供气管网。
在管道覆盖不到的城镇及乡村,布局建设灵活便捷的供气设施,形成多方汇入、区域成网的供应格局。
3、供热规划
县城建设集中供热锅炉房。远期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各镇镇区建设集中供热工程,在镇区新建集中供热锅炉房为本镇及周边村庄供热,条件成熟时可以使用清洁能源作为主要热源,如天然气等。
在远离城镇的乡村采用分户供热方式,推广太阳能采暖技术作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有益补充,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水供至发热末端。也可建设沼气池,利用沼气取暖。 第四十三条 信息基础设施
1、构建“三网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合理布局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空间,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支持“三网融合”技术在应急管理、执法管理、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应用“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政务工作与地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逐步实现行政服务高效化、便捷化。积极对接周边5A级景区,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以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和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为试点,启动智慧景区建设,为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信息化支撑。
2、实施“光网县域”建设
采用放射环网的拓扑结构,按城镇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整城区光纤配线主干网络。逐步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新建住宅建筑应光纤到户,既有住宅建筑应加快推进光纤到户改造,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
第四十四条 环境保护体系
1、建成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
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机制,对现有各乡镇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模式,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规划期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新建一处生垃圾填埋场,并适时在城区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修建生活垃圾处理厂一座,生活垃圾由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填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埋场综合处理。新建兴隆、平峰、将台堡3镇垃圾填埋场各1座,库容均为17万立方米,在什字、马莲等15乡各新建库容2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1座,并在各乡镇配套建设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垃圾收集车等设施。
2、加快智慧环保体系建设
实现县域河流全监控、断面全覆盖。建立排污权指标电子竞价机制,扩大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范围,对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在线监控全覆盖。建立排污权指标电子竞价机制,扩大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范围,对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在线监控全覆盖。 第四十五条 重要设施廊道预留与控制
1、交通类
将省级高速公路S50(中线偏移100米)、国道G309(中线偏移50米)、国道G566(中线偏移50米)、省道S103(中线偏50米)、省道S204(中线偏移50米)、省道S312(中线偏移50米)纳入到基础设施空间廊道控制线(交通类)图层。合计占地4234.65公顷。
2、电力类
将硝河330kV输变电工程高压走廊、××330kV输变电工程高压走廊两侧各控制25米纳入基础设施空间廊道控制线(电力类)图层。合计占地730.98公顷。
3、水利类
将××县内28条灌溉干渠,两侧各控制15米纳入基础设施空间廊道控制线(水利类)图层。合计占地600.67公顷。
4、长输管线类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将中贵输气管道,两侧各控制100米和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及连通工程管线两侧各控制5米纳入基础设施空间廊道控制线(长输管线)图层。合计占地3621.65公顷。
第九章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第四十六条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按照服务半径及服务要求,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行政村”四级生活圈,每级生活圈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形成层级分明、配套齐全、服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一级生活圈:中心城区,以行政、商业购物、商务办公、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医疗卫生、会议会展、商贸会展、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主,服务全县域。
二级生活圈:将台堡镇、兴隆镇、新营镇、偏城镇、震湖镇,主要提供行政管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体育休闲、商业购物等功能,并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三级生活圈:一般乡镇,在乡镇镇区(乡驻地村)形成乡镇范围内的物品集散中心,满足居民基本的日常生产、生活服务需求。
四级生活圈:行政村,重点提供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基础公共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服务需求。 第四十七条 教育事业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广泛开展继续教育,扩大特殊教育规模。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支持提高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规范幼儿保育教育工作。
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工程,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中建设攻坚计划和乡村学校周转房建设项目。续建××第六中学、一幼,争取新建××七中、回民二中、××六小、县城五幼、六幼、七幼,改( 建乡镇幼儿园,对高中及重点初中办学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及提升改造,继续加强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育器材的配备,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建立健全示范校与薄弱校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强化村小、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快××职业中学实训基地及宿舍楼工程建设,不断提升职业中学教育基础能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县公共体育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争取实施××中学综合体育馆项目,新建××室内游泳馆,对乡、村体育设施继续进行配套光善,不断健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运动,繁荣发展体育事业。 第四十八条 文化设施
县城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全县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品,扩大数字文化资源供给。争取实施××县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县城影剧院、县广播电视台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创建××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设立文化艺术奖励基金、整理出版××文学、书画、史话、旅游、民俗等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精品书籍,着力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提升×ד文学之乡”品牌。
引导文化资源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居民“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镇文化中心尽量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体育设施、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设施等)集中组合设置。村、社区级文化中心结合村委会、居委会集中布局文化室、阅览室等文化设施。 第四十九条 体育设施
合理配置大型综合性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县城综合体育场(馆)和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小广场建设,形成以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乡社区小型多样化健身活动场所为主体的健身服务网络。以群众健身、足球普及为导向,以校园和社区为重点,通过修缮改造校园足球场地、改造新建社会足球场地、完善专业足球场地等措施,积极建设足球场地,提高足球场地覆盖率。 第五十条 医疗卫生
完善城乡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县、乡(镇)、村和社区医疗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35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形成“小病不出乡镇社区,常见病不出县”的看病就医格局;极推进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对大病患者给予更多补助,保证大病患者家庭不因病返贫,从而实现人人就医有保障,家家就医无后顾之忧。建立县城急救中心,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建设和卫生监督执法力量配备,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中医事宜发展,实现乡镇卫生院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医保报销结算、远程诊疗服务等信息化建设,抓好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不断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到2035年,肺结核控制在50/10万以下,其他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深入推进优生优育等民生工程,好妇幼健康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到203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0/1010‰。县级医疗机构的规模可按照县域总人口每万人40床配置,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建设,同时根据县城人口配置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合理调整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下沉基层。 第五十一条 社会保障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制度,面实施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积板推进“五险合一”经办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争取适度提高医保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补助标准,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和推广,扩大城乡居民特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覆盖面、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孤儿、五保供养工作,争取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光荣院等,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建设、经营、管理综合福利院,实现全县特困群众救助全覆盖。积极推行疾仪改革,加快××县回汉公墓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抚恤优待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强公共保障能力。继续对县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完善,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十章 历史文化保护
第五十二条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要求,对全23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实行严格保护、整体协调,建立由内及外的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级的保护模式。
采取积极的文物保护措施,加强文物史迹的调查与研究,立文物保护预备档案。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建设改造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一切新建、改建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环境风貌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论证、报批程序,严肃查处一切违规建设行为。
第五十三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通过举办节日活动和建设纪念建筑物等多种形式加强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对地方传统文艺活动加以深入研究和积极利用。积极推进以民族特色文化为背景的文化创意和文化设施建设。
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经济生活保障(采用经济补助、授予名誉称号等方式以便为其获取生活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提升传承人社会声望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建立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鼓励政策,明确传承人责任与义务。
第十一章 合防灾减灾
第五十四条 防洪排涝规划
以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增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内涝防治系统能有效应对20 年一遇的暴雨,其他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排涝设施能有效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在县域中心选择1-2处地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探索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减轻城区排涝压力的途径。
县城区域防洪标准按城市标准采用30年一遇,其他乡镇采用乡村标准,其中重点乡镇20年一遇,一般乡镇10年一遇。 第五十五条 抗震规划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县一般工程建设的设防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生命线工程的建筑、党、政、军指挥机关的要害部门及特殊的重要建筑物需加强抗震防护,按照其重要性评价确定其设防标准,并经抗震主管部门审查。建立全县地震减灾指挥系统,避震疏散通道主要利用城镇的主次干道及城镇对外交通设施相联系的骨干道路,形成通畅的快速疏散体系。规划疏散场地服务半径为0.51.0千米,平均1200人安排一处,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l平方米,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 第五十六条 消防规划
规划采用以城镇给水管网系统为主,其它人工和天然水源为辅的消防供水方式。城区规划布置一级普通消防站1座,重点镇各设一座小型普通站。一般乡镇结合行政办公机构设消防点,备相应的消防设施。村庄设置消防设施,办公与村委会合用。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入口、通道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米。
第五十七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进行灾害隐患点及危险性斜坡的监测。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实施小流域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广泛推行生态环保型整地造林模式,科学配置乔、灌、草等植物进行植被恢复,防治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健全和完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对危害严重,非工程治理不能消除致灾地质作用的灾害隐患点或经简单治理后即可减轻危害或消除危害的灾害点,则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对治理难度大,但搬迁费用相对小的或已处于极危险状态,一时又难以治理的灾害隐患点则采取搬迁避让。
第十二章 集中建设区
第一节 县城
第五十八条 空间范围和用地规模
北至秀山路,南至滨河路,西至工业路,东至高速出入口,总面积约10.94平方公里。2035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为9.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60公顷。 第五十九条 用地功能布局
形成“一带、两轴、三心、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带:指沿葫芦河两岸的滨河景观带,同时也是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两轴:即城市的中心发展轴带——吉强街主干道和广场路,是城市的建筑景观和发展主轴线。
三心:指以老城办公中心形成的全县办公和商贸中心、居住商贸区的商贸娱乐服务中心。
三区:综合服务区、居住商贸区、城市入口景观展示区。综合服务区以老城区挖潜改造为基础,形成全县城的行政办公和商贸金融中心。居住商贸区为与老城区东部,以居住、商贸金融职能为主,同时承担城市主要入口空间职能。城市入口景观展示区

某县空间规划范本(2016-2035)

相关推荐